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五四精神涵养青年学生的维度与路径

2021-05-23丁媛媛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青年学生爱国主义

摘要:1919年,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一百多年过去了,五四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精神价值。对五四精神进行时代解读,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滋养青年学生,对于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和更好地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五四精神;涵养;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3-0149-05

课题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2019SJB045)。

作者简介:丁媛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校副校长,讲师,硕士。

1919年,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1]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一百多年过去了,五四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精神价值。对五四精神进行时代解读,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更好地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虽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五四精神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被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青年传承,始终是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散发着永不褪色的时代光芒。

1.爱国:凝聚力量的核心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爱国是永恒的主旋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3]在中国革命血雨腥风的年代,爱国的激情将一批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熏陶的先进分子凝聚在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峥嵘岁月,怀着对祖国一腔热血的无私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坚韧和执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澎湃着中国心的时代弄潮儿积极投身更加广阔的舞台。而今,中国梦凝聚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激励着每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所迸发的核心力量。一百年前的青年学子,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情怀;那么今天的青年学子同样需要爱国主义情怀的滋养,以完成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2.进步:民族复兴的源泉

一百年前,正是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本该坐在学堂里读书求学的青年学子,放下了手中的课本,义无反顾地踏上追求真理,救民族于危亡的道路。他们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力求通过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改变不合时宜、阻碍社会进步的旧制度、旧文化、旧体制,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4]。因此,青年学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传承弘扬追求进步、积极进取的五四精神,以满腔热忱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学习知识本领、提升素质能力,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才能真正不负时代使命、国之厚望。

3.民主:人民幸福的保障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也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国家的前途命运、发展道路。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而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只有一切依靠人民,才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六部分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题,阐释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因此在新时代发扬民主精神,就是要激发人民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共同创新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让社会主义民主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

4.科学:社会发展的基础

五四运动时期,一批进步青年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為挽救中国于危难,不少志士仁人对中国展开了一场场“救治行动”。一百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于当今时代仍是科学的、超前的,彰显着其蓬勃的生命力,发挥着真理的时代意义与价值。科学终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当今时代,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只有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抢抓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才能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更要坚持走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之路,夯实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基础。

二、五四精神的内涵传承

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复兴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奋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5]。这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能够带给人启迪与思考、智慧和力量。传承与弘扬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以此涵养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可从政治素质、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等三个维度把握。

1.政治素质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高校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怀有热爱与认同的、并愿意为之奋斗和奉献的有用人才为目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视域下的人才目标,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核心指标。政治素质包括深厚的爱国情感、科学的理论信仰、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青年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有也一部分青年学生出现了信仰动摇、价值观模糊、奋斗精神不足等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仍然需要不断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2.知识素养

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夯实专业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熟练掌握科学技术是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在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赢得技术的领先方能抓住机遇,赢得主动。这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前提。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其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更是一个学习能力强、不受陈旧思想束缚的群体。他们掌握着这个时代相对更新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研究技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点赞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如果没有一百年前五四运动的先锋队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没有“德先生”“赛先生”思想的传播,没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洗礼,那么我们还将继续在黑暗中摸索。无疑,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都与科学知识的掌握密不可分。

3.能力水平

如果说青年学生的教育培养,政治素质是根本和核心,那么,能力水平的培养提升则是关键。身处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一劳永逸,更不是学习行为的归宿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青年学生要“有本领”,“本领”这一概念涵盖了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如何将所学知识投身社会主义实践、如何将掌握的本领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等。创新进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思践悟能力等,是高校培养青年学生的目标指向。五四运动的先驱者积极传播新思想,为处于危难之际的中国探索新的道路,革新旧文化、旧制度,推动社会进步,这其中所蕴含的进步精神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是留给这个时代青年学生敢于革新、善于创造的精神鼓励。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人,青年一代应冲锋在前,这既是青年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国家与社会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三、以五四精神涵养青年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

自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智慧力量。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给予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奋斗的中国梦,而青年一代更是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信仰、扎实的本领能力和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担当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鉴于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以五四精神涵养青年学生的教育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

1.守牢思政课堂主渠道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和根本。青年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必须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思政课中融入五四精神的价值体系,以五四运动的历史和五四精神的内涵警示、教育、启迪、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历史回望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使青年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真懂真信。二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落实于思政课的教学科研中,切实做到进教材进课堂,入脑入心。三是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更注重自我意识、个性发展的“90后”“00后”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报效祖国的决心。四是弘扬正能量的时代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要将思政课程的理念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盐”,烹饪进每一道青年学生喜欢的“教育大餐”。

2.锻造高校党校大熔炉

党校是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大熔炉。青年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是整个社会同龄人中的较为优秀的群体,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政治素质是否过硬、纪律意识是否牢固,直接决定了将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性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有为祖国、为人民分忧的责任感和实际行动,这也正是五四精神中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一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摆在教育培训最突出位置,通过教育培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扎实深入,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入脑入心,“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纪律作风进一步过硬、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6]。二是讲授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让青年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通过时政热点问题的剖析,驱散虚无主义的雾霾,使青年学生明辨是非曲直,保持清醒头脑,选对路,走正路。

3.搭建社会实践广阔舞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的认识总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象牙塔中的青年学子也需要融入社会的广阔舞台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培养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如何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仅靠教师在思政课和党校课堂的理论传播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真正获得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活动,锻炼和提升综合素质;可以将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鼓励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五四精神的内在精神和时代价值,让课堂所学、亲身感受升华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知识的渴求以及本领的不断提升;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例如五四青年节、国庆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开展具有仪式感的教育活动,以更加符合传播学传播规律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社会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高校要通过搭建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提升教育效果,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认同。

4.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不可小觑。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包含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离不开对中国革命文化的传播弘扬。将继承发扬五四精神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结合,以五四精神丰富的精神内涵滋养青年、塑造青年、启迪青年,强化正确的思想认识,引领良好的行为实践。一方面,可在校园的硬件建设方面融入“五四”元素,如宣传栏、文化墙、纪念雕塑展等,使学生通过更加生动的形式了解历史;另一方面,通过舞台剧、诗朗诵、合唱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五四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最大限度地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其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进取意识,培育具有爱国情怀、科学民主思想、创新进步思维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3][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6]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9(12).

[7]许传红,王雨晨.“五四精神”对接时代新人培育路径探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5).

[8]肖建国.“五四精神”嵌入“新”青年培養的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2).

[9]崔梅,葛敏.论五四精神之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

实习编辑:肖丽芬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青年学生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五四精神及其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