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引领,健康启航
2021-05-24华春
华春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当前幼儿体育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受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的限制,如何开展系统高效的幼儿体育锻炼仍是当前幼儿园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而STEAM是一种跨学科教学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期我园开展了“运动方舟”创新体能课程,本文从幼儿体育教育的特点出发,基于STEAM的幼儿教学策略、幼儿园运动方舟的组织与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对幼儿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促进幼儿更好地健康成长。
【关键词】运动方舟;幼儿教育;发现;思考;实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25
一、幼儿体育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教师指导纲要(试行)》与《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已经初步了解探究未知、寻求知识与答案的方法,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真诚地接纳幼儿,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并且和幼儿一起发现事物特征,感受和探究体育乐趣。结合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教育理念可知,幼儿科学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探究为策略,以体能训练为核心,依据幼儿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运动主题,创造真实游戏情境,提供探究材料,引导幼儿采用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
二、基于STEAM的幼儿教学策略
(一)采取游戏形式开展教育,与幼儿年龄特征相符
与国内幼儿教育的主要教学策略相符,STEAM教学法的主要策略也是以游戏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合适的游戏方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加强认知和技能训练,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第一,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游戏化并不是将讲课简单化,相较来说反而更加复杂,除了类似课前教案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师还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寓学于乐要求教师对知识点和幼儿的了解程度更深,能更为灵活地将知识融入游戏,把握游戏介入的时机,做好整体构建和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要求小班幼儿在了解体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其体育游戏的乐趣,而对于中班幼儿则要求培养其认真参与、合作的好习惯,使其遵循基本的游戏规则和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大班则要求培养幼儿掌握一定体育技能。
第二,游戏综合化体验。体育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游戏活动本身也能够激发幼儿多种能力的提升。STEAM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为幼儿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这里的“自由”不仅要求教师要给予幼儿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良好氛围,避免幼儿对教师行为单一模仿。教师要围绕运动主题,在游戏中通过引入、探究、解释、精致、评价五个环节来培养幼儿建构起科学、技术、艺术、工程、数学等几门学科之间的知识框架,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具体情景化,从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二)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取材,与科学性原则相符
STEAM教学理念要求幼儿教育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发展现状。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注意从幼儿的实际生活选材,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引导幼儿动手实践来加强幼儿的直观感受。例如,在《三个小猪盖房子》教学中,STEAM教育理念的体育目标是使幼儿了解房屋的基本构造,理解平衡的概念,并且能够使其设计的房屋整体结构满足平衡条件。教师在活动进行时,首先,通过图片来情景再现,帮助幼儿通过视频与图片了解房屋的基本结构;其次,借助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要求幼儿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游戏与创作;最后,通过评价、再操作、交流、延伸来进行总结评价,以期获得活动效果最大化。这种教学题材贴近生活,更利于幼儿理解与联系实际,也能进一步加强幼儿的知识运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沙水游戏、建构游戏、项目式运动会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快乐成长与健康发展。
(三)重视幼儿多种能力评价,与素质教育要求相符
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制订评价方案时要注意幼儿多种能力的综合评价,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制订“小兵勋章”式评价方案。教师在设计规则时,可以在班级引导幼儿自主设计,在幼儿相继提出游戏规则后,教师加以补充,并归纳总结,最终完成规则的制订。例如,教师通过“五星小兵征集星”的方法促使幼儿关注到游戏中的自我行为与他人行为,将幼儿的言行内化成简单易懂的四个品格:知识小兵、品德小兵、体育小兵和生活小兵。通过每周小结将活动层层推进到体育与学习各个方面,设计可抽取更换的“小兵公约”,将小兵勋章设计成“小兵”“隊长”“士官”“军官”“指挥官”五个难度关卡,完成一项获得一枚“勋章”,集满10枚“勋章”完成一项关卡升级。“勋章”获得标准由教师、家长、幼儿协力设定,同时在每周五下午的餐前活动将举行“小兵授勋仪式”:首先,由组长汇报本组队员一周的体育活动及学习情况;其次,进行自由推选,全班投票选举产生本周的“勋章”获得者;最后,教师为获得“勋章”的小兵授勋,在公平公正的鼓励式教育下促进幼儿体育活动与学习生活的有效进行。
三、幼儿园运动方舟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一)运动方舟简介
运动方舟是一种新型的运动器材,主要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运动方舟1号、长短不同的红蓝pvc管、运动方舟的接头、橄榄球、呼啦圈等组成。能很好地体现一物多玩和一物多练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运动方舟的不同拼接方式,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其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创造空间,对提高幼儿的自主性、创造力、合作能力等都有较高的教育价值。除了能够锻炼幼儿的各项技能之外,也能够为幼儿带来良好的思考能力,对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因而,教师如何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组织运动方舟游戏,以及在游戏中与游戏后教师扮演的角色成为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幼儿教育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发现:运动方舟教育益处多
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比如能够较快适应新的环境,敢于提出猜测,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愿意与他人交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在他人与自己讲话时及时回应,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或建议,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能够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的遵守规则,有集体归属感。因而,运动方舟以其形象化、情境化和趣味化的特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在幼儿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力量、速度、协调、敏捷、平衡等素质,成为幼儿教学的重要帮手。
(三)思考:运动方舟教育关键点
1.结合幼儿已有经验运用运动方舟
在运动方舟的创新课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对于肢体发展的需要和现有运动水平有所不同,例如,小班幼儿的锻炼内容主要是走、爬、跳,中班主要是跑、跳、钻,大班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投掷。教师需要根据幼儿所处的阶段来有效开展活动,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起到激发智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运动方舟不是简单的个体游戏,需要教师学习和探索课程模式,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不断体验、反思与综合,使其操作经验内化。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与支持者要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幼儿吸收新学经验,在旧有经验与新学经验之间搭建桥梁,完成知识结构的整合与重构。根据这一体验整合模式,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对整个游戏进行调和,最终呈现科学的主题运动方舟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付诸实践。
2.教师支持原则引导自主创造
基于幼儿需要的教师支持原则对于幼儿园运动方舟的组织开展也有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教师支持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其中解放原则及信任原则是指教师要放手幼儿自主进行搭建与游戏,信任幼儿,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回幼儿手中,让幼儿在最自然最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游戏。默许原则和包容原则是指教师要给所有小朋友试错的机会,以及对所有创新的思想与行为要能够包容与鼓励。例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开小差等行为,教师不用急忙阻止,因为大部分幼儿能够在短时间内重新回归。而幼儿在搭建出较为怪异的机器人时,教师也需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保护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等待原则与陪伴原则是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及采用鼓励式教育。幼儿可能在运动方舟游戏中操作较慢或者由于设想过多造成工作量过大,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教师应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优点;第二,教师应在培养幼儿耐心的同时通过鼓励与期待促进幼儿的逐步发展。以上教师支持原则贯穿整个游戏过程,这种放手让幼儿自主思考与探索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个体积极性,对培养幼儿自主创造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3.关注幼儿的活动需求实施有效指导
一方面,幼儿的性格能力不同,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给个别性格内向的幼儿更多的指导与锻炼机会,有针对地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的探究兴趣逐渐降低,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关注其情绪状态,根据活动需求提高游戏难度,保持幼儿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蚂蚁的方舟”的活动中,通过双手拉住旋转跑每一个方舟1号、手拉手S形跑方舟1号、手搭肩膀前后S形通过方舟1号、手搭手穿过每一个方舟1号等环节的教师带领合作多样跑之后,幼儿对游戏的兴趣降低,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一组幼儿用双手撑在方舟1号平面上呈山洞状,另外一组幼儿用爬的方式过山洞、手脚撑方舟1号,以爬山洞的方式提高游戏难度,通过挑战来保持幼儿的活动兴趣。
(四)实施:运动方舟教育进行时
1.早操
集体操是幼儿园运用运动方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提高幼儿规则意识、合作能力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团队设计创编的多种运用运动方舟开展的体操方案进行幼儿活动的开展,以期进一步促进幼儿的成长。
案例:快乐运动员
早操是幼儿教学的必备环节,“快乐运动员”早操主要包括走跑交替、队形队列、基本体操、自主锻炼、动作练习和放松六个环节,其基本体操部分主要包括头部、扩胸、体转、抬腿、压腿、俯背、跳跃和整理运动,整体耗时十五分钟。在整个过程中能够达到预热身体,提振精神,提高幼儿空间知觉,引导协同配合,强壮肢体,健美体态,安定情绪,陶冶性情教学目的。对传统幼儿园早操进行改革,进一步贴合幼儿兴趣与成长需要。
2.体育课
除了早操之外,运动方舟也十分适合在体育课中运用,器材的组合搭建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器材,增强了户外运动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也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加强幼儿智力的开发。
案例:争分夺秒
与传统的体育课相比,教师在“争分夺秒”的活动设计中,为幼儿搭建了更加符合幼儿发展要求的运动器材,包括跑、跳、钻、跨等多种形式,在有限的时间较为全面地对幼儿进行体能锻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个人赛、团体赛等不同的形式灵活调整游戏规则,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3.建构游戏
运动方舟的搭建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开发,也可以指导幼儿合理运用进行大型的户外建构游戏。与小型的建构游戏不同,运动方舟的色彩、拼接方式为幼儿提供视觉刺激,在具体的主题指导下能够较长时间留存搭建作品,通过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建立完整人格。
总的来说,STEAM教学理念是要求对幼儿实行跨学科教育,是在教学中实现对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其主要的教学方式则是通过游戏实现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要注意教学取材的生活化和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而运动方舟的运用为幼儿体育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需要注重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合理运用教师支持六个原则,以及关注幼儿的活动需求实施有效指导。同时,幼儿在早操、体育课及搭建活动中的表现不仅仅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映,也是幼儿在面对外部环境改变时的直接反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现阶段认知水平作出正确判断,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发展方案。其主题丰富,在自由、开阔的环境既能培养幼儿的自主创造能力,也为教师开展较为道德教育与智力教学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2]王沐阳.基于美国经验的学前STEM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D].喀什:喀什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