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庄图记
2021-05-24撰文李志新供图李志新
撰文 李志新 供图 李志新
李志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高级城市规划师。长期从事村镇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山西省晋城市历史村镇调查研究,“十二五”时期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调查研究、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格局体系研究以及晋城市沁水县湘峪村等多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设计工作。
山西省阳城县上庄村永宁闸与天官府
官宅聚集的上庄村
山西省阳城县上庄村古建筑分布图
我已经不记得去过山西省阳城县上庄村多少次了,只记得第一次去大约是2008年深秋,当时我和同事正在做晋城古村镇调查研究,上庄村便是我们的考察对象之一。上庄村历史悠久,当时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近年新发现的上庄村《崇仙庵碑记》考证,上庄村最晚在唐代就已基本形成了完整村落。村内现存留有一处珍贵的元代民居院落、大量明清古建筑以及一处建于民国年间的中西合璧风格的樊家庄园。
上庄村古河街
上庄村元代古民居
提起山西的大院,可能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是晋中地区留下来的清代古民居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晋东南地区的发展要早于晋中地区。早在明代,晋东南地区就已发展繁荣,官商文化兴盛,大院错落,书院遍地。阳城县润城镇很早就流传着“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的说法。其中“三庄”指的就是上庄、中庄、下庄三个村,而这三个村中又以上庄村的文风为最盛。
明初至清朝中期,上庄村私塾、村学高度发达,人才辈出。上庄村王氏家族明清时期共诞生了5名进士、5名举人、5名贡士、25名贡生、60名秀才、1名武举人和1名武秀才,其家族成员出仕入官者多达20余人。在科举制度下,上庄村贤能竞出,凸显出人文鼎盛之势。尤值一提的是,其中王氏九世祖王国光曾官居明朝吏部尚书之位,是张居正实行改革的得力助手,一度官声极旺。因吏部尚书主管官员升迁,因而被誉为“文臣天下第一官”,于是王世光又被世人称为“王天官”。其后,王国光之侄王淑陵、王国光侄孙王徵俊等人先后入仕,多方改弊推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上庄村以一条古河街串联整个村落,优美壮观,生活气息浓郁。古河街是明清两代陕西、晋南客商北上泽州、太原的古道,同时也是上庄村古建筑群的中轴线。大量明清的官宅民居沿河而建,街市景象,水韵悠长,颇具一番特色。上庄村现存历史建筑主要有王氏家族所建的天官府、司农第、司徒第、望月楼、进士第、参政府、王氏祠堂及炉峰庵等明清古建筑群,以及民国年间曾任山西省绥靖公署秘书处处长的樊次枫所建的颇具民国建筑特色的樊家庄园和樊氏宗祠等。村内现存主要历史建筑以官宅为主,跨越元、明、清、民国四个重要历史时期,极具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上庄村以一条古河街串联整个村落,空间丰富,优美壮观,生活气息浓郁。
上庄村街巷口(绘图)
上庄村居仁巷
串起来的院落
研究一个历史村镇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到它的空间演变轨迹,然后再深入挖掘它的人文底蕴。因此,古河街成为我们研究上庄村的突破口。
从村口经永宁闸沿着古河街进村,最先看到的就是右手边的天官府。天官府也叫冢宰第、尚书府,是明万历初期杰出政治家、吏部尚书王国光于万历初年建造的府邸。天官府由大门楼和4座主要院落组成,呈“田”字型布局,中间有内部巷道相互串联。现存右侧前后两院,前为达尊堂,是主要待客活动区;后为听泉居,是寝室内宅活动区。上庄村流传着很多关于王国光的传说。首先是关于王国光的政绩。王国光一生履历颇丰,曾先后在兵部、户部、刑部、吏部担任要职。最能体现政绩的是他于万历初年推行的财政和人事改革。当时明神宗刚刚即位,大呼变法。王国光便顺势而为,针对一系列繁杂冗滥、不合时宜的财政体系和官场人事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通过“裁撤合并”后大大提高了公务办事效率,深得明神宗赞赏,推动了国家繁荣发展,史称“万历中兴”。其次是有关王国光的传闻趣谈。最有名的是“王国光智斗钦差”的故事。传说王国光家中供奉有葫芦仙,可卜未来,十分灵验。王国光因改革触动地方权贵的利益而被人弹劾————有人举报其贪污,便被迫归家“休养”。期间,皇帝派钦差来暗查王国光。王国光通过葫芦仙的占卜早已知道此事并作好了安排。他将钦差带入旧屋,端出两盘山中所产的柿子,每盘4个,下面3个、上面1个,呈塔型摆置。其中一盘是顶部1个熟的、下面3个较生的,摆在了王国光身前;另一盘是顶部1个较生的、下面3个熟的,则摆在钦差面前。两人开始吃顶部的柿子。王国光狼吞虎咽,钦差却涩口难咽。王国光见状,便提议将两人剩余的柿子调换一下。钦差哪知道,他这次吃到的还是较生的柿子,依然涩口难吃。于是,钦差回去后向皇帝报告说,王国光在家中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只吃山中杂果,而且非常难吃。于是,皇帝马上消除了对王国光的怀疑。王国光的故事在当地代代相传。这不是简单的饭后谈资,而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资本”。
上庄村王家祠堂与钦嘉楼(绘图)
上庄村古河街
上庄村望月楼
炉峰庵又称南庵庙,古时是上庄村村社所在地,亦为村庄周边文人雅士活动之所。
上庄村武举第小巷
上庄村炉峰庵
站在村口一抬头就能望见坐落于村南香炉峰半山腰上、村里规模最大的建筑体————炉峰庵,又称为南庵庙。此处古时是上庄村村社所在地,亦为村庄周边文人雅士活动之所,王国光少年时就曾在此读书。炉峰庵共包括高禖祠、三教堂、关帝庙和马房四部分。四组院落的建造时间各不相同。现在能找到的有关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十八年的碑刻《重修三教堂记》。碑文记载:“庵旧址山上半观音头,正德间迁于此。”这说明三教堂是于明正德年间迁于此地的。三教堂就是供奉儒、佛、道三教神圣的地方。三教堂西侧的关帝庙则是清顺治年间修建的。关帝庙前是献殿。献殿算得上是该院落中最精美的建筑了。虽年代久远,许多装饰的彩画都褪色了,但仍然显得精致无比,依然在昭示着它最初的“富贵模样”。献殿的脊枋上写着:“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七月九日吉时阖社公建。”综合所有的信息来看,炉峰庵应是明正德年间初建的,至顺治年间、康熙年间再到道光年间,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维护、翻修、加建,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般模样。中国向来有“治世修寺,乱世修城”的传统,因此,通过对炉峰庵修建历程的了解,亦能窥见上庄村社会历史的流变。
上庄村望月楼(绘图)
上庄村进士第
上庄村进士第门楼
沿着古河街再向里走就到了沿街院。院落主人曹老先生是村里的文化大家,会写一手漂亮的书法,也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庄秧歌”的传承人。沿街院因沿古河街而建得名,是王国光次子、万历壬午科举人、钦授别驾的王兆河于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府第。整座院落呈“四大八小五天井”式院落格局,为阳城地区独有。院落正房左侧耳房高出正房,这种建筑形式被形象地称为“插花楼”形式。因只有一侧耳房高出正房,因此这种形式又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叫“单插花”。沿街院院落宽阔,内植树木,是为理想居所。记得某一年秋天,我一早到这座宅院内找曹老先生,脚踏入院内,阳光刚好照射进来,放眼看过去,院里那株大石榴树上的石榴也被映得通红,瞬间觉得奇美无比。这一场景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沿街院后边是司徒第。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院子。司徒第为王国光堂弟、明嘉靖丙午科举人、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王道建造的府第。司徒第为前后两进的院落。前院由倒座、厢房和厅房组成,厅房前有一处须弥座月台;后院已被拆毁。整个院子显得简洁素雅,十分符合明代官宅的特征。站在司徒第的前院里,视野前方是宽阔的厅房,沿着青石甬道拾级而上,走到一米多高的须弥座上,便走到了厅房前。厅房面宽五间,规模宏大,是按照当时惯例由朝廷特许建造的。厅房前竖着一排挺拔有力的檐柱,显得整齐而美观。阳光洒下,掠过飞檐,在墙壁上落下浓重的阴影。在月台旁,一株老腊梅树郁郁葱葱,给略带阴郁气氛的院子带来了些许生机。
上庄村进士第(绘图)
钦嘉楼坐落在王氏宗祠后方,为王国光祖居。明万历四年,王国光在户部尚书任上急流勇退,以年老为由一月之内三次辞官,并将自己历经数年呕心沥血编撰的《万历会计录》进呈,终得万历皇帝嘉许并亲赐“国士尚书”和“钦若嘉业”匾额悬挂于祖宅。正因如此,其祖宅得名“钦嘉楼”。钦嘉楼是一座大型四合院,院子的砖雕大门朝南,正对着王氏祠堂。不过,这院子的大门是设在倒座的西耳房边上的,进大门后须东拐,再过朝西的内院门方能入院。正房以及东西厢房均面阔三间。王国光晚年常在这里生活,西侧就是他的书房院。这个院落装饰布置得十分雅致,木格雕花栏杆和门窗上都配上了黑红漆的彩色装饰,显得格外高贵典雅。
钦嘉楼斜对面是进士第。进士第建造于明成化年间,为王国光祖父、当地名士王遵早年开办书院和讲学之处。进士第由一组串院和一排窑洞组合而成。前者紧邻古河街,后者在临近炉峰庵的半坡上。串院原由前面的门楼和东西两院共同组成,现仅存门楼和东院。进士第的门楼保存得非常完好,瓦片、滴水、檐口和斗拱形体轮廓清晰,线角硬朗,造型优美。进门楼只能见东院。东院现存的主要有坐东向西的正房、正房两侧三层的看家楼以及南北两座厢房。我一向对书院、私塾等文化教育空间非常感兴趣。我喜欢琢磨古时候文人求学的心境和氛围,而这恰恰是当下人们最缺乏的。我认真研究进士第的历史文化后发现,这个院子也堪称是明清沁河流域文化兴起的摇篮之一。在王遵和他的儿子王冕两位教育家的带动下,明嘉靖年间这里先后走出了杨枢、李豸、王国光、李可久、王淑陵等五位进士。
钦嘉楼内的书房院装饰布置得十分雅致,木格雕花栏杆和门窗上都配有黑红漆的彩色装饰,显得格外高贵典雅。
上庄村司徒第
从进士第出来,沿古河街再往里走,便是参政府。参政府又名忠臣第,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经天启乙丑科进士、时任山东右参政的王徵俊于崇祯年间扩建后,形成由务本堂、书房院、厅堂院、仰山居、王氏祠堂等组成的大型封闭式院落群。其内部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地道通往村外,具有明显的防御建筑特征。
再往里走便是樊家庄园。樊家庄园是曾经营盐店、当铺、钱庄等生意的清末富商樊玉麟建造的豪宅,后在民国年间由樊玉麟次子、时任山西省绥靖公署秘书处处长的樊次枫扩建后形成集中西方建筑风格于一身的大型院落群。现存樊圃、居处恭、樊氏宗祠、花园和马房院等院落,曾作为电视剧《白鹿原》的拍摄场地。这个院子规模很大,装饰考究。
樊家庄园现存樊圃、居处恭、樊氏宗祠、花园和马房院等,曾作为电视剧《白鹿原》的拍摄场地。
上庄村参政府(绘图)
保持村落的鲜活状态
上庄村樊氏宗祠
我上大学时就参与了上庄村的保护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和村里的乡亲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经常鼓励他们,要保护好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代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上庄村自行组织整治村落入口的河道环境,修缮了一些历史建筑。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维修过程中的所有建筑材料均由村集体统一采购和分配使用,村内领导班子成员更是亲自参与保护修缮工作。之后,开始盘活村里和周边的闲置场地,把修缮好的历史建筑改造为村内公共活动中心和重要活动举办场地,组织文化展演,举办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实现历史建筑的活态利用。渐渐地,村子里还开始发展旅游。当地政府以奖代补,鼓励村民开设民宿、餐饮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当然,从产业的发展角度来看,上庄村尚不成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显然已经看到了希望。
这几年,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一次上庄村。每一次回访,都能看到村庄可喜的变化。在历经数百年沧桑后,上庄村依然保持着一个传统村落应有的鲜活的状态,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