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关联网络、副中心培育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以四川省为例

2021-05-24于代松叶连广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省域经济区四川省

于代松,魏 菓,叶连广

(西华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空间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对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协调性和持续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省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成都为核心的单极发展模式,导致了省域内部发展差距的逐步显现。随着成渝城市群的深度发展和四川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为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竞争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选择。四川省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使得省域副中心建设与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成为省域经济走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省域经济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将城市关联网络引入到四川省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研究过程中,重点分析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和探究各城市节点间的网络特征;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从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视角出发对四川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做出前瞻性思考。

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关联网络方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国外学者对区域空间格局和城市经济联系等方面的探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中心地理论[1-2]、增长极理论[3-4]和核心—边缘理论[5]等。这些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从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区域内部结构的研究逐渐从对单个城市的研究转变为对城市网络的研究,如研究城市体系的网络结构特征[6],将城市看作集生产、消费、服务为一体的网络社会空间[7]和全球化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结构体系探讨[8]等。城市关联网络分析范式传入中国之后,国内学者对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进行了多个角度的分析,如唐子来等[9]对国内40个主要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特征进行探究,对山东省、长江中上游城市群、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10-13]。这些研究丰富了国内城市空间网络的有关理论和实践,但目前国内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在省域层面尤其是对西部省份空间网络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理论有待进一步在西部等欠发达省份进行验证和完善。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单极化发展模式向多极化发展转变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14]。在区域多级化发展研究中,迟梦筠[15]等发现四川省县域经济多极增长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目前,对区域网络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化和网络节点的分析上,而对于区域内部的如何实现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基于市(州)级城市空间联动网络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则更为缺乏。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后发现,关于城市关联网络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在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省域副中心选择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相对薄弱。基于此,本文从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要求出发,对省域副中心选择和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如下:首先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构建了城镇发展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等级的划分。其次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城市关联网络,以此评价区域内各城市在网络中的功能和地位。最后根据中心性职能指数、网络分析和断裂点等有关理论探讨四川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1 空间关联模型的构建

城市空间关联模型的构建遵循空间“点—网—面”的原则:首先,利用中心性职能强度模型对21市(州)进行中心性职能指数测度和城市等级的划分(点的分析);其次,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城市间经济关联网络(网的分析);最后,采用断裂点模型对区域中心与副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进行测度(面的分析)。

1.1 中心性职能指数

城市中心性是指城市为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在区域内的地位和作用。在Christaller[1]、牛慧恩[16]等、鲁金萍[17]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城市发展特点,选取城镇人口数(P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i)、国内生产总值(Gi)、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S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i)、第二产业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Di)6个指标,用以分别反映城市的发展规模、投资环境、生产能力、科技水平、消费活力和产业结构等状况。中心性职能强度模型被广泛运用于城市地位和功能的评价,其计算公式为:

(1)

(2)

其中,Kei为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根据中心职能强度测度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四川省21个地市(州)进行城市等级的划分。

1.2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最早是用于研究商业空间布局问题,随后被广泛运用于各区域主体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的测度[18-19]。在借鉴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本文以城市发展质量得分作为引力模型中的质量变量,以两地之间最短公路里程数作为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变量,以人口权重作为引力模型中的权重指标[18],得到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3)

其中,Rij表示城市i对城市j的经济联系强度,Pi和Pj表示城镇人口数,Qi和Qj表示城市发展质量,Dij表示城市之间的距离。

1.3 城市关联网络构建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将四川省看作区域网络,将21个地市(州)看作网络节点,对四川省城市关联网络进行定量分析。以下主要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凝聚子群等方面进行阐释[20]。

1.3.1 网络密度分析

网络密度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研究网络节点之间关联紧密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质上是度量整体网络中各节点实际拥有关系数与理论拥有关系数的比值,即描述网络结构中节点联系实际与理论的差距程度[21]。计算公式为ρ=N/n(n-1),其中,N为网络中节点间实际存在的联系总数,n为网络中节点数。城市空间关联网络密度越大,说明区域内各城市之间资源流动和经济互动联系越强,整体网络越活跃。

1.3.2 网络中心性分析

网络中心性是对网络中各节点之间关系的测度,用以衡量各节点在整体网络中的地位和状态,网络节点在整体网络中所处的地位越高,对其他节点的影响越大。中心性分析一般包括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三个方面。

(a)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是通过网络节点在网络中的联系数来判断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程度,在城市关联网络中反映了城市与其他城市在网络中的相对位置。城市关联网络中点度中心度越大,说明城市越接近中心位置,计算公式为:CD(ci)=d(ci)/(n-1),其中,d(ci)表示城市i的绝对中心度。

1.3.3 凝聚子群

将节点之间具有较强联系的节点所构成的子群进行划分和研究,对了解网络结构和网络节点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22]。在城市关联网络结构研究过程中,对城市之间具有较强经济社会联系的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城市网络子群,通过分析城市网络结构中凝聚子群的特征和状态,以探索城市协同发展的方式和路径。

1.4 断裂点模型

2 城市分级和城市关联网络的构建

通过中心性职能指数的测度和城市等级划分来判断四川省不同层级城市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关联网络,以此判断各城市节点在整个区域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

2.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鉴于四川省各城市之间主要通过高速公路联接,本文以两城市间最短高速公路里程数作为城市之间距离的替代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册(2017)》。参考李松霞[23]、王晓红[24]等学者从人口数量、经济质量、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中城市发展质量要求及结合四川省各城市发展实际,综合考虑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共选取了25个二级指标,以期对四川省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总体评价(见表1)。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四川省各市(州)2017年统计公报。

表1 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①

2.2 城市等级划分

总体来讲,四川省各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单级城市发展格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城市间中心性职能指数差距较大,地域差距十分明显。具体而言,成都市中心性职能指数为6.39,是排名最低的甘孜州和阿坝州的22倍,是排名第二的绵阳市的3.67倍,是排名第三的南充市的6.26倍。二级中心绵阳市在四川省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正逐步融入成德绵一体化发展中,与成都市中心性职能指数的差距相对较小。三级中心与成都相比差距较大,德阳市、南充市、泸州市、宜宾市和达州市中心职能指数均在1附近,这些城市对周边地区提供生产和服务的能力与成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四川省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单极城市发展格局,二、三级城市发展严重不足,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十分显著。从数量结构上看,中心性职能指数低于1的中心城市18个,占比高达85.71%。从地域分布上看,受区域发展战略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川西和川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发展相对较好(见表2和表3)。鉴于此,打破单级化城市发展格局、支持副中心城市建设及实现不同层级城市间的有序联动对于推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25]。

表2 四川省各地市(州)中心性职能指数

表3 四川省各地市(州)城市等级划分

2.3 城市关联网络构建

以城市发展质量得分和城市间高速公路里程数作为引力模型中质量和距离的替代变量,以人口权重对地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间经济关联网络[26-27]。

2.3.1 网络密度分析

在城市关联网络的构建过程中,临界值的设定对于网络分析结果至关重要。本文参照绝大多数研究中以均值为临界值的做法[28],认为两城市间经济关联度大于均值则视为这两个城市间具有显性的经济联系。以均值为网络分析的临界值,绘制的城市关联网络拓扑仿真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四川省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存在着明显地域分异差异,处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成都、资阳、眉山等少数几个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存在较高的经济联系。地处川西高原地区的凉山、甘孜和阿坝三个地市州游离于整个网络之外,与其他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少。地处川南和川北经济区的泸州、宜宾、达州和南充等城市在城市关联网络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对整个网络体系的稳定与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网络密度来看,2017年四川省城市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仅为0.293,网络密度整体上较低,影响了四川省整个区域城市关联网络功能的发挥。

图1 四川省城市关联网络拓扑仿真

2.3.2 网络中心性分析

由表4可知,从点度中心度指标来看,成都的点出度值远高于平均值水平,这显示出成都市作为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与成都同属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眉山、遂宁、乐山和资阳等城市的点入度较大,在整个城市关联网络中较为活跃,对成都市的经济溢出吸引和承接也相对较多。南充、泸州、宜宾和达州等城市的点入度大都在平均值附近徘徊,这些城市距离成都相对较远,对成都市的经济溢出承接也相对较少。从接近中心度指标来看,总体均值为0.45,相对较低,但网络中各城市的接近中心度分布相对均匀,城市关联网络表现出较高的整体联动性。例如,成都、眉山、南充、遂宁4市具有较高的点出接近中心度,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度较高,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获益。从中间中心度指标来看,在21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中间中心度接近于0,占比超过50%,有6个城市表现出较弱的中间中心度,仅有四个城市中间中心度相对较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四川省城市关联网络中相当多的经济联系任务需要依靠成都这样的枢纽城市来完成。因此,省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对于激活整个区域联动发展网络、破解区域发展困境和实现省域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4 四川省各地市(州)网络中心性分析

2.3.3 凝聚子群分析

通过Unicet 6软件中的迭代相关收敛法,对四川省城市关联网络的凝聚子群进行测算,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四川省城市关联网络在二级层面上存在着4个凝聚子群,在三级层面上存在着5个凝聚子群,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除雅安之外的川南经济区和成都平原经济区的12个城市在二级层面都属于同一个凝聚子群,这与四川省的南向发展战略相吻合。其次,攀枝花、雅安、广元形成一个以攀枝花为核心的凝聚子群。攀枝花由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城市发展质量相对较高,但是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空间距离限制使得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再次,南充、达州、巴中、广安形成一个以南充为核心的凝集子群,这4个城市在空间上同属川东北经济区,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强度较高,这与川东北经济区实际发展现状相符合。最后,阿坝、甘孜和凉山在二三级层面均为同一个凝聚子群,这主要与阿坝、甘孜和凉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游离于四川省经济发展网络之外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较弱有关。总体上来看,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与各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比较吻合,初步形成以南充为中心的川东北经济发展区、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和以泸州为中心的川南经济区联动发展的格局。

图2 四川省城市关联网络凝聚子群树状图

3 省域副中心建设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以成都为核心的单极增长模式限制了城市关联网络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而省域副中心建设成为打破单极发展模式、实现五大区经济联动发展和促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3.1 省域副中心建设

省域副中心建设是打造新的增长极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27]。长期形成的以成都市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四川省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省域副中心的打造和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省域副中心的选择可以从中心性职能指数、区位环境状况和城市在关联网络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进行考虑。依据中心性职能指数的测算结果,二级城市和三级城市都有可能成长为省域副中心。但是考虑到二级城市的绵阳和三级城市的德阳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成都较近,在区域规划上更多的是将这两个城市纳入“成德绵一体化”的发展范畴。将属于同一个经济区的某个城市培育成为省域副中心更具有合理性,因此我们将三级城市中同属于川南经济区的泸州、宜宾及同属于川东北经济区的南充、达州中的某个城市作为省域副中心的培育城市。此外,在城市关联网络分析中,我们发现南充市和泸州市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相对紧密并且自身又具备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因此,本文认为南充市和泸州市最有潜力发展成为四川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为进一步分析南充市和泸州市作为省域副中心所具备的条件,本文引入断裂点模型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影响力范围[28]。由断裂点公示计算南充、泸州与成都市之间形成的2个断裂点,并以各个城市距离断裂点的距离为半径做圆以此衡量各个城市的辐射范围,测量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泸州和成都的断裂点在内江境内,将断裂点作为两市之间的辐射范围边界。以成都为中心,以成都市和泸州市直线距离的64%为辐射半径,得到成都市的辐射范围包含绵阳、德阳、资阳、眉山、乐山、雅安等城市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南充、遂宁、内江、自贡等城市的部分地区。以泸州为中心,以成都市和泸州市直线距离的36%为辐射半径,得到泸州市的辐射范围包含宜宾、内江、自贡等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同理可知,南充和成都的断裂点在遂宁、绵阳和德阳的交界地带,将断裂点作为两市之间的辐射范围边界。以成都为中心,以成都市和南充市直线距离的67%为辐射半径,得到成都市的辐射范围包含绵阳、德阳、资阳、眉山等城市的大部分区域以及遂宁、乐山的部分地区。以南充为中心,以成都市和泸州市直线距离的33%为辐射半径,得到南充的辐射范围包含遂宁、广安的大部分地区。

由以上分析可知,以泸州为副中心联动成都,可以覆盖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将川南经济区和成都平原经济区紧密串联,并且还能进一步带动川东北经济区发展,是实现四川省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以南充为副中心联动成都,可以涵盖川东北经济区和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大部分区域,是成都向东发展的重要通道。因此,四川省省域副中心选择可以充分考虑南充和泸州,若将南充和泸州两个城市同时作为省域副中心,其辐射范围可以涵盖四川省经济体量的80%以上。若仅需要选择单个城市作为省域副中心,结合四川南向发展战略及泸州自身区位和经济发展条件,以泸州为省域副中心,可以打通四川省南向发展通道,同时可以实现与成都和重庆两个超大城市的联动发展。因此,单个城市以泸州市为省域副中心的选择更具有合理性。

3.2 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根据中心性职能指数和城市关联网络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四川省五区协同发展趋势已初步形成,但是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总体上还比较弱,以成都为核心的单极发展模式还仍然存在。基于此,进一步评选出五大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实现不同区域间的联动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五大经济区和中心城市的具体分布如表5所示。

图3 四川省中心城市之间断裂点及辐射范围

注:地图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审图号:GS(2017)1267号。

表5 四川省五大经济区中心城市选择

a)成都平原经济区。作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城市,成都市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吸附了大量优势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成都平原经济区主要以成都市为发展中心,重点推进“成德绵一体化”建设,并以此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同时需加强与其他经济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成都市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以支撑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

b)川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在四川省南向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四川省除成都平原经济区之外的第二大核心经济发展区。川南经济区包含泸州、宜宾、内江、自贡四个城市,这四个城市同质化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相比其他城市而言,泸州市与周边地区和成都市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我们选取泸州市作为川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通过强化泸州与宜宾、内江和自贡三座城市的联动,向北可以融入成都经济发展核心区,向东可以融入重庆经济发展辐射区。

c)川东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包含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巴中五个城市,是四川省向北联动西安的主要通道,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相对较低。川东北经济区中南充市经济体量最大,与周边地区和其他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相对紧密,因此,我们选取南充市作为川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以南充为核心,带动川东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向西南加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联系,向北加强与西安城市群的互动,从而带动四川北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d)攀西经济区。攀西经济区主要包含攀枝花和凉山州两个地市州。攀枝花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相对较好,城市质量发展较高,而凉山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发展格局相对较小。攀西经济区应以攀枝花市为中心城市,通过加强与云南和贵州等地的互动和联系,从而有望在四川南部形成小范围经济增长极。

e)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包含阿坝州和甘孜州两个自治州,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在四川省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中主要以生态保护为主。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应以阿坝州的整体经济发展为核心,重点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强化康定市与马尔康市在四川省与西藏藏族自治州经济联系中的枢纽地位,带动川西北地区积极融入四川省城市发展网络,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结合四川省委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布局,本文将城市关联网络引入到四川省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研究过程中,重点分析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及探究各城市节点间的网络特征。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从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视角出发对四川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做出前瞻性思考。研究显示:第一,各城市间中心职能指数相差悬殊,城市分级明显且存在断层现象,中等城市发展严重不足。总体上来讲,形成了以成都市为一级中心,绵阳市为二级中心,德阳市、南充市、达州市、宜宾市和泸州市为三级中心,其他城市为四级中心的城市体系,中等城市尤其是二级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第二,五大经济区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区域内部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这主要表现在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发展过于集中,极化效应过于明显;川南经济区城市同质化问题严重,产业联动发展不足;川东北经济区整体发展缓慢,各城市之间相对分散;攀西经济区与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发展质量较差等几个方面。第三,省域副中心建设是打破区域单级发展模式与实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考虑到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省域副中心应以泸州和南充两市为重点打造对象,通过副中心职能的强化以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的有序联动发展。基于以上分析,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推动不同层级城市间的有效联动及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进一步强化成都市中心城市职能,加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成都市作为四川省唯一特大型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必须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好龙头作用。为此,成都市应以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成渝城市群发展为契机,对标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培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科技研发等产业,努力将成都打造成西部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成都与五大经济区内部的协同发展,扩大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充分发挥成都市作为区域中心形成的巨大影响力,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和壮大二级中心城市,不断优化和完善城市的功能和结构。积极培育泸州、南充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区域内部的中小城市聚集体,通过不断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强化城镇组群凝聚力以提升整个区域网络的经济竞争力。应率先培育三级城市成长为二级城市,充分利用城市自身发展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作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扩大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形成以泸州和南充为核心的两大经济组团,向上支撑成都经济圈的发展,向下带动中小城镇的发展,构建城市规模等级合理、内部分工协作有序、空间联系紧密的城镇体系,形成一、二、三级城市体系均衡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三,进一步优化四川省城市网络内部分工与合作,促进五大经济区的协同发展。重点围绕成都市、泸州市、南充市、康定市和攀枝花市的发展,强化五大经济区与重庆、云南以及陕西等地区经济的联动发展。明确五大经济区内部各城市的分工与定位,构建经济区内部有序合理的空间发展格局。以五大经济区发展为基础,强化成都经济区的主干作用,积极推进成都平原与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带动川东北经济区向西融入成都经济圈,强化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生态功能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从而实现省域内部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注释:

①四川省各城市发展质量测算采用熵权法计算5个系统的权重,得到子系统得分之后再进行平均,从而得到城市发展质量得分,参照参考文献[23]。

猜你喜欢

省域经济区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