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潮汕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1-05-23郑细銮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7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郑细銮

【摘要】方言与普通话并不矛盾,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潮汕方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传承潮汕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潮汕方言;潮汕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尽管现在推行的是普通话,实行的是普通话教学,但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笔者认为,在课堂上,特别是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适当地加入一些方言——潮汕话,不但不违背普通话这个主旨,反而会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20世纪初,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有4000只左右的野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于是,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经过25年的猎捕,有数千只狼先后毙命。但是,灾难也很快降临到鹿身上。因为没有狼,它们大量地繁殖,自由地啃食树木。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扩大。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

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语言也是如此。我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来源于方言。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我们从小说的是潮汕话,潮汕话便是我们的交流工具,如果一味地只讲普通话,岂不是像凯巴伯森林中只有一种动物一样?而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十分好动,部分学生可能还做不到一节课40分钟好好听讲。即使坐好了,后半节的注意力也不集中。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加入方言,加入他们从小便会的潮汕话,那就好像在炒菜时加点盐一样,会让学生觉得津津有味,非常可口,会让他们倍感亲切,觉得教师就是“胶地人”(自己人)。这样,更方便他们和教师的沟通。

方言,通俗易懂。它来源于生活,是群众幽默与智慧的结晶。潮汕方言是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之一,保留着许多现代汉语(普通话)所没有的古语音,古字音,古词汇和古声调,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在语文教学中加和潮汕话,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笔者在教《司马光》这篇方言文时,里面有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对于“瓮”这个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瓮”就是“口小肚大的陶器”。多大的口,多大的陶器,如果没有图片,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于是,笔者便用潮汕方言跟他们讲,“瓮”就是“geng”(水缸),学生一下子便明白了。因为在潮汕农村中,在没有水龙头之前,我们用来蓄水的便是这种陶器。学生弄清楚后,便会滔滔不绝,有的还告诉笔者,在他奶奶家就放着这样一个水缸,不过,现在并不用来蓄水,而且用来养荷花的。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还有,在教《搭船的鸟》这篇课文的时候,当笔者出示翠鸟图片时,聪明的学生便会说是“翠鸟”,但也有学生说是“鹦鹉”,笔者问他为什么觉得是“鹦鹉”,这个学生告诉笔者:因为鹦鹉有艳丽的羽毛。这时,笔者便会用潮汕方言跟他们讲解:“翠鸟”即“镇鱼鸟”(音同),因常栖息于水边,并且以小鱼为食而得名。学生一下子便恍然大悟,因为学校周围、在小溪旁、在榕江边便常见这种鸟。有的学生还悄悄告诉笔者:暑假的时候还抓过一只呢。

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潮汕方言,还能让学生减少混淆,提高成绩。笔者所带的班,有45个学生,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几乎都是本村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下课时,在放学后,说的也都是潮汕话。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适当穿插一些潮汕话,还能减少混淆,提高成绩。特别是在同音字的教学中,学生一旦掌握这个字的土音,便能区别它们的用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要学生写出读音为“cháo”的字: cháo湿, cháo向,这是一道同音字的练习。我们班的学生很快便给了正确的答案。因为在潮汕话中,这几个字的读音都是不同的,一个是“潮”(dio5)湿,一个是“朝”(ciao5)向。再如,领dai(带) 和爱dai(戴),如果用潮汕话来解答,便能易如反掌了,因为它们的发音也是不同的,一个读领带(dua3),一个读爱戴(dai3)。同音字在汉语拼音中何其多,而有些刚好在潮汕话中又是不同的,如果能掌握这些小窍门,区别同音字就轻松多了。

加入潮汕方言,在古诗的教学中,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题临安邸》这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如果你用普通话读,二四句是不押韵的,因为在普通话中,休读xiū,州读zhōu,如果你用潮汕方言来读,那便一气呵成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hiu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hiu1)。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潮汕话能被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的原因。因为潮汕话有18个声母,61个韵母,8个声调,保留着许多现代汉语(普通话)所没有的古语音。CCTV大国人文纪录片也称“潮汕话是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是中国古老的官方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潮汕方言,还能了解当地的习俗,传承潮汕文化。如,在教唐朝林杰《乞巧》这首古诗时,古诗是这样写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首诗是要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的盛况以及习俗。这时,笔者便会问学生我们当地人在七夕有什么习俗?学生们便会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有的会说“出花园”,而出花园便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成人礼,孩子到15岁的时候,就要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出花园”仪式是很隆重的,丝毫不亚于春节。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年满15的孩子要“咬鸡头”(吃鸡头),这里寄予了长辈们美好的愿望,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

在七月初七这天,还有个特殊的节目,那便是“煮初七”。这个时候,出嫁的女儿会回娘家,带上“豆粉”(大豆做成的粉丝),看望双亲,与兄弟姐妹团聚。直到家里最小的孩子也出花園,叫“完花”,便可以不用“煮初七”了。

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潮汕话,还能继承潮汕文化。潮汕话就是潮汕文化的载体。可是现在,由于学生从幼儿园开始便讲普通话,导致许多方言都忘了,不能正确发音。像笔者的孩子今年15岁,看见胡萝卜,会说“红萝卜”,笔者叫他从冰箱拿“菜头”(白萝卜),他却无从下手,不知“菜头”(白萝卜)为何物。笔者的同事刚大学毕业,在加她微信的时候,问她昵(neg8)称是什么,她愣在那里,根本不知笔者在说什么,因为她一直把昵称发音为(ni1)称。还有将秘(bi3)书读成密(meg8)书,遗(rui6)迹念成(yi1)迹的,等等多得不计其数。笔者想如果,我们这辈人再不好好教潮汕话,恐怕10年后这些潮汕年轻人都不会说了。

我国之所以有各色各样的文化,有诙谐风趣山东快板、有声情并茂的昆曲、有让人过目不忘的二人转、有扬名天下的苏州评弹……正是因为有了各地生动活泼的方言,才有了百花齐放的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北京话,才有了京剧,才有不为日本鬼子折腰,立志畜须的梅兰芳大师。试想,如果潮汕人不会说潮汕话,那如何继承潮语歌曲,潮语歌册,更别说已经走出国门,影响东南亚的潮剧了。如果没有潮剧,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便听不到姚璇秋老师那层次分明、声情融贯的唱腔了。如果潮汕学生不会潮汕话,那还谈什么戏曲进校园?还谈什么当地文化?

潮汕方言,能生动反映我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以及文化习俗,是潮汕人鲜明的标记,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潮汕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如果说普通话是花朵,那潮汕方言便是绿叶,保护好绿叶,红花才能更出众。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语文出版社,1994.

[2]吴华重.潮州音字典(普通话对照)[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