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改革与政府信任度:基于准实验研究
2021-05-23王星
王星
摘要:基于1991年的养老保险改革这个自然事件,采用2015年的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利用断点回归设计方法来检验这一改革和政府信任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991年的养老保险改革使得人们对于政府信任有些许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的阵痛和制度的剧变导致了信任度的下降。所以,政府在改革过程中除了关心经济效益,也要关心老百姓的评价,目前我国的经济模式也在向这个重心倾斜并取得了成功,兼顾效率和公平。
关键词:养老保险改革;信任度;断点回归设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政府曾多次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从1951年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以来,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从保险模式、保障层次、覆盖范围都有很大的变革。前人指出“在一系列改革文件中,1991年6月26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中,首次提出养老保险由三方承担,即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此之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保障,统一配发。
本文旨在讨论政府信任度和养老保险改革的因果关系,较高的政府信任度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政府信任会导致一系列经济问题;早有前人指出,日本政府在平成年间一系列错误的经济对策导致了国民缺乏对于政府的信任,进而走向了迷茫期。基于1991年养老保险改革这一政策冲击,本文将利用断点回归设计方法来估算这一改革对于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在研究样本中根据测算,平均受教育程度处于断点左右各十年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是高中,所以按入学年龄为7岁,计算出毕业年龄为19岁,我们得出处理组是在1972年之后出生的人,而控制组是1972年之前出生的人;本文将基于这两类人来识别养老保险政策改革对政府信任度的影响。
基于断点回归的结果,本文研究发现,1991的养老保险改革使得处理组对于政府信任下降了大约0.13,有些许下降,在此研究样本中我们发现了政府信任度和此次养老保险改革的因果证据。虽然现在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在改革进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缺陷,导致了处理组对于政府信任度的缺失,但近期国家政策方向也在调整,后面的图中也能看见之后的信任度有较大提升,印证了目前国家政策方向的帕累托改进。
二、因果识别策略
断点回归设计就是利用了个体在断点处不能精确的控制参考变量,近似的完成了一个随机化实验,这就是断点回归设计的核心思想。回到本文的研究中,参考变量是个体的出生年(borny),对于可以选择出身年的父母来说,他们很难预测到几十年后的养老保险政策改革,所以个体不能选择参考变量,因此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近似的随机化实验,才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准实验设计。
本文中定义干预T为一个虚拟变量,在一开始工作就遇到养老保险改革赋值为1,其他赋值为0。令borny为个体的出生年,当borny≥1972时,个体收到干预;当borny<1972时,个体没有被政策所干预,前者是处理组,后者是控制组。讨论的结果变量是对于政府的不信任度,定义为dtrust(这里也写为Y),该变量越高表示个体越不满意政府关于养老保险的工作,取值为1~5的整数值。在borny处于断点的周围,不信任度的因果回报为:
E[β|T]=
(1)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15年的数据(CGSS2015),该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该数据持续地对1万户家庭进行连续调查,CGSS2015数据中包括全国28个省市数据,有效样本到达了10968份,因为数据搜集结构比较合理,其概况性质也很好,在这次的RDD回归中,断点为1972年出生的个体,利用最优带宽真正进入回归的样本有3503个,这个样本数量也足以使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大样本性质: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二)描述性统计
表1第一列报告了控制组的描述性统计,这里处理组和控制组是处于1982年到1962的样本观测值,即带宽为10年,软件报告的最优带宽在8~9之间,这次采用了10作为样本的描述统计依据。性别变量,2是女,1是男;教育程度是一个从小学到硕士及其以上的排序变量,变量数值越高,学位越高;民族1为汉族,其余都是少数民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教育程度变量一致,户口变量,1是农业户口,2是非农户口;婚姻变量中1为未婚。从描述性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信任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接受处理的个体平均意义上信任度会有所下降,父母和自己的受教育程度有些许差异,在之后的稳健性检验中将对这三个变量进行检验,得出的结果是这三个变量在断点处都没有显著的跳跃,这三个变量对因果推断框架没有威胁。
四、實证结果,分析和检验
断点回归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和透明,简单一句话概述就是干预在断点处发生,而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并没有在断点处跳跃,但是结果变量在断点处发生了显著的跳跃,就可以将结果变量在断点处的跳跃归因于干预的发生。所以回归的方程形式如下:
dtrusti=β0+β1ti+g(bornyi)+ui(2)
方程(2)和方程(1)的结果是一致的,dtrusti表示个体对于政府关于养老方面的不信任度,ti表示养老保险政策干预与否,borny≥1972表示干预,赋值为1,g(D)表示的是在断点前后结果变量dtrusti和borny拟合关系式,有多项式拟合和线性的非参估计两者方法,这里将线性的非参数估计作为基准回归报告而报告,多项式拟合将在后面作为稳健性检验的一部分而呈现。
(一)描述性证据
前文提到RDD最好的优点是透明和直观,图1汇报了结果变量dtrusti在断点处的跳跃,图1中的线的估计使用了均匀核函数,采用了四阶回归形式;因为1972年的养老保险改革使得人们的基本养老保险从国家统筹变成了三方负责,即个人,社会和企业,这样加深了社会不稳定性和人们对于政府关于养老方面的不信任度,可能是因为改革的阵痛使得造成这个一个结果。从图1中也可以得出,从1920~1971年人们的不信任度大概处于2.25左右,而在处理组大概处于2.8左右,这是一个跳跃,之后的一阶线性非参估计结果是处理组比控制组增加了0.13不信任度,不过也能看见不信任度在较近年份有所下降,说明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政策改革较为成功,提升了很大比例的信任度。
(二)估计结果
表格2报告了四个结果,每一列表示不同阶数的回归方程,也就是方程(2)中的g(borny)的阶数,每一行表示不同的标准差,括号里是其对应的统计量,可以看到在一阶线性中,前两个标准差都是5%显著的,p值为0.025和0.027,最后一个p值为0.058,只超过一点;这些数据尤其是一阶数据说明了两者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当你接受养老保险改革干预时大概增加0.132左右的不信任度,虽然数额较小,但0.132的上升也需要注意。
(三)有效性检验
对于RDD的稳健性检验主要有以下三点:参考变量不能受到人为控制,其他协变量不能在断点处有显著的跳跃,最后就是断点本身是由于政策导致的;对于参考变量的连续性检验在前文提到过,因为父母很难预测到政策变动从而改变孩子的出生年龄,还有刘生龙等人指出中国修改户口比较困难,所以这里对因果推断没有威胁。表3是协变量在断点处的非参数估计,可以发现主要的协变量在断点处的跳跃在任何标准差下都是不显著的,这也说明了之前结果的稳健性。
排除了前两种的,最后进行安慰剂检验,将断点往前往后各自推两年,以此来检验只有养老保险政策改革才是导致断点的唯一因素,以此来完善有效性检验;由表4可以看出在1972年前后左右的两年内的断点在任何标准差下都是不显著的。这样说明了1972年这个不信任的断点确实是因为养老保险政策改革所导致的,而不是时间趋势。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的整个因果框架下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稳健的结果:那就是1991年的那次養老保险改革使得人民平均来说增加了对政府0.132的不信任度。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成果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我们在改革的路上也存在一些误区,存在一些小瑕疵。社会信任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平成年间日本在面对经济问题时的一系列改革冲击了底层民众的信任,民众对于信任度的缺失和后来的经济问题有很大的联系。这里也能验证我国目前保护环境,重视民生强过只重视GDP政策的合理性,既把握住效率,也把握住公平。
(一)改革不只需要大刀阔斧,还需要精雕细琢
1991年之前我们是“企业保所有”主要是企业保险,而不是社会保险;1991~2000年是我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时期。例如:1991年初次改革留下了很多制度并存的局面,直到1997年才解决,这暴露出改革虽大刀阔斧关键部分取得重大成就,但缺少对政策细节的把握,所以这提醒制定决策者对自己的政策有详细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对未来的可能性进行更多的模拟。
(二)加强养老保险的再分配作用
大家目前对于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基尼系数的意见并不统一,但目前根据政府的政策,养老保险需要重点发挥它的再分配作用,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共享发展成果,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所以之后的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再分配。
(三)推动养老保险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信任度是一个经济体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变量,其很大一定程度决定了一个经济体以后的发展轨迹,既然可以得出养老保险改革确实曾经对信任度有过影响,那以后的改革中要注意这样的影响,让养老保险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J].云南政报,1991(08):10-12.
[2]金仁淑.The Mistakes by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the Decade of Its Economic Depression%日本经济10年萧条中的政府失策及其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04(2):82-86.
[3]刘生龙,胡鞍钢.大学教育回报:基于大学扩招的自然实验[J].劳动经济研究, 2018, 6(04):49-71.
本文系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技活动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