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母语思维”能力培养的写作教学模式
——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文学创意写作》为例

2021-05-24刘天平刘海涛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母语文学思维

刘天平,刘海涛

(1.岭南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在工业4.0时代,高新科技急速发展,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智慧学习已成为大势所趋。随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Wifi及4G网络在城镇基本实现全覆盖,意味着“云教育”已从理念诞生、基础环境建设的阶段,正式步入学习产品开发和学习服务建设的阶段。数字学习和移动学习将逐步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方式,高等院校的文学写作课程也将在课程形态、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8月27日《文学创意写作》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并开始了以移动式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母语思维”为课程核心内容的写作教学模式建构。

一、基于“母语思维”写作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母语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母语思维”的品质影响着文学创作的水平。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叙事话语比其他以拼音文字为基础的语言更具有独特性。文学创作的叙事话语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无论是汉语文学的叙事性话语、抒情性话语、还是议论性话语,母语思维的本质特征和结构要素都在它们生成的过程中发生显在的或潜在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母语思维”中的“象性原则”“并置原则”“对偶原则”和“殿后原则”[1]。徐通锵则从表现手法方面,指出了古典文学中的比、兴是受到母语思维中“比类取象”和“援物比类”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2]51。顾伟凡在石虎“字思维”的理论基础上,讨论了“字思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认为“就诗人创作的实践而言,‘字思维’的讨论呼应了诗人们对开掘汉字的文化内涵,自觉把汉字引入诗性思维的追求,把‘字思维’运用于小说,能够使有形的文字背后有隐约存在的审美活动,使得整个文本增加不少感性的、丰富的主体性。”[3]这具体地指出了“母语思维”在诗歌、小说的创作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黎保荣则更为直接地从“母语思维”对中国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展开了讨论。他认为汉语思维离不开民族思维的影响,也就是说汉语思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等内容的。毋庸置疑,这必将对中国人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黎保荣进一步指出,中国作家最易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并最终影响中国现代文学[4]。

综上所述,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言和思维又是一种共生关系,为此文学必然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每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因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独特性,而“母语思维”同样也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独特性会直接影响中国人的阅读、写作的思维方式。《文学创意写作》的课程教学应该要重视“母语思维”在学生进行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的影响,遵循“母语思维”发生、发展的规律,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二)当前母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母语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或职场的要求。贺阳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母语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汉语语文基础薄弱以及书面表达能力不足。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母语地位边缘化、资源投入不足、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果不佳等,并进一步指出将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5]。高校大学生在母语学习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这一方面与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和教学理念的滞后有关,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外语、网络语言、方言的非母语中的思维方式及文化模式的“负迁移”。这是引发高校大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出现诸如理解力低下、表述无序、思考无方等问题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重塑和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母语思维”,让学生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思维的滋养下,真正地学好母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母语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要在《文学创意写作》课程中实现“母语思维”能力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母语思维”和其他思维一样,要培养它的品质,主要有“创设问题情境”“丰富表象和语言”“发展思维形式”“掌握思维方法”“参加实际活动”等方法[6]286-287。这些方法指出了思维的培养需要情境性、依托语言、形式和方法,并强调要在生活实践中培养思维。以此类推,“母语思维”的培养,也需要创设丰富的情景,或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进行形式丰富、方法得当的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才会获得有效的提升。其次,“母语思维”对阅读和写作起积极作用,会使理解力和思考力提升,后者又反作用于“母语思维”,使其品质获得提升。朱晓斌指出培养写作思维要从“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强调学生的写作借鉴要有个性”“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等方面着手,并强调了听说读写的练习是培养写作思维的常规手段[7]400-402。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写作思维”等同于“母语思维”,但从它们的功用上来说,两者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母语思维”的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但对写作起作用,而且对阅读、表达、交际都能发挥作用。再次,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母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靠学习来解决的。文学写作的学习是一项审美的心智活动,它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密切相连,重视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因此要遵循人本主义、生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现代学习理论。这使得它区别于普通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的意义建构促进“母语思维”的发展;同时注重运用移动学习技术来营造泛在的、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使“母语思维”在感性的生活情景中随时随地得到发展。

二、建构基于“母语思维”的教学模式

学习的不断产生最终导致了思维的形成,培养“母语思维”的主要途径是进行语言文学写作的学习和训练,而建构以培养“母语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写作教学模式,则需要强调读写的实践训练。

(一)利用移动学习技术构建“母语思维”培育的泛在式学习环境

建构基于“母语思维”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强调读写的实践训练。就《文学创意写作》而言,该课程的实施主要利用移动学习技术营造泛在式学习环境,构建沉浸式学习模型,以促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生活化、社会化的读写实践。它依托中国大学MOOC网来建设MOOC课程(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LNU-1002871002),并以此为核心,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图1 《文学创意写作》泛在式学习环境的构建

诚然,“母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文化、历史、政治等因素密不可分,它的产生和存在都带有浓烈的社会性,因此,必须将它置于社会环境中才能获得生长的养分。学生只有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文学创作所需的生活体验,才能在微观而感性的生活实践中培育创作的艺术灵感,并最终实现“母语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移动式学习技术为“母语思维”的能力培养提供了随时随地、富于实践性发生的技术支持。过去人们脱离生活、脱离时代特征、教法枯燥单一、效率低下的教学模式将逐步被淘汰。依靠便携式的移动学习终端、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人们可以将优质、海量的文学学习资源整合在一门在线开放课程中;可以利用论坛、微信等通讯工具开展学习、分享和研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互式的、共享式的阅读和写作。这使得高校学生的学习从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在“知行合一”的社会环境中构建“母语思维”训练的新形态。在云教育背景下,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并不是孤单的、分离的,而是在虚拟的世界中紧密相连的,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相互影响的,并且会对现实世界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实践产生间接或直接的作用。

(二)基于“母语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建构

母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在信息时代、创新时代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独立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母语能力的习得养成,已经成为人的现代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但当前的母语教育前景堪忧,表达不畅、书写能力差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在母语使用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这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为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在云教育理念下,探索出了“知识体系+素质养成+能力培育”的写作课程新形态[8]2,并在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这一概念调整为“知识能力+母语思维+人文素养”的能力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将“母语思维”的培养作为《文学创意写作》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以“母语思维”训练为载体,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还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了“纸质教材+资源网站”的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该教材能通过二维码把资源网站中的音视频资源、拓展阅读资源、发表平台等链接起来,用丰富的、形象的资源为学生解决重难点知识、拓展阅读视野、营造训练乐趣,让学生在充满情景性的、实践性的环境中锻炼“母语思维”,培育人文素养。围绕“母语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目标,我们融合了移动学习技术,构建了《文学创意写作》课程的“文学建模读写”[9]新方案。

《文学创意写作》的教学通过在线课程等新型的学习平台和方法,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并通过更新学生的“文化预置蓝图”,从而提升他们母语思维的品质。在多年的阅读与写作的体验中,我们发现古今中外人们已经建立起文学叙事模型、生活叙事模型、教育叙事模型、商业叙事模型等多种叙事模型,通过梳理这些不同的叙事模型,我们发现母语思维的提升很大程度就是“叙事模型”与“文化预置蓝图”的高度融合,基于此,我们建立了“文学建模读写”的教学和训练模式。我们在解读100个以上文学精品、推演文学创意写作模型与方法,用思维导图展示30多个知识点的逻辑体系,根据知识点体系提炼20多个“文学创意写作常用方法”,并在20多个方法基础上推出12张“创意写作训卡”。在文体写作上,我们设计了“同感金字塔”、故事细节组织与构造、小说情节的结构方法与结构类型、细节三性与人物三维构思方法、文学评论DCP建模写作等训练内容,在语言表达的训练上,我们在“象性原则”“并置原则”“对偶原则”和“殿后原则”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相似式组合”“折叠式叙述”“动作性细节”“同形同质并列”“异形同质并列”“总分式叙述”等语言模型,每个训练内容均以表格卡片的方式来呈现,学生将表格卡片填充完整,就获得了写作故事细节、小说情节、人物塑造、文学评论、语言叙述等的叙事模型或语言模型。这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贴心”地指引学生开展训练,从而迅速提升学生的文学思维和“母语思维”。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文学创意写作》将遵循《语文课程标准》阐述的母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4个层面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案。教学内容将讲授创作主体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归纳文学创意的形成规律和常用方法;总结文学创意文体的写作特征和基本技巧;研究创意写作成果的接受特点与传播方式等四大模块,从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的安排上,科学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母语思维的发展。

为适应新时代对“母语思维”的新要求,本课程经过实践的探索与理论归纳,开发出了新的阅读与写作的文体——微纪实、微散文、微小说、微信诗等,这些文体都因其篇幅短小,写作和传播快捷而满足了移动学习的需求。我们利用这种微小的文体,结合“文学建模读写”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和写作,还能在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中进行分享和“发表”,学生逐步在这个平台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形成自己的写作圈子,并从中体验到阅读与写作的快乐。

(三)建构多元、互动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文学创意写作》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新形态的课程体系,由于环节众多、形式多样、过程复杂,更加强调“母语思维”的培养,因此不能再以单一评价模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价。这需要一个多元、发展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价。为此,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涵盖了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四个方面,其中包括了教学视频学习、单元测试、课堂札记和创意写作等,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多元化的智能教学评价

由于本课程提倡移动式学习,因此非常重视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读写训练,及时把心中所思所想以及瞬间出现的创作灵感用手机上的读写软件记录下来。如此,过程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助教师和学生管理员可以通过学生在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分享出来的课堂札记、学习反思以及在微信博客上发布的微文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学生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上面分享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或读到的优秀文章。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微型小说月报》《写作》《小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短评。从这些实践的过程和具有创造性的成果中,我们能够更加具体、真实地体察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评价。

三、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围绕着新的课程建设方案,目前我们已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开讲了5期《文学创意写作》在线课程,共计近5万人选修本门课程。在选修并最终完成本门课程学习的人当中,平均优秀率约为27%、平均合格率约为50%,由于其中有很多社会上的学习者在学习的中途放弃学习或没有认真对待考评规则,使得优秀率和合格率偏低。而2019年3月开设的《文学创意写作》SPOC课程的考核情况则较为理想,共有1263位本校学生选修了本门课程,有1201位学生通过认证进入到本课程学习,课程成绩优秀率为31%、合格率为82%。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学习随意性大,通过容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够重视,尤其在发现本门课程需要做各种实践性练习、作业量较大、考核较为严格后,有部分学生中途放弃了学习;二是很多学生对学习规则不清晰,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课程快结束时才匆忙来学习,为此错过了参加课堂讨论、单元测验、单元作业或作业互评的时间节点,从而未能获得相应分数。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从第二期开始,就在SPOC课程中实现了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方式,使得及格率大为提升。

从总体而言,本课程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结业,并有27%的学生以85分以上的优秀成绩结业,说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非常热爱并接受这样的课程内容及方式。并有学生在论坛帖子中提出本课程促使他们正确地使用手机,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高效和健康。另外,从视频学习、章节练习、发帖交流等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按要求完成学习,结合成绩分布的情况来看,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强、学习态度较认真、交流互动良好。

四、结 语

基于“母语思维”的写作教学,旨在通过沉浸式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母语思维”,并通过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在这项教学模式的建构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在泛在式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并从培养学生的母语读写能力和母语思维为出发点,通过在线课程创新性的“文学建模读写”的教学探索,培养学生现代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母语文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我们需要文学
母语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我与文学三十年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