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赊小鸡

2021-05-24文>>>

银潮 2021年5期
关键词:篓子鸡窝鸡鸭

文>>>

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时,我回了一次故乡。走进亲戚家的前院,见到场地上有一群毛茸茸的小鸡正在母鸡“咯咯”声中跟着觅食,煞是可爱。这场景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童年。

儿时,每年春天,树刚冒芽儿,村头就响起了“赊小鸡来——赊小鸡”的吆喝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生活贫穷,日子艰难,就计划着在家里喂养一些鸡鸭鹅等家禽,饲养大了换些钱来补贴家用。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经济作物,生产的粮食除了交公粮和留给家里生活外,不足以再拿出多余的粮食换钱用,很多家庭连买小鸡小鸭的钱都凑不起来。于是聪明勤劳的人们想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开始做起赊小鸡、小鸭、小鹅的买卖,农家春天赊小雏鸡,秋后还账。既解决了农民买不起鸡鸭鹅苗的问题,又解决了鸡鸭鹅苗的销路问题,这应该是中国商业销售模式“铺货”的雏形。

较早时,赊小鸡的小贩用扁担一头挑着一个大箩筐。到了后来,小贩会推着一辆自行车,车子的后座上交叉绑着几根木棍子,木棍上吊着两个三至五层的箩筐,箩筐上盖着竹篾编的盖子。小贩推着车子在村里一边转悠,一边扯开嗓子不停吆喝。看到有人出来赊小鸡,他们就找一处宽敞、平整的地方停下来,解开箩筐上的绳子,掀开盖子,等待人们挑选。

村里的女人们听到吆喝声后,找来小筐子、纸箱子,在里面垫上点柔软的碎草或麦秸,走出家门去赊小鸡。她们三五成群,围着小贩,问着赊法,听明白后,掀开箩筐盖子准备挑选。小鸡们一下子曝了光。这些小家伙密密麻麻的,你拥我挤,毛茸茸的,有黄色的、黑色的、花色的,张着黄黄的小嘴叽叽喳喳地鸣叫着,可爱极了。有经验的妇女把小鸡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看看爪子,瞧瞧冠子,分辨是公鸡还是母鸡;没有经验的妇女就让小贩挑选,说要多少公鸡多少母鸡,如果给多了公鸡,就少给钱,赊小鸡的小贩都会笑着答应。妇女们挑选完了后,小贩就在一个本子上记下妇女家男人的名字、小鸡的数目,说好大约在秋后什么时间来收钱。记好账后,妇女们高高兴兴地手捧着小筐子或纸箱子里的小鸡回家了,赊小鸡的贩子绑好箩筐,又卖力地去吆喝“赊小鸡来——赊小鸡!”

我的母亲也是这群女人中的一个。她会赊上三十来只小鸡。放在篾编的篓子或者纸箱子里养着,底下铺上干净柔软的碎草等,气温低时还要将篓子用棉被包起来保暖。每天定时喂些泡过的米饭或小米,有时还拌上些菜叶。晴天会敞开篓子口,让小鸡晒晒太阳,晚上会在上面罩上棉被,放在桌上或者位置比较高的地方,那是怕小鸡跳出来跌伤,又怕它们被猫、黄鼠狼偷吃了。慢慢地,小鸡长出了羽毛,翅膀硬了,它们有了自我保护意识,能听懂呼唤,于是将小鸡放到院子里散养。刚开始,小鸡不熟悉鸡窝,要把小鸡一只只地抓进去;过一段时间,到了傍晚,小鸡就会自己跳进鸡窝里去。鸡窝上设了一个小门,晚上必须用石头或木板将鸡窝门顶牢。

秋天慢慢地来了,小鸡也逐渐长到两三斤左右,个别小“母鸡”变成了公鸡,这是当时没有辨别清楚,误当母鸡抓过来的。公鸡不能产蛋换钱,喂养又需要大量粮食,家里不愿继续喂养下去,这些小公鸡便成为了餐桌佳肴。其肉质鲜嫩、味美。在我记忆里,每逢中秋节,故乡家家户户餐桌都会有道蒜瓣烧公鸡的时令菜。

之后,每逢上集市,村里人都会挎着篮子到集市上,卖鸡或卖鸡蛋换取些针线、火柴、食盐等生活必需品或零花钱,或扯几尺布料做几件衣服,或买双新鞋等。

到了秋后,赊小鸡的商贩就会拿着账本挨家挨户结账,多少年来,从没听说村里有人赖账或小贩记花头账(错账)的。当然,那时的贩子并不是一次到村里能把账结清,有时要跑几趟才能把账全部结清。之所以要多跑几趟,很多情况是因为买主不在家,或手中的钱一时凑不齐。

周而复始,第二年的春天,当柳树吐绿的时候,赊小鸡的又来了……春天的小鸡,承载了一个家庭多少的希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赊小鸡”的交易早已不复存在了,但回想起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守信的淳朴民风,依然感到心窝里很是温暖。

猜你喜欢

篓子鸡窝鸡鸭
鱼篓子
鸡口夺蛋
我家的鸡姐妹们
钓螃蟹和捉老鼠
村妇
空篓子
鸡窝里哪只鸡先打鸣?
我家的鸡鸭鹅
猪肉为啥不是Pig Meat
篓子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