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母乳喂养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5-24陶媛美
陶媛美,李 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妇科病房,辽宁 沈阳 110000)
母乳喂养是指用母亲的乳汁喂养婴儿的方式,母乳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与免疫活性物质,易于婴幼儿吸收,是促进婴儿发育最理想的食物。研究发现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婴儿身体及智力发育,而且可促进乳母产后身体恢复[1-3]。世界卫生组织倡导,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是最佳的喂养方式。然而,Shiraishi等[4]研究显示初产妇母乳喂养率较低,原因可能为初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经验,新手妈妈在母乳喂养方面面临的众多问题和困惑容易引发其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大大降低母乳喂养的信念。认知行为干预可帮助产妇改变对事情不正确的认知和想法,并进行正确引导,以降低不良情绪,从而提高依从性。因此,加强初产妇母乳喂养认知以及行为干预至关重要。本研究以2020年6月至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检并分娩的162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母乳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6月至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分娩的初产妇1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81例。纳入标准:①初产妇,单胎,孕龄超过37周;②自愿进行母乳喂养;③具有良好的沟通和理解能力;④产前检查均正常;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并接受长期随访;⑥新生儿Agpar评分8~10分,体重2 500~4 500g。排除标准:①存在乳房疾病等母乳喂养禁忌症;②产妇生产时高危进行抢救者;③婴儿患有先天性疾病致使无法正常吸吮乳头;④经产妇。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干预。研究人员在产妇入组后评估其一般情况,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母乳喂养理论知识及进行技能指导,并鼓励产妇坚持母乳喂养等。
干预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于产妇孕32~36周、住院期间、出院后3个时间段均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其中孕32~36周的初产妇在院内门诊接受研究人员心理及行为的指导,主要包括初产妇母乳喂养心理准备、音乐放松想象训练、呼吸疗法配合肌肉松弛训练等。3个时间段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
认知干预:研究人员首先与产妇进行交流,了解产妇对母乳喂养的看法,收集产妇们对母乳喂养的疑问,邀请产科、儿科、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一同评估母乳喂养的稳定性并制定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在产妇入院时发放图文健康手册,讲解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使产妇知晓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对新生儿发育的重要性,以及母乳喂养能增进母子感情等。向初产妇讲解母乳喂养姿势及手法、乳房护理、挤奶等方法,并告知正确的母乳保存及解冻方法等。依托微信建立“新手妈妈母乳喂养交流群”,向产妇推送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并及时答疑解惑,积极沟通,减少初产妇对母乳喂养的恐惧。
行为干预:①研究人员指导产妇在待产期即做好乳房清洁工作,如有乳头凹陷及时采取措施纠正;②在产妇初次母乳喂养时提供一对一指导,主要介绍不同哺乳姿势的注意事项及进行示范,指导哺乳前适当热敷及按摩,有助于乳汁分泌;③指导产妇按需哺乳,增加新生儿吸吮频率;④鼓励母婴同床,加深母婴情感;⑤针对乳房胀痛、溢乳等问题,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乳房按摩和挤奶等,并做好会阴护理;⑥鼓励产后及早进食富含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食物,待生命体征恢复后研究人员鼓励产妇尽早下床,以降低便秘、静脉血栓等发生率。
出院后采用电话及微信群的方式随访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积极解答产妇疑惑,若乳房炎症等情况较严重时建议产妇及时就医。另外,鼓励产妇适当做胸部拉伸运动,建议产妇选择合适的哺乳内衣等。日常在微信群中推送产褥期保健、婴幼儿喂养、孕产期心理等方面的知识,积极引导产妇坚持母乳喂养。
1.3评价指标
①初产妇基本信息:分娩年龄、文化程度、新生儿孕周、体重等;②比较两组产妇初乳分泌时间(胎儿娩出后挤压乳房有乳汁渗出)、产后24h母乳喂养次数以及产后乳房充盈时间;③统计产妇出院后第7d、第12d、第30d纯母乳喂养率;④利用中文版母乳喂养评价量表评定产妇出院后第7d、第12d、第30d的母乳喂养满意度[5];⑤统计乳房炎症、乳房胀痛等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初产妇基本情况比较
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1.09±2.14)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3±1.61)周;干预组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2.13±2.39)岁;孕周37~41周,平均(38.52±1.81)周。两组初产妇年龄、孕周、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初产妇基本情况比较
2.2两组初产妇产后初乳分泌时间、哺乳情况比较
干预组产后乳房充盈时间快于对照组,初乳分泌时间早于对照组,产后24h母乳喂养次数较对照组更多,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12、13.21、14.43,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初乳分泌时间、哺乳情况比较
2.3产妇出院后第7d、第12d、第30d纯母乳喂养率比较
干预组产妇出院后第12d、第30d纯母乳喂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7.12、7.98,均P<0.05),两组出院后第7d纯母乳喂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2.4两组产妇出院后第7d、第12d、第30d的母乳喂养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中产妇出院后第7d、第12d、第30d的母乳喂养满意度分别为(123.21±1.92)分、(129.81±0.73)分和(133.11±2.32)分,三个时间点母乳喂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66、69.75、50.54,均P<0.05)。
表3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比较[n(%)]
2.5两组产妇乳房炎症、乳房胀痛发生率的比较
干预组30d后的乳房胀痛以及乳房炎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76、4.34,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乳房炎症、乳房胀痛发生率的比较[n(%)]
3讨论
3.1母乳喂养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提高母乳喂养率
目前,我国母乳喂养率较低,而母乳是促进婴儿发育最理想的食物,对新生儿体格、智力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临床调查显示,产妇母乳喂养认知程度越高,母乳喂养率越高[6]。然而,初产妇大多关于新生儿母乳喂养的知识储备较少且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易对母乳喂养产生恐惧或抵触情绪,继而导致乳汁分泌不足、乳房胀痛,从而影响母乳喂养率。已有研究表明,生理疾病、不良心理情绪、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念[7-8]。基于此,研究人员实施一系列干预手段来增强初产妇母乳喂养认知和行为意义重大。
3.2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母乳喂养技巧和信心
认知行为干预是干预措施的一种,即通过改变或增强干预对象对某种事物的认知,最终影响其行为发生改变[9]。母乳喂养认知行为干预主要指孕产期,尤其在住院期间,研究人员为初产妇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初产妇母乳喂养,逐渐培训产妇及家人掌握婴幼儿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进而降低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及因此造成的对产妇内分泌的影响,加强产妇的哺乳信心,促进产妇哺乳观念的正确树立。另外,认知行为干预可降低乳腺炎症以及乳房肿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母乳喂养主动性和积极性[10]。在本研究中,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的初产妇,产后乳房充盈时间快于对照组,初乳分泌时间早于对照组,产后24h母乳喂养次数较对照组更多。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干预时间延长,母乳喂养的满意度得分逐渐升高。分析原因可能为:①通过3个时间段的认知干预,增加并强化了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且每日的微信群产妇间交流沟通以及医护人员专业的解答,能使产妇更快更好的适应角色转变并坚定母乳喂养的信念;②行为干预指导可调整母乳喂养的姿势,训练初产妇正确按摩乳房的手法,针对乳头凹陷、乳汁分泌不足等问题有效地进行解决,可降低乳房炎症发生,从而提高母亲的母乳喂养技巧和信心。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促进初产妇乳汁分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