APP下载

红色铸造品格,圣火淬炼贤才

2021-05-24钟火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9期

钟火明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并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作为革命老区的学校德育教育,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依托老区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致力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德育创新实践,在红色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营造红色氛围;创设红色活动;尝试红色教学;垒积红色跬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作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地践行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坚定信念,他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殷切期望我们必须坚持红色传统教育,并要常学常新,在新的发展时期不断探索与实践。作为革命老区的学校德育教育,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苏区镇,原名炮子乡,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于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苏区”命名,是全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乡镇,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早在上世纪的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彭湃、徐向前、刘尔崧、刘琴西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驱曾在苏区留下光辉的足迹;紫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曾创立炮子革命根据地和东征军、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等并肩战斗;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鲜血染红了紫金和苏区的土地。苏区镇现有18处革命旧址遗址群,保存大量革命历史文物。这些革命战争年代中的“人、物、事、魂”,以红色精神之魂为主线,将事件、事物、人物等贯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依托老区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致力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德育实践,在红色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下面笔者从营造红色氛围、创设红色活动、尝试红色教学、垒积红色跬步等方面作简要的阐述。

一、营造红色氛围,借环境以“染”育

古人云:“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创设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和办学环境,是学校开展红色德育的有效途径和必要举措。力求让革命传统、民族精神、红色历史全方位濡染、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耳濡目染、浸润入心、潜移默化,形成对家乡红色“人、物、事、魂”的集体感知,培育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的校园风气。

1.开辟红色专栏,随走随“观”

学校经过周密规划、精心设计了文化长廊,以红色为基调,设置“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红色专栏。专栏以怀念周恩来、徐向前、彭湃等英雄为主题,呈现血田、红屋、纪念碑等烙印着英雄足迹的地方。其间,镶嵌着朱乙、钟一朋、李素娇等紫金十大革命烈士的部分画像与墓碑图片及事迹简介,保存着学生瞻仰烈士的庄严肃穆的图片,用国旗、《国歌》、红领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及升旗图片,诠释着红色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知红色的魅力,“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

2.悬挂格言牌匾,随走随“读”

学校在教学楼外墙和教室内墙壁醒目的地方悬挂革命前辈的肖像和具有革命色彩的名言警句。如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肖像并介绍其生平事迹。“杀头只当风吹帽,留片丹心照汗青!”——许薰民、“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等伟人名言,旨“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鞭策学生学习继承红色精神,争做“四有”新人。

3.设立红领巾广播,随走随“闻”

学校设立红领巾广播站,选拔优秀的少先队员轮岗,利用每天早上课前的二十分钟,讲红色英雄故事,如“红色歌侠”李素娇、钢铁硬汉钟一朋、巾帼英雄苏丹等英雄事迹;放红色专题音乐,如《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光荣与梦想》等,让红色之声浸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4.红色寓意命名,班班有“志”

学校共有十二个班级,结合各班学生特点,分别以“恩来”“向前”“红心”“向阳”“宏毅”“培先”“红缨”“启航”“向明”等命名,意在让学生铭记历史,以英雄人物为标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立下远大志向,为理想而奋发图强。

5.建设德育基地,教育有“据”

学校充分利用我镇的血田、红屋、革命纪念碑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意在在别样课堂中重温历史,在缅怀烈士中触碰信仰。“红色史馆”正在筹建,预计以戰争为背景,厅内前列陈列烈士浮雕,左右两侧悬挂钟一朋、李素娇、朱乙等烈士肖像,并在肖像下方作人物故事简介,正中树起国旗、队旗,置办橱柜,将搜集的红色故事本、格言本等置于其中,另置一角用于展示红色活动……届时将组织师生参观学习,让“红色史馆”发挥出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二、创设红色活动,用活动以“诲”育

荷兰自然哲学家斯蒂文说:“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你能感染着笼罩在你的环境中的精神。那些在你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你作更艰苦的奋斗,以求达到如象他们所做的样子。”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应该重视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在活动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在体会中进步,从而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

1.革命故事“听”与“讲”

学校邀请有关专家、革命后代、老教师等进校园讲故事,聘请他们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把他们所知道的红色故事分享给学生。如,邀请刘琴西烈士之子刘乃超爷爷到校讲红色革命故事,学生如饥似渴,围在爷爷身边请求爷爷多讲几个,排着长长的队伍请爷爷题字。爷爷用“努力学习,加强锻炼,做个好学生,将来为祖国作大贡献。”等来鞭策学生,使他们在革命故事氛围中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