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
2021-05-24邓原
邓原
【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不断强调并且延续至今的优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环节,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学生主体呈现出新特征,如何把握这些特征、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环。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寻求到通过创新课堂形式和内容坚守思政课堂主阵地、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建设校园文化、通过多重激励策略并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的良方,争取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推进学生主体发挥主动性的进程,为其取得现实性功效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21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动性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一定主体展开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都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谁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具体判断在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谁是主体,谁是客體,不能单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出发,而是应该根据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际履行职能的情况来判定。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是指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学生主体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更要求师生主体关系的互动,没有思想政治教师的指导教育,学生就不能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就无法内化成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只谈教育或只谈自我教育,都不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等因素限制往往作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但新时代教育活动出现了新形式,学生并非只作为活动的客体,也作为主体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本文旨在探析新时代条件下,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出发,寻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主动性的良方。这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出发,探寻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不菲成效的必要途径,即抓住主体的特征,充分发挥主体的主动性。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主体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奋勇开拓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党的任务目标随之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也进入新的历史节点,大学生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主体也拥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一)自主意识被唤醒
新时代世界潮流激荡,各种社会思潮通过日益发达的科技无限传播。高校学生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自主意识逐渐被唤醒。学生主体将不再满足于灌输式教育,不再满足于接受社会固有的价值模式,而是更加倾向于拓宽视野、包容多元文化,从而进行自我选择。这种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高校学生主体陷入盲目自信、蔑视权威的自我主义。
(二)受校园文化影响大
校园文化作为与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类型,对学生具有特殊的精神影响和文化熏陶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外化体现在学生的衣食住行和为人处事上,内化体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中。学生思想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处的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所传达的思想观念虽然不具有理论性、权威性和系统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悄无声息却长久深远的影响力。消极的校园文化会滋生邪恶、悲观的精神观念,恶化校园环境;积极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健康、乐观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群体特征显著
高校学生生活、学习在一个大环境里,再加上年龄相近、背景相仿、目标趋同、感情相容的特征,在交往中群体间的相互影响十分广泛,个体之间的思想、兴趣容易互相感染,显现出群体特征。学生群体之间的凝聚可能也在无形中形成同教师群体的分隔,使得师生之间代际隔膜拉大,无法相互信任。强大的群体凝聚力能够推动学生模范以一带多,形成合力,但也容易引发消极从众行为,因此要把握这一特征并加以正面引导。
三、充分发挥高校学生主体的主动性
(一)坚守思政课堂阵地,创新形式与内容
如果说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主要阵地,那么当务之急便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要想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与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引导高校学生矢志不渝跟党走,就必须坚守这一教学阵地,其中至关重要的便是要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创新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1.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时,要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活动形式,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运用时事评鉴、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得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此外,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不同学生主体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采取多样化活动形式,力求缩短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知与行方面的差距,达到知与行的衔接与匹配。深化学生主体的思想水平,同时提高他们的行为能力,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教育效果和积极作用。
2.运用新的理论成果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坚持以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前沿成果,确保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讲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传达好党的各项最新报告精神、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使学生主体增强理论自信,走出理论学习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误区,规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使得先进思想真正入脑、入心,从而内化成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指南;使得高校學生明确其在新时代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时代重任,主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理想信念
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面积极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树立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之相反,负面消极的校园文化则会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极易使学生形成悲观厌世的价值取向,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新时代,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了弘扬、传承党的十九大精神,高校应当刻不容缓地将改革创新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1.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在具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开展先进思想的专题培训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成立党的思想宣讲团,举办红色文化展览会等。确保高校学生能对自身在建设国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深刻的思考,真正做到在成长过程中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群体的影响力。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时代的新特征,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的建设,在各大网络平台引导、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新特征下取得全面发展。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指导人们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在对理想的追求和奋斗的过程中锤炼自我、发展自我。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使高校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奋进的生活态度,不断自我完善和超越;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也有利于学校全面建设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一关键举措,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使其心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时,将理想信念之光照进现实,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锤炼其社会责任感。
(三)善于运用多重激励策略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常用且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的方法就是激励法。随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出新特征及学生主体呈现出新特点,乏味、单一的激励举措难以实施且难见成效,因此需要对激励举措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运用多重激励策略,以此促进高校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主动性。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行
从理论角度出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清晰明了地概括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简单来说,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均不可或缺;从现实角度出发,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卓越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们新的奋斗目标,这都标示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物质财富在增长的同时也要求着精神财富应当齐头并进。因此,新时代高校在激励学生主体发挥主动性时,要考虑到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的现实和理论要求。在物质方面,适当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成绩和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活动在评选奖学金、助学金及其他物质奖励中的比重;在精神方面,对学生的先进事迹采取正面宣传、公开表扬的举措,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社会价值感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
2.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呼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抛弃灌输式的传统方法,同时也要开拓创新,结合时代的进步和新形式的发展,内外联结,共同形成遥相呼应的合力。一方面,重视内部激励,深入挖掘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运用理想信念、文化熏陶、思想教育等方法使高校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自发进行自我审视并完成自我提升,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价值。另一方面,强化外部激励,致力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高校要加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鼓励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培养拥有高尚理想信念和优良行为举止的先进模范,进而通过树立先进榜样、发扬先进事迹使得高校学生合理审视自身不足并为其提供恰当的目标参照,使学生主体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同时,积极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学生主体的精神品格。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呈现出新特征,这就要求肩负着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高校学子及时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必须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创新课堂形式和内容坚守好思政课堂主阵地,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建设校园文化,通过多重激励策略并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使得该项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培养以先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新时代新力量。
参考文献
[1]魏红霞,杨冬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及其激励策略探析[J].武陵学刊,2021,46(1):132-137.
[2]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再出发[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5(4):100-108.
[3]梁德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三题:身份、属性及其角色强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