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活化理念的蓝染 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1-05-24岳贝娆

山东纺织经济 2021年3期
关键词:蓝染印花布蜡染

岳贝娆,刘 鹤

(嘉兴学院 设计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1 引言

蓝染作为一种古老的印染技艺,将易于种植的蓝草制为染料,将其上色于布匹之上,这种来源于先民智慧的染色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审美痕迹,如今它不仅是民间艺术的代表,更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对于本民族审美精神与文化认知的体现。早在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便记载了世界最早的蓝草制靛技术,流传至今,已在我国多个地区得到传承,如:位于华东的江苏南通、浙江桐乡,地处西南的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区、云南大理等地,他们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着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新的养分,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中风格独特地一支。

在2006年,蓝染技艺被列入在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此同时,随着当代设计的不断多元化以及人们对于文化与环保理念的重视,曾一度因现代化趋势而近乎失去生命力的蓝染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在提倡可持续时尚发展的当下,其本身的传统手工艺特质以及拙朴沉静地自然气息,收获了一批文艺青年消费者地追捧。因此在当下,作为以产品为载体不断传播理念与文化的中国设计师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抓住这个机会,运用蓝染研究发掘相关产品设计,将蓝染技艺真正融入潮流走进时代,赋予其鲜活生命力变得尤为重要。

2 蓝染的特征

2.1 视觉特征

2.1.1 图案特征

2.1.1.1 从传统纹样见寓意

蓝染技艺所呈现出的蓝印花布作为生活中频频出现的物品,民间艺人在创作时多把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作为纹样的主要部分,其中大量蕴含了当时人们的人文精神与美学思想。

蓝印花布:由于蓝印花布源于我国古代镂空花板印染工艺,因此所形成的图案并非为封闭图形,而是由大小不一的斑点与种类各异的长短线组合而成的,与整体的花纹浑然天成。在构图形式上多形成饱满、工整、以中心图案为主、边缘为辅的对称图形,藻井图案格局更是蓝印花布图案的显著特征,这样的排列特点更是衬托出了其思想与寓意的主题表达,如:在《五福捧寿》纹样中,“寿”字往往会以圆的形式出现,这就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圆形”代表团团圆圆的理念,其中间的方形孔,更是中国人世世代代“天圆地方”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呈现(如图1)。

扎染:距今已1500多年历史的扎染,是一门古老的物理防染技艺。这种工艺,在众多传承地区中,云南大理白族是我国传统扎染工艺代表性的民族地区。在纹样上也多有本民族的习俗寓意。例如:象征多子多孙的石榴、鱼;寓意着吉祥的蝴蝶纹经常被运用到服饰鞋饰上。对于白族人来讲,扎染的方巾是两情相悦的定情信物,因此上边的图案也多以鸳鸯、喜鹊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待二人结婚时,龙凤呈祥图、石榴百子图也多会被扎在被褥、床单等嫁妆上边(如图2)。

蜡染:在我国,蜡染多分布于西南地区,地处偏僻,受外来影响较少,因此自身的文化保存相对完整,位于此地的湘西蜡染更是将本民族的图腾、花纹与符号保留在了生活中的各个物品之上。“螺旋纹”与“铜鼓纹”就是典型的例子。“螺旋纹”是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大自然中水的一种崇拜,会经常用在祭祀的场合上,后来也就成为了此民族的符号;而铜鼓则一般用于古代祭祀时的乐器与娱乐的活动,“铜鼓纹”的使用代表了湘西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崇拜,而且“铜鼓纹”中含有“太阳纹”,所以它也是象征着人们对于太阳的崇拜。

图1 蓝染五福捧寿图

图2 云南白族扎染

2.1.1.2 从地域文化见差异

蓝染作为我国传统的染布技艺,无论是蓝印花布,扎染还是蜡染,都在各自的传承发展中或多或少的在不同方面因生存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它们也一直在中华文化这个巨大宝库中求同存异。

蓝印花布: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的江苏南通、浙江桐乡,华中地区的湖北天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山东等地,其中华东地区的蓝印花布受江南文化的影响,花纹娟秀细腻(如图3),以中心纹样为主,四周围绕动植物花卉等图形,整体生动形象。与此相比,受楚文化与宗教文化影响的天门蓝印花布的花纹更偏向于以神写形(如图4),运用贵在神似的夸张手法同样有着别样风味。除此之外,在花纹的内容上也会经常有地域文化的体现,如:山东蓝印花布上边会有韭菜花、茄子花、白菜花等当地特色蔬菜的花纹出现(如图5)。

图3 江苏南通蓝印花布

图4 天门蓝印花布

图5 韭菜与蛾子花纹

扎染:扎染除了上文所提及的云南大理,还有同样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华东地区的江苏南通也都是较为有名的几个扎染技艺的代表性地区。江苏南通由于是位于沿海的开放城市,因此要比其他两个地方较早的出现了数码防扎染设计,并且在图形与色彩上也先后有了创新,在材质上,丰富的丝绸贸易使得南通蓝印花布在材质上变得丰富了许多。而位于山区的云南大理相对一直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工艺手法,民族图案特色鲜明。

蜡染: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蜡染流传最为广泛的,由于蜡染本身的民族性、地域性,贵州这个地区的蜡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在贵州又主要分布于安顺、丹寨等多个地区,仅仅在贵州它就具有着种类繁多的特征,有镇宁型、丹寨型、纳雍型、重安型。比如:被称为“鸟的部落”的丹寨苗族,鸟作为他们的图腾,蜡染在花纹上动物花纹占大多数且以鸟纹、鱼纹为主;贵州安顺的蜡染更是独特,贵州其他多地都主要以黑蓝为主色调,但安顺的蜡染色彩艳丽,图案精美,是极为具有特色的彩色蜡染(如图6)。

图6 贵州安顺彩色蜡染

2.1.1.3 从现代发展中见传承

蓝印花布:为了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代工艺人开发出了深浅复色套印的工艺手法,使得蓝印花布在原本图形基础上丰富了层次,有了色彩灰色阶度的变化,为图案和纹样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扎染:云南白族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不仅做到了彩色地扎染,更是尝试与泼墨画的方式相结合,创新出了“反朴法防扎染”,省去打结的步骤,做出来地图形将泼墨与扎染相结合,内容丰富且又质感,深受各大服饰品牌的喜爱。

蜡染:在传统蜡刀的基础之上,研发了电恒温蜡笔,不仅笔尖分出了粗、中、细,更是保证了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调节蜡液的温度,蜡液的厚度与图案的效果都可以随心掌握,从而出来的图案更为圆滑、平顺。

2.1.2 色彩特征

2.1.2.1 色彩中的东方

东汉典籍《说文》中提及“青”,称之为“东方色也”,其对应的也就是东方木的颜色,象征着万物出生,生长之时的色彩。而在同样受到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的五行色彩观中的“青”,指的便是运用蓝染技艺所呈现出来的靛蓝色。在色彩形式上蓝染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色彩形式可分为两种,一为蓝底白花如图7所示,二为蓝花白底如图8所示,纯粹的蓝白相间使其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无限的平衡与和谐,这不仅反映出受老庄思想影响的阴阳美学观,更是体现了古代先民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趣。

图7 蓝底白花

图8 白底蓝花

2.1.2.2 色彩中的变化

蓝染中的蓝色可以分为多种,它不仅是将布料染为蓝色那么简单,最终所呈现出的蓝色会根据染料的发酵、氧化,染桶中的温度、阳光、时间等因素而产生深浅不一的蓝色,其所变换出来的颜色有22种之多。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引入,某些地区的蓝染也出现了呈现出多彩的现象,比如云南大理的扎染就是后人在蓝染基础之上的色彩创新,而贵州安顺苗族的蜡染则从古时就一直流传着彩色蜡染的风格特色。

2.2 工艺特征

蓝染所运用的工艺技术呈现出了多样性的风格特点,其主要包含了:扎染、蜡染、蓝印花布等染色技艺。

扎染:古时称之为“绞缬”,同古代手工印染“夹缬”“蜡缬(蜡染)”共被称为中国传统手工印染“三缬”,是一种将织物用纱、线、绳进行扎、缝、裹等方式使织物皱拢重叠后而染色,与未扎结处相比,折叠处不易着色,从而产生由深至浅、晕渲效果的独特花纹(如图9)。

图9 扎染(图片源于网络)

蜡染:事先将设计的图案绘制在布料上,用特质铜刀蘸取蜡液,渗透于布,封闭后,开始染色,五到六天后从染缸中捞出,再而去蜡,最终形成蓝底白花的染织物(如图10)。

图10 蜡染(图片源于网络)

蓝印花布:又称“灰缬”,通常以手工棉纺织白坯布为底布,运用刻板进行“上油—刮浆—染色—晾晒—固色—刮灰—清洗晾晒”七道主要工序处理后呈现出蓝底白花的上染效果(如图11)。

图11 蓝印花布(图片源于网络)

3 现阶段对蓝染进行设计活化的重要性

3.1 传统蓝染的传承

已有四千多年文化历史的蓝染技艺,其染料为纯天然植物染料。东汉时期,《四民月令》中便以:“六月青绀色,冬蓝八月用染也”明确记录了蓝染在不同季度的活动特点。由此可见,东汉时期我国蓝染技艺已有极为规律性的操作方式与季节性的制备技术,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的特征,而且整个过程可谓是人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天人合一”不谋而合,因此无论是这一点还是上文所提及的在图案与色彩上,在经历过手工艺人一代代的不断传承与迭代后,流传至今的蓝染技艺皆是工艺中的文化精髓,与此同时,它们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在生活理念与艺术审美上的文化特征。由此可见,推动传承传统文化蓝染技艺不仅是对古先民思想的探究,更是对中华文化与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3.2 现代蓝染的转化

植物染料与天然棉麻织物等来自大自然材料的使用,使蓝染技艺拥有着自然性的特征,在“可持续时尚观”发展的当下,人们将视线再次回归于这门历史悠久的技艺。近年来,蓝染技艺在国内外蓬勃发展,诸多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孕育而出,如来自于日本的琉球蓝染工坊,poter calssic,Blue Blue Japanese等,而在国内也不停的出现着新的发展机遇,如市井蓝染、成都青红染、江苏南通水色染坊、草木蓝兮等等。除此之外,蓝染元素也不断的出现在各大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的秀场上。再加上其朴素沉静的颜色、独一无二的纹样使蓝染风潮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格外独特而一度受到追捧。因此当下抓住机会进一步发展蓝染技艺将这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设计,带进生活,走向世界,不仅成为了现代设计师的责任,更是赋予了每一位设计师以无限的使命感。

4 基于非遗活化的蓝染设计原则

“非遗活化”,即运用非遗文化中具有的典型美学艺术特征与元素,结合现代产品艺术设计进行适当的巧妙创新,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使非遗文化在现代产品艺术设计中“活”起来。而在整个“活化”过程中,应根据非遗文化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原则性的探究与设计。

4.1 本真性

蓝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遗产。此处的“本真”指的便是蓝染从古至今最为真实的面貌,在设计的过程中尊重蓝染技艺真实内涵和美学形式特征,使蓝染技艺以本真的状态呈现在现代产品艺术设计中,做到活化为主后而创新,才是对蓝染技艺最有效的传承。

4.2 创新性

不断地发现新的形式与模式呈现蓝染技艺,突破固有思维,运用现代审美赋予蓝染技艺创新型审美趣味。蓝染技艺活化首要原则为保持本真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富有历史韵味的蓝染与现代审美标准进行衔接融合,不断创新才是维持生命力的保障。

4.3 实用性

蓝染技艺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老百姓生活用品中的一部分,在时代发展的当下,当再次使用蓝染技艺进行产品艺术设计时,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运用蓝染技艺,也同样不能为了“用”而“用”。要始终维持它的实用性,在满足当代审美意识的同时,要兼顾蓝染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使命。

5 基于非遗活化的蓝染设计手法

蓝染技艺涉及到物品的外形与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活化与创新的过程中,除了对蓝染在现代产品艺术设计中的基础运用,还可以增加更多的设计技巧,寻找蓝染的艺术精髓并巧妙的运用,形成颜色、形象、内涵丰富的创新产品。在这里我们以运用蓝染工艺设计出的鞋子、帽子、包为例进行设计手法分析。

5.1 在概括与提炼中坚持本真性

如前文所述,蓝染是一个极为庞大而又复杂的技艺体系,在我国各民族乃至世界的各地区都拥有着不同手法与不同技巧特点的蓝染技艺,与此同时,以当地为特色的颜色、图案也各不相同。这些原本就属于蓝染技艺的元素符号,是我们活化蓝染技艺中首要保护的对象,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是真正使得蓝染产品散发魅力的地方。

5.1.1 可以概括提炼的特征元素

蓝染的色彩特征:蓝染技艺中的“蓝色”可谓是其色彩特征中的一大特点,从蕴含其中的“东方哲学”思想,到染色、晾晒后因其染料发酵程度与染色次数的不同形成深浅不一的蓝色,无论是极为浅淡的“蓝白”色,还是接近黑色的“深蓝”色,都是设计中可以灵活运用的元素符号。

蓝染的图案特征:无论是所提及的蓝印花布、蜡染还是扎染,它们作为蓝染的分支都在染色后的图案上呈现出独特的纹理或肌理感,如:扎染所形成的由深到浅的色晕效果,蜡染表面所形成的冰纹效果,蓝印花布所形成的有闭合线条的蓝白相间图案效果等等,设计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解构、重构的设计手法进行合理的空间设计,增强蓝染运用在产品中视觉效果中的现代感。

5.1.2 研究设计案例分析

作为“非遗”的蓝染技艺如何“活”在现代时尚时代中,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承,青年一代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受众群体,因此在整个设计中,从廓形上就要尽可能地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并通过色彩特征中深浅不一的蓝色色阶拉开整体的视觉空间感。起同样设计效果作用的是袋身的两种主面料,一种是运用具有晕染效果的扎染来进行虚化,另一种是表面具有“冰纹”效果的蜡染为主要调子的条纹面料,一实一虚,一近一远,在保留传统蓝染中的本真性的同时又使其更具有了现代的美感和艺术的风格特点(如图12)。

图12 蓝染工艺包包活化设计效果图(原创设计)

5.2 在拿来与融入中寻求创新性

在设计活化蓝染技艺时,巧妙地进行创新性改造,向现代审美要求的方向趋近是至关重要的设计活化重点,但与此同时又要避免过度失去蓝染技艺的本真性,因此把握好设计的度也是活化的关键所在。在设计中可以运用“拿来融入”的方法来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即将附属于传统蓝染技艺的元素直接拿来,并应用在现代产品艺术设计当中。整个过程需谨慎挑选拿来元素,精确融入现代设计,因此并不是十分简单的。怎么样将传统蓝染元素带入现代设计不违和,可以和现代审美互相融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5.2.1 可以拿来融入的特征元素

蓝染的地域特征:在我国蓝染技艺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所形成的蓝染技艺特征也各有不同,从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符号”,比如:从广义上来讲华东地区相对西南地区的蓝染纹理会更细腻,从狭义上来讲像山东这样的北方地区也会在花纹上出现具有当地蔬菜特色的元素。因此抓住地域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将更有利于蓝染在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传播与发展。

蓝染在现代发展的特征:为了能够更加贴近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蓝染技艺从历史走到非遗,再到当代多维度设计,其实传承者们在不断尝试创新发展着,比如:近年来由白族人民创新出的“反扑法防扎染”便逐渐地在时尚圈各界流行开来,掀起的流行风潮更是设计师在进行文创设计时有利的切入口。

5.2.2 研究设计案例分析

研究设计案例为低腰靴,以非规则鞋舌与中后帮为主要廓形支点,呈现出特色鲜明的现代美感,整个鞋面的主要蓝染工艺手法使用当下流行的“反扑法仿扎染”,使其更趋向于流行趋势,运用的深棕色鞋底与较为浅色的非规则鞋舌形成对比,并运用华东地区较为纤细的条纹蓝印花布与西南地区相对豪放的扎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此同时,巧妙地将来自安顺的彩色蓝染技艺融入设计中,对整体的蓝色系起到了调和作用。 同时运用拼接的手法,所有制作手法与工艺图形皆保留蓝染技艺最原始的元素符号,并通过“非常规造型和宽大鞋底”与“前帮围直接将鞋头破开随结构向外翻出”等创新手法带来的创新感与传统蓝染效果相中和,从感官角度形成“鲜活”的传统工艺时尚(如图13)。

图13 蓝染工艺鞋子活化设计效果图(原创设计)

5.3 在加工与创造中保持实用性

历史悠久的蓝染技艺自古以来都是民间老百姓们屡见不鲜的生活用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现代化时尚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使得一部分蓝染技艺渐渐的淡出人们的生活中。那么如何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再次将蓝染技艺中“实用性”的部分捡起来,使蓝染手工艺品回归我们的视野,必将是蓝染“活化”文创产品设计的终极问题。

5.3.1 可以加工创造的特征元素

蓝染的纹样特征:由于蓝染技艺源于民间,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纹样也是往往被赋予以寓意或具有强烈故事性的,因此纹样的趣味性便可以成为蓝染文创产品中可展开设计的一部分,在现代文化创意设计语境中将故事性、趣味性融入设计,更能够有利于去迎合大众的现代时尚审美的需求。

蓝染的传统工艺特征: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在快节奏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群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向往“慢生活”的群体,他们往往具备着注重手工艺的特点。因此蓝染作为传统手工艺,自身具有着来自东方美学的魅力,但如何将传统手工艺更好的进一步加工设计运用至现实生活中赋予其“实用性”,就需要设计师探索较为合适的表现方式和载体。

5.3.2 研究设计案例分析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时尚的关注,穿戴搭配品更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物品,因此帽子的设计与蓝染相结合,不仅能够迎合大众的需求,更向大众展示了蓝染工艺的美感可塑性。研究选取贵阳安顺彩色蜡染的仕女人物图进行设计,从而打破人们对于蓝染色彩上故有的思维,增强蓝染技艺视觉感受中的创新性和新鲜感。并与传统手工艺“拼接”相结合,从造型方面,蓝染所形成的来自大自然的美感,强化了拼接工艺带来的质朴古旧美的感观,在帽檐的设计上从不同角度向外翻出,产生双层空间的视觉效果,利用拼接的方式制作八角帽的结构,形成凹凸起伏的多视觉角度廓形,在拼接的基础上将古旧美感最大化,更能将设计风格从工艺、色彩延伸至廓形,整体时尚感与艺术美感的增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穿戴搭配的使用率(如图14)。

图14 蓝染工艺帽活化设计效果图(原创设计)

6 结论

蓝染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技艺与宝藏,它凝聚了本民族的独特审美与生活智慧,更是作为中华文化献给本民族的独一无二的礼物,它体现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艺术可以说是为每一位产品艺术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庞大的素材库。在时代发展的当下,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地迭代,去发掘探究蓝染技艺的艺术使用方式,使设计的产品成为传承与发扬蓝染技艺的载体,是每一位设计者应当担负的艺术使命。唯有坚持本真性,寻求创新性,保持实用性,不断地寻找新的设计方式,促使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才能够让蓝染技艺的“文化根基”在岁月的长河中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蓝染印花布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传承那些古老而又美好的手艺之蓝染
丰蔚蓝染系列作品
藏在深山中的蜡花
———榕江苗族蜡染
马丽蜡染作品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