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2021-05-23王俊

参花(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环境艺术设计

摘要: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应忽视人们的审美体验,从审美心理角度探究我国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问题,从设计思维、主题表达等各方面探究审美心理表现途径,能够提高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在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应把握审美心理的变化,通过建立现代审美思维、创新艺术表达手段等多种方式推动设计工作发展,做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要。

关键词:审美心理 文化建筑 环境艺术设计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渐提高,促使美术馆、展览馆等各种文化建筑得到了建设,推动了文化建筑体系的发展。不同于普通城市建筑,文化建筑更注重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心理。从审美角度探究我国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也能进一步把握建筑环境文化艺术内涵,展现其审美艺术价值。

一、文化建筑的环境藝术设计内涵

文化建筑泛指有助于人们素质提升的场所,如博物馆、音乐厅等都属于文化建筑,可以作为现代城市发展水平的一大指标。而文化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游玩的公共场所,还能通过环境营造文化意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为此,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内部结构环境秩序,也需要展现环境艺术魅力,可以呈现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性。因为从艺术设计本质上讲,需要实现审美创造,拥有明确目标的同时,需要呈现艺术审美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环境艺术,要求给公众带来身心满足,需要使人的感官能够与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保持协调,在体现建筑文化价值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为文化建筑提供能够长久留存的人文艺术环境。[1]

二、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心理表现

(一)在设计思维上的表现

在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单纯追求满足公众感官享受无法引发思想和情感共鸣,不利于艺术情感的表达。作为文化建筑,需要注重思想交流功能的发挥,因此,在设计思维上注重审美风格和精神价值的体现,能够为公众带来审美上的享受。例如,中国首都博物馆作为著名的国家文化遗产,内部陈列了大量拥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文物,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上,不仅注重文物收藏价值的体现,也通过设计特色思想和精神文物陈列区展现文物艺术的审美价值。按照公众认知心理,按照时间、地域特色等方法进行内部展列环境的布置,将审美理念与空间秩序和陈列规范融合在一起,向公众传递独特的艺术情感。不同于过去文化建筑设计更看重功能,为迎合公众审美心理,建筑环境艺术要求从自我情感表现角度实现创造性艺术表达。

(二)在主题表达上的表现

建筑与环境设计需要在思想上实现共鸣,才能给公众带来深刻的审美体验。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突显文化主题思想,融入艺术情感,使设计更加贴近公众生活,履行文化服务职能。如在博物馆主展厅设计上,就融合了浮雕、模型等能够突显展厅历史或文化主题的元素,使人们在接触过程中可以把握思想内涵和文化情感,在体会文物历史价值的同时,感受环境艺术价值。文化建筑环境艺术具有开放性,需要为群体服务,在设计时需要通过刻画和映衬主题承载文化情感,做到贴近群众内心感受,以便使群众能够通过深入思考获得生活美感和艺术欣赏愉悦感。围绕公众休憩、娱乐、交往等各种活动方式加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通过突显主题完成审美创造,通过设计物化成果表现外在形式美,完善表现建筑思想内涵。

(三)在美学传递上的表现

在相同的空间中活动,通过视听感官接触对象,人们将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而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要求把握公众在审美心理上存在的共同倾向,以便顺利实现审美传递,使公众重视建筑环境的观赏意义。重视空间环境改造,加强环境与建筑的关联,能够避免视觉单调引起的无趣心理,通过有效增加公众情感活动实现美学理念传递。如在博物馆等文化建筑的入口设计上,为保证环境安全,多采用中轴序列渐进式墙体围合入口空间。但为了表达环境艺术美,也会使墙体呈片状排布,引导公众视觉从中轴线逐步进入,削弱围合通道给人的压抑感。与此同时,入口周围绿化植物设计通常采取统一对称结构,能够作为空间标识展现秩序美感,使人们从入口走进来后经历从封闭到开放的心理变化。加强心理与视觉、空间的关联,可以呈现相对自然的环境,使受众在行走过程中体会设计者想要传递的艺术美学。

三、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一)建立现代审美思维

从审美心理角度来看,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把握公众审美需要,通过建立现代多元化审美思维加强艺术表达,全方位展现建筑育人功能属性。首先,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场所,文化建筑需要为公众带来自由、快乐等审美享受,确保生活的真、善、美可以较好地展现,以使公众流露真实的文化情感,表达强烈的审美需求。为此,设计者还应转变审美思维,摆脱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思路,从公众角度出发进行审美表达。而随着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人们的审美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以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表达,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艺术符号引发审美变异,凭借随意、个性的美学风格征服公众。在景观、小品等环境艺术元素运用上,设计变异、前卫的造型能够吸引公众注意,并通过激烈扭曲的色彩反映潮流倾向,给公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促进现代文化的表达。[2]其次,随着人们审美价值的变化,“美”与“丑”的界限已经逐渐淡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同样应当实现审美表现对象扩展,尝试通过交错设计加强诗意表达。在环境空间布局上,可以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做到返璞归真,减少划分空间的间隔给公众带来“零距离”接触文化、艺术的感受,确保公众能够直接捕捉建筑传递的文化信息。此外,面对公众应推动审美深层表达到浅层的转变,通过直白的艺术设计形式带来直观感受,不再要求公众对抽象内容进行解读。加强环境艺术形象与地域、民族等文化符号的关联,能够直接向公众呈现文化主题,确保公众渴望解读艺术内涵的心理得到满足。

(二)创新艺术表达手段

作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创造美不再是设计师的独有权利。在信息化时代,公众拥有了更多参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途径,促使社会角色分工也随之变化。面对这一局面,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还应做到兼容并蓄,能够转换创造者和接受者的思维,打破二者间的隔膜,通过分享设计师的角色推动艺术表达手段的创新发展。引进多媒体等平民化的艺术创作方式,可以消解社会精英这一社会分工角色,模糊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界限,为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带来更多启示。[3]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逼真的历史文化场景,吸引公众参与到文化艺术创造的海洋中,凭借各种影像给公众带来新型的审美体验,促进环境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创造“雅俗共赏”的艺术共赏局面。在建筑装饰设计上,也可以引入更多现代元素,如布置液晶屏幕等,突破传统照明与指示灯光构成的光环境艺术,通过实现光线的不同设计营造深邃的艺术环境,使人们在不同环境中产生各自的情感共鸣。在现代文化建筑环境中,应当注重文本式审美向泛视觉审美的转变,利用多种信息传播媒介创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空间形象,提供丰富视觉审美体验的同时,使环境艺术风格与当前时代相融合,给受众带来丰富多彩的审美想象。伴随着艺术表达手段的創新发展,文化建筑环境艺术审美也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审美选择,充分展现艺术设计的审美功能。

(三)注重审美互动设计

在文化全球化传播的今天,文化和艺术交流活动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同样应当注重审美互动,在实现各种文化和艺术作品融合的同时,推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为公众呈现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象。实现审美互动设计,也可以使公众参与到多元艺术需求表达中,实现信息发散性传递。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人们对文化、美学信息的感知已经从线性向发散性方向转变,可以从多个维度感知其中的思想和内涵。在现代图书馆等文化建筑设计上,需要专门设计信息化、开放化的环境,使建筑空间从实体向虚拟方向拓展,为公众提供思想交互的平台。利用电子互动屏幕,参观者可以给出自己对环境艺术陈列作品的审美解读,并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其他人创造的文化艺术作品,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随着交流者分享合作的加深,建筑审美空间也将像网络一样重叠延伸,使环境中的艺术审美活动达到极丰富的程度,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公众参与性,能够使建筑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尽管公众存在专业差距,却能通过群体消解展现群体美学观念,给予建筑环境艺术创作更多的思路,推动内部各类可变空间的变化,体现建筑艺术对社会大众的尊重。在交互的审美中,充分发挥大众的能动性和参与性,可以呈现出变化多端的艺术形象,催生出交互式文艺现象,推动建筑环境艺术审美发展。

四、结语

审美心理为文化建筑环境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需要加强对人们审美心理变化趋势的把握,通过建立现代审美思维加强艺术创作。引入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环境艺术创新表现,可以给公众带来更直接的艺术享受,同时能有效激发受众审美潜能,引发公众对文化建筑环境的情感共鸣。加强建筑环境审美互动设计,可以满足公众参与艺术创造的需求,为推动文化和审美的传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梦,程晓玲.基于现代审美心理特征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8):147-152.

[2]李兴振.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研究[J].明日风尚,2019(24):37-38.

[3]王路平.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人文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风景名胜,2018(11):94.

(作者简介:王俊,女,硕士研究生,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及教学体系)

(责任编辑 冬杨)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环境艺术设计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景观设计发展思考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