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美在中国

2021-05-23

学生导报·东方少年 2021年8期
关键词:东郭院墙老城

作者:乔鲁京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中华文明的传统中,美育从来不只是技艺的传习,还有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本书以《二十四诗品》为灵感,以中国的山川风景、名胜古迹、古物珍宝为欣赏对象,把原本对诗歌艺术风格的探讨,拓展为审美的二十四种方法,引领青少年身临其境地领略中国之美,透过谈“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的能力和境界。

内文节选

牛粪:美或不美,轉念之间(内容节选)

当代都市生活奔波劳碌。每日晨昏,地铁里的上班族或低头看手机,或闭目休息。中小学校门口的孩子们负重进出,“拉杆箱书包”的出现可谓窥到了商机,更不用说学校周边补课机构持续不断的生源“吞吐量”。置身这样的日常生活中,自然之美何在?

不禁想起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说过的一句名言:“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自然之美如王阳明说的花,就开在日常生活中,关键是去看、去发现。

1937年,意大利学者朱塞佩·图齐(Giuseppe Tucci)曾深入西藏实地调查。在巨著《梵天佛地》里,他激动地说:

藏地建筑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建筑轮廓线的俊美:它们时而以非凡胆识延续峭拔山势,时而以结构的象征性唤起大地的神性;而且周围的金子般的峭壁、承托它们的平坦驶入天边的静卧高原、默祷般的肃穆、宝石般的碧空更彰显出建筑的庄严伟岸。

我记忆里,和图齐这段文字最契合的,是在江孜老城漫步的经历。秋日午后,湛蓝天穹下,白居寺血红色的院墙长城般起伏于赭石色的大山前,围合出宏阔的院落,映衬出坐落其中的措钦大殿的庄严和吉祥多门塔的殊胜。

待我走出白居寺大门,已是日暮西斜。秋天特有的金色阳光播撒在江孜老城砾石铺就的街道上。正当我不断调试双眼以适应刺目的光线时,远远传来阵阵清亮的铃铛声。悠悠荡荡,一大群牦牛迎面缓步走来,让时光显得悠长。现在我已想不起有无放牛人,只记得惊讶于那些牦牛都认识各自的家。它们在老城大街上行过“贴面礼”后,渐次散去,分头踱进不同的院落。

江孜之所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因为这些传统院落的存在。黄土夯砌的院墙上落着一团团的黑褐色,夕阳映照下泛出异样的光。我好奇,凑上前仔细看,才发现那是牦牛的粪便。好家伙!我带着厌恶与疑惑,赶紧闪身躲开。

累了,钻进街边一家甜茶馆,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和甜茶馆主人聊天。他告诉我,暴晒后干燥的牦牛粪,是高原上最重要的传统燃料。“牛粪总不能摊在地上晒吧,所以要贴到院墙上晒干,然后才能收集起来当燃料。”说罢,他又带我到灶前看燃烧着的牦牛粪。因为牛粪燃点不高,所以即便在含氧量很低的高原,用一张报纸也能引燃。

甜茶馆里的牛粪烧起来确实没什么异味,烟雾也很少,甚至有一股淡淡的草香萦绕在灶旁。从甜茶馆出来,阳光终于不再扎眼。落日余晖洒在一道道院墙上,那些黑褐色的牦牛粪瞬间放出金色的光。我再看它们,觉得像雨后丛生的金蘑菇,更像盛开的金色花海。

这种日常生活里俯拾即是的自然之美,让我想到《庄子·外篇·知北游》里的一段问答: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东郭子请教庄子:“所谓的道,究竟在哪儿?”庄子说:“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说:“总得指出具体地方吧。”庄子说:“在蝼蚁中。”东郭子问:“怎么在这么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说:“在小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庄子说:“在砖瓦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中。”

最终东郭子停止发问,庄子告诉他:“汝唯莫必,无乎逃物。”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个事物里寻找道,万物中没什么不蕴含着道。

道如此,美亦是。

日常里的美或不美,往往是转念间的事,换个角度就有不同的认识。甜茶馆里听来的那句“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也时不时提点着我:在日常的都市生活中学着转念,学着发现“俯拾即是”的自然之美。

猜你喜欢

东郭院墙老城
漂洋过海
春回老城
倒霉还是幸运
涂白
不一样的吃饭
院墙上的风景
老城之梦
小黑熊受骗
金建航:院墙外的天空
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