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个案分析与建议

2021-05-23陈燕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7期
关键词:网络成瘾心理干预青少年

陈燕红

【摘要】现代社会,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失控问题日益突显,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成瘾状况也让家长和学校手足无措。本文旨在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症状、产生原因及相关因素,通过案例分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干预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

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也是特别需要我们去关注的一个群体。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网络成瘾有九条诊断标准,判断是否成瘾是游戏玩家在12个月内至少满足以下五种症状:①渴求症状。即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②戒断症状。停止网络游戏时会出现易怒、焦虑和悲伤等一系列戒断反应;③耐受性。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网络游戏的时间和投入程度;④难以停止上网玩游戏;⑤因游戏而减少了其它兴趣;⑥即使知道后果仍过度游戏;⑦向他人撒谎玩游戏的时间和费用;⑧用游戏来回避现实或缓解负性情绪;⑨玩游戏危害到或失去了友谊、工作、教育或就业机会。

二、网络成瘾个案分析

在笔者的辅导案例中,有一位叫小豪的九年级男生,个子矮小瘦弱,戴着一副大大厚厚的眼镜。小豪除了上学期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手机游戏上。每天回到家,他就立刻拿起手机玩游戏,其父母也因此呵斥他,摔过他的手机。有一次,母亲开车时候没收了他的手机,他立马做出一些想要伤害自己的举动,以此威胁母亲。他也撒谎说要出去打篮球,其父亲尾随其后发现他躲在球场边上玩游戏时发火把手机摔了,小豪大怒,用过激的话语威胁父亲。事后,他独自一人外出直到深夜才回家,回家后也发生了一些过激行为。小豪满足了网络成瘾的以下症状:第一,在他的身上,表现出对手机游戏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和冲动感,其母反映从七年级开始,他就多次用轻生类的话语要挟要手机玩游戏;第二,当把他的手机没收或者摔坏的时候,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怒、焦虑和报复行为等一系列戒断反应;第三,小豪每天难以停止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第四,小豪因游戏对其它事情失去了兴趣,作业不完成,学习落后;第五,小豪虽然知道即将面临升中考仍过度游戏,并向家长撒谎玩游戏的时间,等等。由此可见,小豪是一名网络成瘾患者。

三、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

从网络成瘾的产生原因来分析,学习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某个行为能够与愉悦的后果产生联系时,个体更容易去重复这一行为并成为习惯。显然,小豪的愉悦情绪的产生与手机游戏密不可分。他认为:“我只有在网络上才是有价值的。”“我只有在网络上才自我感觉良好,下线后我什么都不是。”小豪觉得现实生活中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所有的人都对他不好。小豪的父母属于“消极型”的教养方式,经常采用批评、大发脾气等方式对待孩子。父母过于专制的教养方式,网络成瘾实际上是一种外化的问题行为,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和逃避。高焦虑是网络成瘾个体的典型特征之一,而網络世界可以提供一个虚拟的安全场所。缺乏有效解决问题能力和技巧的学生容易沉溺网络。

针对小豪的案例,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他的成长经历、自尊心和内在需求是什么,小豪的人际交往技能是否缺失。事实是在小豪的成长环境当中,其父母由于工作忙,经常让小孩其在家,因此很容易就能够拿到并且自由运用手机和网络。小豪没有多少个玩耍的伙伴,这对他的人际关系有着大大影响,他不擅长去与同龄人交往,在同班关系中始终处于一个退缩的状态。小豪的学习成绩很差,这让他的自尊心无处安放。小豪有一个弟弟,弟弟长得比他高大,学习成绩也比他好,父母经常对他说:“你要是能做到有弟弟的一半好就行了。”这样的话更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四、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

(一)家庭教育方面

结合小豪案例的思考,父母方面可以做到不要以网络游戏作为学生完成作业的奖励,应采用更积极的活动来替代。治疗网瘾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现实中的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如,是否得到了适当的关注、是否得到了父母的关爱、是否自尊心严重受挫、是否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是否感觉需求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

第一,帮助父母认识现在的教养方式中的优势和问题,通过放松训练技术,提高父母应对压力的能力,帮助父母建立有效的教养方式。

第二,向父母传授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关知识。如,情绪的变化特点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教会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以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独立性,形成对父母健康的依恋方式。

第三,教会父母有效管理家庭的策略,以及如何解决家庭中出现的冲突。父母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改变孩子的自尊,从消极型转化为积极型。

(二)学校教育方面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教育方面,可以从培养小豪的心理韧性入手。心理韧性反映了个体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压力事件的问题处理思路,属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对于小豪的案例,以学校为基础的韧性塑造方案,以应对压力、发展社会支持、增强人际关系的技能训练为主。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多创设活动让其融入其中。例如,心理教师和语文教师联系小豪所在的小组,告诉小组成员近期的目标是共同帮助小豪进行一项课堂朗诵展示,形式为个人领读和小组共同朗诵,为全班学习新课做准备。

第二,让小豪认识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尊心,让其觉得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的。借助个体心理辅导的机会,心理教师与小豪进行一场“看看谁的优势多”游戏竞赛,两人轮流写出自己的每一个优势,直至想不出为止,以此鼓励小豪挖掘自己身上更多的优势,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三,提升小豪在面对压力时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情绪调节机能。告知小豪压力的自我管理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运动方式,如跑步、跳绳、打球等方式来发泄情绪。

第四,认知重组。小豪的认知出现了误差,心理教师要通过认知疗法改变小豪的认知。如,小豪自己的过激行为并不是惩罚父亲的手段,弟弟的存在并不是只有打击。改变小豪的错误认知,使其合理化。

第五,建立并获得心理支持网络,包含父母、亲人、教师和同学等。心理支持网络特别重要,当个人遭遇困难时,心理支持网络成员可以替代手机网络游戏给个人依赖。心理教师帮助小豪列出他的心理支持网络的可靠成员并不断鼓励小豪遇到困难时去寻求帮助。

第六,与父母一起提高家庭成员和谐相处的能力,学习避免人际关系冲突的技巧,让小豪学会做到如何有效地跟父母、弟弟沟通。

五、网络成瘾的个案干预反思

由此可见,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干预措施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在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专业的知识,分析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得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内在“冰山”和家庭关系。问题出现只是表象,问题背后却是一层又一层的成因。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得对症下药,找出问题的关键,寻找合适的方法尽最大的能力去调节和改善。“抬起头来,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相信这句话,对现在广大儿童、青少年、成人都是非常适用。

参考文献:

[1]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Z1).

[2]张彩玉,董晓静,王青妍等.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07(3).

[3]王新友,李恒芬,肖伟霞.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6).

猜你喜欢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痴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与对策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