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就业评价与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关系

2021-05-24梁杰珍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问卷职业大学生

梁杰珍,潘 锐,罗 云

(1.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广东 惠州 516025; 2.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系,广东 惠州 516025;3.肇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一、问题提出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也成为社会学、心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目前学界对求职行尚未有统一定义,但Kanfer等提出求职行为定义[1-2],广受研究者认同。求职行为是有目的、受主观意愿驱动的行为模式,具有动态和循环的特点的自我调适过程,强调社会支持是预测求职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1]。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情感上受到的所有关心和支持,这一定义侧重个体主观感受等[3]。时勘等在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行为及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发现亲朋好友的鼓励支持与就业状态有显著相关[4]。邱慧燕等对6所高校的303名大学生就业压力及社会支持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5]。冯彩玲等研究认为,更多的主观支持,将激发个体更高水平的求职动机和求职强度[6-7]。郑东等研究表明职业规划、自我效能、朋辈影响、家庭支持是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8]。

大学生对自身条件和就业环境的觉察产生求职认知评价,从而产生或调整其求职行为。大学生就业认知评价是基于就业事件对自身的意义,大学生对就业事件及所涉及的相关方面的评价过程,伍明辉提出就业认知评价三因子模型:威胁性评价、挑战性评价及胜任力评价[9]。Rodney等发现威胁性评价是预测压力的重要因素[10]。胡伟认为,应鼓励大学毕业生提升积极认知评价[11]。

社会支持和就业认知评价作为预测求职行为的重要变量,已被国内外学者有效采用,而我国学界从大学生社会支持及认知的因素探讨求职行为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仍不多。综上所述,以就业认知评价和社会支持为视角,开展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实证研究,探索建设和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制作线上调查问卷,向岭南师范学院、惠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及惠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随机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1 207份,有效问卷1 167份(92.86%)。其中男生209人(18%) ,女生958人(82%);文科生615(52.7%)、理科生190(16.3%),医学生362(31%)。

(二)研究方法

1.采用我国学者伍明辉在2008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问卷[9]。该问卷由20个项目组成,包括亲人支持、朋友同学支持、教师支持三维度,采用Likert式五级评分。本研究数据所得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问卷重测总分一致性系数为0.901。

2.采用我国学者伍明辉在2008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认知评价问卷[9]。该问卷由19个项目组成,包括挑战性评价、威胁性评价、胜任力评价三维度,采用Likert式五级评分。本研究数据所得大学生就业认知评价问卷重测总分一致性系数为0.832。

3.采用我国学者王军同在2007年编制的求职行为问卷[12]。该问卷由30个项目组成,包括求职强度、求职短期长期、自主求职、关系求职及求职频率五维度,采用Likert式五级评分。本研究数据所得求职行为问卷重测总分一致性系数为0.879。

(三)统计处理

对所研究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两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就业评价、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大学生性别之间在就业评价、社会支持及求职行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男、女在挑战性评价、威胁性评价、亲人支持及朋友同学支持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P<0.01),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男、女在求职频率、关系求职支持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P<0.01),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男、女在求职短期长期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1),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表1 就业评价、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的性别差异(x±s)

(二)大学生就业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评价、社会支持及求职行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大学生求职行为与挑战性评价、胜任力评价、亲人支持、朋友同学支持及老师支持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求职行为与威胁性评价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

表2 大学生就业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的相关(r)

(三)大学生就业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评价、社会支持及求职行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挑战性评价、胜任力评价与教师支持对大学生求职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威胁性评价对大学生求职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亲人支持、朋友同学支持对大学生求职行为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表3 社会支持、就业认知评价与焦虑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

四、讨 论

(一)大学生求职行为在性别差异的比较

大学生在求职频率和关系求职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求职短期、长期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显示在求职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应聘次数,更倾向关系求职,男生在求职周期比女生长。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是女生对就业形势严峻的认知和求职受挫体验比较清晰,从而提升女生在就业认知中的威胁评价水平。更高水平的威胁评价,激发个体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女生求职行为更加积极。二是受中国性别角色文化的影响,“男怕入错行”,男生认为职业选择对人生影响至关重要,职业期望值更高,注重工作条件、发展前景和个人知识能力的发挥,符合就业期望的机会较小,摸索观望时间较长,影响其求职频率。三是问题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女生会善于沟通协调,主动寻求帮助;而男生会更倾向独立承担,自主行动。求职过程中女生更善于寻求亲人、同学朋友等社会支持,从而更容易找到工作,求职持续时间比男生显著短。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亲人支持及朋友同学支持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也证明这一观点。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就业评价和求职行为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显著负相关,毕业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求职行为积极性可能降低,与樊立三等研究结果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有正相关[6,13]不一致。在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的原因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升本及研究生扩招,大学生就业观念变得灵活多元,父母支持度高,学生不急着就业,反而会慢慢选择[7]。导致这个结果原因:一是当前众多大学毕业生获得充分家庭支持且需要无需承担抚养责任,因此很可能看淡求职[14],导致他们求职准备不足,求职自我效能感较低,不敢主动求职。二是部分大学生认为亲人、同学朋友及教师过多关注和支持是一种压力,产生焦虑,导致他们求职强度减弱。三是随着就业市场规范性和求职信息共享性提高,大学生求职从“关系信任”转向对“制度信任”,更重视职业规划,对社会支持依赖减少。四是获得社会支持越多,就业选择更加灵活,部分大学生选择游学充电或观望探索,影响求职积极性。

大学生求职行为与挑战性评价、胜任力评价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威胁性评价呈显著的正相关。导致这一结果原因是:众多大学生面对高挑战性的求职时,评价自身能力认识不足时,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或不知道如何应对,求职行为变得消极被动。求职充满胜任感的学生,工作期望值较高,不急于求职,更多等待工作时机,求职行为比较被动。大学生求职行为与挑战性评价、胜任力评价呈显著的负相关现象,折射出青年一代就业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不少当代大学生在生涯发展注重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心体验。他们在求职期间遵照内心,宁愿继续等待合适工作而不将就。但就业对大学生的存在或认同的价值构成了威胁时,个体安全需要被唤醒,求职行为随威胁性评价水平升高而变得更加积极。因此职业心理辅导和干预,帮助大学生的树立就业形势认知和就业评价,对促进大学生积极求职非常重要。

(三)大学生社会支持、就业认知评价和求职行为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求职认知评价的预测作用突出。威胁性评价对大学生求职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挑战性评价、胜任力评价对大学生求职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威胁性评价得分越高,大学生求职行为积极性越高;挑战性评价、胜任力评价得分越高,大学生求职行为的积极性下降。这说明在激烈竞争的就业过程中,安全感是大学生求职行为发生重要因素。当觉察求职过程对自身安全感和价值感构成威胁时,将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感觉,从而把更多力量集中应对求职事件,求职行为越积极。大学生求职评价过于自信或挑战性过高时,则因不担心找不到工作或求职成功概率渺茫而过分松懈,行动变得被动或消极,导致其慢就业。

研究发现,教师支持对求职行为有显著负向的预测作用,亲人支持和亲友同学支持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导致这一结果可能是:在完成目标就业率的指南针下,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侧重求职信息提供和技能训练,未能充分理解学生就业过程的心理现实和有效激发的心理力量,影响大学生求职行为的积极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亲人支持、朋友同学支持、挑战性评价、威胁性评价、求职频率及关系求职上男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在求职短期长期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大学生求职行为与亲人支持、朋友同学支持及老师支持、挑战性评价及胜任力评价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威胁性评价呈显著的正相关;

3.挑战性评价、胜任力评价与教师支持对大学生求职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威胁性评价对大学生求职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建议

依据就业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研究结果,以社会互构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指引,帮助高校及社会就业部门更好理解大学生慢就业的影响因素和生涯意义,为构建促进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工作机制提出建议。

1.提升就业的社会意义感根据郑杭生等的社会互构理论[15-16],大学生与社会互构的求职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就业对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意义感教育,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行为与社会就业导向相一致。针对因安排自我充电或职业探索而导致的“慢就业”,要侧重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以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互构、实践教学和情感教学互构,培养大学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通过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互构,将学生培养成为理性平和的技术人,摆脱功利思想,体验知识掌握和运用对国家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感,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就业自觉性。通过实践教学与情感教学互构,充分利用每年寒暑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学生生动体验担当奉献的价值体验,唤醒学生主动就业情绪和为家国服务情感,获取主动面向基层就业的内在动力。

2.提升求职自我效能感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17],提升自我效能感,将有效影响个体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通过提升求职自我效能感,激发大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增强实现就业目标的动力,从而激发其积极求职行为。针对就业资源、求职技能不足或就业心态问题导致的“慢就业”,需要侧重提升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以成功体验、情绪唤醒和社会鼓励等技术,进行个性化指导和针对性帮助,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压力管理能力。开展大学生“慢就业”摸查,及时掌握每一位慢就业学生的状况,筛选出“求职过程的自我效能感低而导致拖延求职、面试焦虑及放弃求职”等学生,通过学业辅导、面试技能培训及心理疏导等措施,满足大学生求职自信和能力的需要,将有效提升其求职行为水平。充分发挥社会鼓励作用,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媒体宣传报道、高校宣传毕业生积极就业的事迹以及家庭的支持,营造积极就业氛围,唤醒学生积极就业情绪。随积极就业氛围形成,也将凝聚具有正向就业价值观以及求职行为的学生群体,慢就业者将与这个群众互构中,使自己的求职认知和行为与群体相一致,其求职行为变得更积极。

3.提升生涯规划素质Super职业发展阶段理论[18]指出,职业探索有利于个体确定职业目标和增强求职行为主动性,并使自身与职位相适应的状态。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促进积极求职行为。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周期考虑,根据不同专业、学段,类别及任务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大一侧重于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和职业探索能力;大二、大三侧重于引导学生觉知并锤炼职业技能,提高生涯适应性;毕业班年级以实习应聘为主,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应聘技巧,从而职业目标达成。

依据就业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研究结果,结合社会互构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促进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建议。仅在预测层面的建议,展望未来对其影响的机制及实际应用研究,期望实现运用认知评价变量来激发学生有效求职行为。

猜你喜欢

问卷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