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产业扶贫成果 有效对接乡村振兴
——以陇南市为例
2021-05-24张富胜
张富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探索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有机衔接机制,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实施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抉择。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视角的综合衔接概念。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发展农业产业依然是重中之重,产业发展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核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据此,我们必须理性思考、客观分析,不断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支撑。
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脱贫攻坚包括产业扶贫、人才帮扶、文化扶贫、生态扶贫、党建扶贫等。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发展农业产业依然是重中之重,产业发展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核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据此,我们必须深度思考、客观分析,不断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支撑。
产业扶贫的主要经验
陇南既是山清水秀、气候温润的“陇上江南”,又是山大沟深、土地零碎的秦巴山特困片区。北纬33°黄金段生物多样性的资源禀赋独具魅力,同时,基础薄弱欠发达的落后现状十分明显。陇南是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典型代表,贫困发生率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一,贫困人口数量在秦巴山片区18个市中位列第一,9县区全部为国列贫困县,贫困县占比全国第一。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全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以改天换地的斗志,实干苦干的作风,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贫斗困,兴富业、建新村、拔穷根、改穷窝,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具体实践中,始终保持靶心不变、节奏不乱、接续不断、力量不减,把发展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市特色产业面积、产量、产值由2013年底的973万亩、285万吨、91亿元,发展到2020年底的1000万亩以上、390万吨、190亿元,特色产业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贡献由2013年的1735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360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42.4%,特色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陇南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中国扶贫优秀案例”“大国攻坚决胜2020精准扶贫要素投入模式推荐案例”,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2020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先后在陇南召开,市电商局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陇南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脱贫攻坚交流基地”,陇南产业扶贫受到全国、全世界的关注,征程充满艰辛,奋斗成果显著。在产业扶贫方面陇南取得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产业培育思路,在工作方向上统一思想。陇南之贫,根本原因在于人多地少、产业落后,工业发展滞后,反哺农业严重不足。面对千差万别的基础条件和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分析,确定了“发展亩均3000元以上的种植业、户均10000元以上的养殖业”等多元产业,“分类指导+底线要求”的主导思路确定后,每个贫困村都制订了产业培育方案,围绕“一户一策”,确定每一户贫困户每年种什么、养什么,帮扶的重点事项是什么,一套方案管到底。全市干部群众统一了思路之后,卯足干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基于对市情的精准把脉,对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研判,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突出“麻辣香甜”“短平快”产业,做大做强核桃、花椒、苹果、油橄榄四棵“摇钱树”,做精做优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四个“特别特”,做实做细鸡、蜂、猪、牛四个“特色养”,长效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同重视同提升,构建起“长短结合、大小互补、种养相融”的农业特色产业矩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陇南的青山绿水成为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地下有药、树上有果、空中有蜂、林中有鸡、四季有花、村中有客”是陇南多业态融合、产业立体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二是强化保障体系建设,在资源要素上聚焦发力。全市通过统筹市县乡三级组织力量、驻村帮扶工作队力量、东西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力量,坚持一个产业确定一套工作班子、组建一支技术队伍、编制一本到村产业培育方案,压实责任,细化分工,确保了产业扶贫措施落地落实。市、县领导人人有帮扶点,个个有督战村,在1707个贫困村全部选派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队。通过精准安排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市县财政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整合切块财政涉农资金、完善“3+1”立体化金融支撑体系,用好信贷资金、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撬动社会资金、入股经营激活群众资金6个渠道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难题。近三年,全市整合资金54亿元用于产业发展,仅青岛财政帮扶资金达15.67亿元(其中投入产业发展资金4.7亿元),省农业担保公司近几年担保小额贷款9亿元支持合作社发展产业,疫情期间全免担保费。拓展农业保险范围,全市农业参保20类42个品种。通过培育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技项目、选派科技副乡(镇)长、派驻农技员、鼓励企事业单位人员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动干部职工开展产业综合管护行动,强化了产业扶贫科技支撑力。
三是强化产销体系建设,在产业增收上拓宽渠道。坚持产加销全链条培育、一二三多业态融合、“种养储”一体化推进。打造了一批百亩试验园、千亩产业带、万亩示范区。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5户,先后引进德青源实施“金鸡产业”项目,引进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建设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引进组建了陇南市利和萃取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培育中的引导作用,市县区共组建了10家国有富民产业公司;推进产业联盟,组建成立了陇南市茶叶和食用菌两个产业联合会,推动企业抱团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在贫困村建设果蔬保鲜库,提升了果蔬储存保鲜能力;注重品牌塑造,注册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2个;多措并举拓展销售渠道,举办各类产销对接会促进大批量销售,发展订单种养定向销售,深化消费扶贫定点销售;东西协助亮点纷呈,消费扶贫帮销农特产品累计14亿多元,通过电商“网销全国”“卖向世界”;陇南电商“1+9”平台运营短短四个月,营业额达1.67亿元,目前构建的电商扶贫网货供应、网络销售、物流配送三大平台,“六路带动”电商扶贫模式将充分发挥“衣领子”作用,抓纲带目,大电商助推“双循环”意义深远。
四是强化带贫机制建设,在帮扶带动上取得实效。陇南市始终以贫困户为主体、稳定增收为目标、利益联结为保障,不断深化“三变”改革,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带贫的“宕昌模式”,“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就地务工+利润分红+产品销售”“国有企业+合作社+基地+农产品销售”的利益联结机制,“种苗免费+以奖代补+保底收购+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机制,“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贫困户”的旅游扶贫产业体系,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中、连在农村经济组织上,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在产业链上有事干、有钱挣,形成了产业带动、就业带动、旅游带动、生产要素入股带动和福利消费拉动的多元带贫格局。
巩固产业扶贫成果的难点和堵点
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是等不来、靠不来、也要不来,陇南本来底子薄,欠账多,未富即安不好,小富即安更要不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努力,不仅乡村振兴工作起步艰难,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也会被打折扣,还会被发达地区越甩越远,更有可能错失发展机遇期,使很多优惠政策失之交臂。
目前,乡村产业发展除面临一些带有共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国内外供应链调整重构,产业分工深度演化;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乡村网络、通讯、物流等设施薄弱,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外延扩张特征明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陇南市47%、全国67%、发达国家85%);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等。这些问题我们概莫能外,无法立即解决,更无法独善其身,同时市域内还存在诸多主客观不利因素:
一是自然灾害仍然是最大威胁。陇南市霜冻、冰雹、暴洪、阴雨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时常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农田毁损、道路塌方,多年的辛劳成果付之东流,多年的工作成绩毁于一旦。2020年陇南市“8·12”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因灾造成返贫致贫风险的有2145户8547人。高频发的晚霜冻严重威胁着经济林果业,正常年份,“半山收高山涝,高山收半山旱”,立体化差异大的地区全面丰收是完全的“理想主义”。
二是边缘和监测户还是工作重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等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是动态监测和帮扶的重点。全市7.3万边缘和监测人口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因病、因灾极容易返贫。目前在现行标准下基本实现了脱贫,但时段性返贫是必然,对策最为紧要。要切实做到“户户有帮扶机制,人人有防贫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帮扶措施,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兜底,做到因需施救、精准施救,实现困有所助,确保收入不减。
三是资金多元化投入上渠道有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多元化投入将是主要方向。陇南市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尽管目前“铁公机”全部破题,但在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承接方面能力有限;当地经济发展不强,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的趋势不明显,再加之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弱值行业,银行理想上的优质农业客户较少,金融资本出于风险控制,很难大规模支持农业,融资难、融资贵仍然非常突出。就全国而言,农业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资源错配和失衡,其根源就在于体制、机制的扭曲,使得当前依靠市场化进行配置已经明显失灵。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地方财力捉襟见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将是最大的“瓶颈”。
四是“谁来种地”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古人说诸侯有“三宝”:“一曰地、二曰粮、三曰人”,就中国而言,土地、粮食、农民依然是永恒的话题,也是久远的课题。目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弱值化日趋严重。陇南市现有农村人口240万人,青壮年劳动力在110万人左右。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妇女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随着老一辈农民老去,年轻人不会种地、不爱种地的矛盾将进一步凸现。在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靠产业兴村、富民、留人将是工作重点,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发展农村产业致富,能够留得住、有钱赚、能发展,才能逐步解决这一难题。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农业服务网络目前“网将破、线将断、人没散,但服务缺人干”,职业化农民哪里来,谁来种地,谁来指导种地又将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工作任重道远。
五是农特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陇南属于西北偏远贫困山区,在全国层面知名度不高,近年来虽然电商发展较快,宣传推介力度前所未有,但国内对陇南农特产品的认知比较迟,东部发达地区民众对陇南信息掌握不够,对陇南部分农特产品的优势认可度不高。虽然产品种类丰富,但多数产量不大,有产品无产量,有礼品无商品,农产品小而散,规模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把商标混同于品牌,同质化竞争激烈,产品质量无法追溯。尽管陇南以原生态和好环境为特色亮点,但土地零碎、生产方式落后、质量标准低、生产成本高,产品在价格上几乎没有竞争优势。目前产品销售对行政推动的依赖性过大,如果政策红利消失,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产量和品质、品牌形不成大的优势,销售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如何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技术装备提升和组织方式创新,更体现在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陇南目前的“三农”工作要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先,以产业提质增加为重,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要,产业培育上要继续坚持抓基地扩规模、抓标准提质量、抓龙头铸链条、抓品牌促销售,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坚持政策指引,在把握“三农”工作新特点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抓产业必须具备理解政策的能力、经营管理的能力、谋划项目支撑的能力。国家已经完成了乡村振兴三年试点,我们要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抢抓机遇,精准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布好局、开好头。
要精准把握“三农”工作四个方面的作用。在防风险、守底线、保安全大局中,“三农”要当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压舱石”;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三农”要当好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推进器”;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中,“三农”要当好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三农”要成为奋起直追的“奔跑者”。
要精准把握国家阶段性的政策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对标对表全面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布局定位上,要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在发展目标上,要从农业现代化转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发展导向上,要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稳量提质;在发展路径上,要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在制度安排上,要从城乡统筹转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要精准把握实现产业兴旺的五个发力点。其一围绕市场需求发展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业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其二依靠技术进步发展产业。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普及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新设备,应用农业新智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其三坚持绿色导向发展产业。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其四创新经营体制发展产业。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经营主体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共创市场,共御风险。其五依托新型农民发展产业。一方面,要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让乡土人才带领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另一方面要优化政策,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下乡创业,运用新理念和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坚持产业集群,在特色亮点打造上下功夫。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陇南气候多样,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农特产品种类多、质量好。要继续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跨乡成线、串线连片、集片成带,竞相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要注重调整结构,以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品牌农业及情感消费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中药材、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要注重深挖潜力,拓宽适生区域,扩大种养规模,实现优势区特色产业全覆盖;要注重融合发展,按照全产业链的思路打造产业,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最大限度释放乘数效应。
三是坚持龙头集中,在经营主体培育上下功夫。树立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培育经营主体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要继续加大“外引内培”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超大型龙头企业;要大力促进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的高标准产业联合社建设,重点培育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面积或养殖规模10倍以上的家庭农场;要继续完善“宕昌模式”,鼓励国有企业在“三农”工作中担当作为,支持产业链、区域间的联合抱团,促进大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园区创建,推动产业聚集、融合、提升和兴旺;要探索完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之间更加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形成有分工、有合作、可持续的经营联合体。
四是坚持技术集成,在良种良法推广上下功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无从谈起。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耕地保护、种质资源建设、粮食安全、农业科技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攻方向。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种业安全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目前全国地方品种快速消失,个别单品国外企业寡头即将垄断。全市农业科技推广还处在较低的阶段,传统农业占比高。要强化、整合农业科技机构,加快创建高层次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要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网络,探讨全市农技队伍作用最大化的体制机制,解决基层农技干部不愿干留不住,专业干部职称、职责不相匹配问题;要鼓励支持企业家、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解决好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等问题;要组织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人才向乡村集聚,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农业服务人员建立农机合作社、种养技术服务队、防疫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绿色化、经营过程市场化。
五是坚持要素集聚,在发展政策支撑上下功夫。农业是公益性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欠发达区域,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培育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项目、贷款、保险、补贴、用水、用电等各类资源要素要向农业农村方向倾斜,支持农业产业培育;要不断完善思路、统筹规划,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深化财政、土地、金融、税收、人才、科技、电商、物流等聚集融合,着力打造2个以上十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农业产业群;要用好贫困地区国家继续扶持五年的财政资金和东西协作帮扶资金,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为主、民间投资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加强银企对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让农业产业发展找到更多“源头活水”。
六是坚持保障集合,在综合配套措施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必须强基础、抓配套、树品牌、促销售。要巩固提升现有小型水利设施,加快乡村“大小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着力扩大节水灌溉农业范围;要着力加快土地整治、中低产田(园)改造、高标准农田(园)建设,相关项目紧密衔接,使之看得见、摸得着、成得果;要组织实施千吨万只以上规模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路覆盖工程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信网络覆盖工程,加大农产品流通、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县(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和仓储保险设施;要继续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探索推广“保险+期货”,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七是坚持品牌建设,在拓展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当今时代是一个品牌争雄、品牌制胜的时代,人们的消费首先考虑品牌和品牌背后的质量,从汽车到电器,从洗发水到化妆品,从酒类到食品,都被品牌包围着。专家预测,未来20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农业、农业看品牌、品牌看特色。品牌是金饭碗,品类是大锅饭。品牌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路径,农业品牌化是生产导向转化为消费导向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抓手,区域品牌建设是产业兴旺的抓手。重品牌、抓销售是陇南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我们必须顺应并把握这一大势,不能把商标混同于品牌,要在稳面积、抓标准、提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向强品牌、拓市场、促销售上转移,尤其要注重品牌效应,变被动应急为主动谋划。树品牌、抢市场要坚持政府、企业“双轮”驱动,企业主体,政府主导,二者缺一不可;要从策划团队、政策支持、舆论引导、责任落实等方面不断突破。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拓展“甘味”农产品公用品牌、陇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继续放大O2O、B2B效应,不断提升优化“生于大山、立于扶贫、成于创新、贵于化人”的陇南电商模式,着力发挥好电子商务“衣领子”的作用,让电商红利惠及全社会;要积极参加各类展销节会,继续鼓励福利采购,支持农特产品进超市、进社区,对接大型企业、社团组织集采消费,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全社会都参与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
需求是成交之本,问题是需求之母。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市场、是销售。万物有道、大道至简、极简极致:产业是基础、企业是主体、市场是根本。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党政同责、“米袋子”省委书记也必须抓,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是今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个强烈信号。要继续发扬多年来抓基地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抓品牌、促销售,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新发展。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出成果、见效益,产业兴旺的成色就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