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1-05-24王荣
王荣
【摘要】高校需明确一流学科建设的现实逻辑,并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方位联动的教育新形态。同时,将一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建设信息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根本上完善与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54
一、引言
人类个体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其意识形态、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文化背景等都会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最终成果产生深远影响。而基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致力于丰富学科建设的主体结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组织他们深入地参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学科建设。既要注重丰富学科知识层次,又要有效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身份认同感。未来,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助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真正具备实力实现教育国际化。
二、一流学科建设的现实逻辑
(一)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
学科是高等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不断丰富教育体系的前提条件。一流学科的建设可助力高等教育水平获得全面提升,并在教育深化改革中不断获得新的突破。甚至可以说,学科建设就是学校建设,虽不能精准体现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但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出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据的无可替代的地位。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各高等院校若想打造一流的大学,就必须注重一流学科的建设,将所有优秀、尖端学科进行科学的汇集,并将其科学地渗透到高等教育中。
(二)学科是知识分类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
知识体系建设的最终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学科作为知识分类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应对其进行细致化的分类,并鼓励更多的研究生、大学生对特定的知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最初的哲学、医学、法律等主要学科的建设与应用,还是后来的信息技术、经济学、军事学,都是知识分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学术领域的分类,通常都是一门学科的细化分类,即学科体系中的基本单位。在科学研究工作深度展开的过程中,知识分类就会越来越细化。而无论是对学科进行切割还是重组,都是为打造一流的学科服务,并在既定的领域中获得新的科研成果。而学科的分类,不仅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以现实为基础),而且也会基于人类的主观判断进行划分。
(三)学科成为高等教育制度的新呈现形式
以教学内容为基本單位,根据知识的性质进行划分学科的过程,就是确立学术研究边界的过程。此时,就会无形中给予学科相应的制度属性,即教育载体、教育工作者、场地、程序、规则等,都会成为学术的共同体。知识的学科化,为具体、系统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育工作的教育行为。以学科为核心制订的教学计划,必须严格遵守教学大纲与教学规律,且需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从这个层面可看出,学科将成为高等教育制度呈现的新形式,具有一定的隐藏性。而制度的体现,一方面在于学术共同体文化,另一方面展现在组织的构成与管理上。而一流学科的建设,有着相应的利益诉求,并需要科学的行政建制。
三、基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实现平等对话
基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在围绕既定的课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的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可实现平等对话。同时,高校在实际开展常规性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将师生间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关系延续到课堂上。研究生作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特视角的成年人,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当施教者与受教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施受关系后,更利于发现研究生的思想问题和政治立场,令思想政治教育展现更强的时效性、社会性。
(二)研究生的政治观点表达更具有自觉性
研究生受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文化底蕴等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而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具,在对研究生的意识形态进行正确引领与科学干预的过程中,应深度探析他们真实的观点与想法。基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可构建开放型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由此,使研究生政治观点的表达更具有自觉性与自主性,使教师基于正确的判断科学地制定解决教育对象思想问题的对策。高校甚至可放宽校园网络的应用权限,基于学科建设与讨论设置专门的模块,引导研究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言论。
四、基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构建全方位联动的教育新形态
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不同领域的融合极大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基于这样的环境,我国教育领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建设一流的学科,支撑高等院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国家要求的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而基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需认识到知识的生产、重组与综合,不应局限于固定的学科。教师需懂得在学科的交叉处发现新的育人契机,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多样性与多维性。例如,高校应将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的融合。分批组织研究生适度参与高校的学科建设,并鼓励他们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以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合、经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合为主题,引导学生有明确目标与方向参与学科建设。这样,不仅可将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科学地渗透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能补充学科中的空白。也就是高校从跨学科发展角度出发,构建全方位联动的教育新形态。既要体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又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教学模式。教师可在课堂上系统化地讲解理论知识,并以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切入口,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型的教学形式。如上述所说,组织研究生参与一流学科建设工作,鼓励他们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紧密关联性的学科进行研究。同时,高校可安排研究生进入不同的大学做调研,访问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记录他们在学科学习与教育等方面的心得。这样,既可加深研究生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还可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可促使其在科研、学术研究等方面产生新的认识。
(二)将一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高等院校在实际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建立正确的认识,应科学制订学科发展的长远计划,并将其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的融合。教育工作者应以高校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实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参考依据,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进行精准定位,以此积极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同时,高等院校需从全局视域出发,思考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将学科建设与发展作为主要的战略布局,并做好顶层设计。教师应从整体、超前、聚合等不同的视域出发,制定适合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如高校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并形成更加细化、深化的课程思政学科。既要按照规定与流程开展必要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还需组织教师与学生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学科化的讨论,并形成更具有教学指导性的理论体系。将知识讲解与教学方法的研究进行科学的融合,使教师指导教什么、为什么而教、如何科学地教;使学生明确如何学、怎样用。高校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成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两个部分。以教育结果导向课程思政的研究范围,而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成果,需對优化教学模式、改善教学问题提供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在整个过程中,高校无论是在教育层面,还是学科建设方面,都应科学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作用,令他们深入地参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学科建设。以研究生的意识形态为参考,积极地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流程与形式,并通过客观的总结问题与经验,逐渐形成先进的、超前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而通过这样的形式,既可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还可锻炼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不限于知识的获取,可为他们创造新的学科提供平台与机会,真正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建设信息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拓展教育视域,开发多元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搭建信息化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平台,组织研究生在线上学习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一方面,高校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组织研究生依托互联网平台,深入地研究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措施。如以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为核心,鼓励学生以自身的学习需求为参考,设计新型的学习方法与模式。教师需要求学生必须融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元素,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的创新性与时代性。由此,不仅可帮助研究生内化吸收理论知识,还可使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新的认识。在全面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还可引导他们进入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另一方面,高校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可基于精准、完整的大数据,对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问题、思想问题等进行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接下来的教学计划,真正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思想困扰与心理问题等。而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需对一流学科建设的现实逻辑进行立体化、深入的分析。学科作为知识分类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教师需围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鼓励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进行深入的研究。由此,教师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给研究生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即在科研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可获得显著的提升。培养出具备丰富知识结构、极强社会适应能力、坚定理想信念的研究生,并助力他们成为投身祖国建设、繁荣与统一的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五、结语
总之,高校需从全局视域出发,思考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致力于培养出具有夯实理论基础,极强知识素养、科研素养、思维素养的研究生。依托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使研究生不局限在固定的知识学习与理解中,应推动其深度参与一流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云,吕晨曦.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科学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6):114-119.
[2]魏舶.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6):81-84.
[3]高哲峰.多元社会思潮下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82-83.
[4]张松.论思想政治教育对研究生科研价值观教育的职责[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6):43-44.
[5]赵飞,杨戴竹,王子硕.用党建思维引领新时代地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6):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