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林优质水稻品种筛选示范试验初报

2021-05-22韦家书陈丽丽李海坚李丹丹周国列

中国种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杂交稻抗性丰田

韦家书 陈丽丽 李海坚 李丹丹 周国列

(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玉林分院,玉林 537000)

玉林市地处广西东南部,位于21°33′~24°02′N、109°11′~109°53′E。气候温和,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雨量充沛,年降雨1650mm,光热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1795h,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为346d,农业气候条件优越。同时,玉林市地处东南丘陵台地,平原盆地占全市面积的17.4%,丘陵占全市面积的49.4%,山地占全市面积的33.2%;其中耕地面积28.2 万hm2,水田面积13.3 万hm2;山地丘陵土层深厚,土壤质地良好,适宜作物生长[1]。玉林市是广西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双季稻高产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5.33 万hm2,总产160 万t[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上对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以确保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市场对水稻品种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对水稻品种有了越来越丰富的需求[3]。为筛选出既适合玉林市种植又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2020 年引进8 个优质水稻品种开展筛选示范试验,为生产上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试验品种共8 个,其中杂交稻品种5 个,分别为Y 两优911、隆两优华占、灵丰808、垦香优118、丰田优553(CK);常规稻品种3 个,分别为丰惠2668、秀玉88、柳沙油占202(CK)。8 个试验品种中Y 两优911 由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隆两优华占由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灵丰808 由广西桂穗种业有限公司提供,其余5 个品种均由广西中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地位于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新沙村,试验田为早晚造双季水稻种植模式,地势平坦,灌溉条件良好,旱涝保收,耕作层厚度20cm 左右,土壤肥力中等以上。

1.2 试验设计示范试验设8 个处理,每个品种为1 个处理(小区),不设重复,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667m2,各小区随机排列。

1.3 田间管理统一播种移栽 2020 年7 月16日播种,采用塑软盘+泥浆播旱管覆盖农膜育秧方法[4],每667m2杂交稻大田用种量1.5kg,常规稻大田用种量2.0kg。7 月31 日秧龄15d,叶龄3~3.5 叶,采用人工抛秧,每667m2抛秧1.3 万~2.0 万蔸。

统一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各处理田间管理措施一致,早施重施分蘖肥,做到前促、中控、后补;移栽时有水,浅水分蘖,够苗露晒田,干湿交替至成熟。重点防治穗颈瘟、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害,要做到病虫诊断、药物用量、施药时间准,优先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1.4 田间观察、测定指标田间观察记录各品种生育期、苗情、主要农艺性状、抗性等。11 月11 日所有试验品种成熟后进行田间测产,每个品种分别随机选取3 点收割取样,每点面积1.11m2,分别脱粒称重后折算成湿谷单产,晒干后计算晒干率,再按晒干率将湿谷单产折算成干谷单产。每个品种选取有代表性的5 个点,每点取2 株(即每个品种选取10 株)用于室内考种,晒干后测量穗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示范品种的生育期由表1 可知,3 个常规稻品种始穗期在10 月1-5 日,始穗最早的是对照柳沙油占202(CK),示范品种丰惠2668、秀玉88 均比对照晚4d;5 个杂交稻品种始穗期在10 月9-17日,最早的是灵丰808,其次是Y 两优911 和丰田优553(CK),然后是垦香优118,最晚的是隆两优华占,比丰田优553(CK)晚7d。3 个常规稻品种黄熟期在11 月3-6 日,其中秀玉88 和丰惠2668 分别比柳沙油占202(CK)迟熟2d 和3d;5 个杂交稻品种在11 月9-16 日成熟,成熟最早的是Y 两优911,比丰田优553(CK)早熟2d,最迟的是隆两优华占,比CK 迟熟5d。3 个常规稻品种全生育期在110~113d,其中秀玉88 和丰惠2668 分别比柳沙油占202(CK)长2d 和3d;5 个杂交稻品种全生育期在116~123d,最短的是Y 两优911,比丰田优553(CK)短2d,最长的是隆两优华占,比CK 长5d。

表1 各示范水稻品种生育期

2.2 各示范品种的分蘖成穗能力由表2 可知,5 个杂交稻品种中基本苗数最高的是垦香优118(5.67 万/667m2),最 低 的 是 隆 两 优 华 占(4.23 万/667m2);3 个常规稻品种中基本苗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柳沙油占202(CK)(5.99 万/667m2)>秀玉88(4.81 万/667m2)>丰 惠2668(4.62 万/667m2)。5 个杂交稻品种分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Y 两优911>垦香优118>隆两优华占>丰田优553(CK)>灵丰808;3 个常规稻品种分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秀玉88>丰惠2668>柳沙油占202(CK)。5 个杂交稻品种成穗率最高的是隆两优华占,为91.73%,其次是Y 两优911,为88.33%,最低的是灵丰808,为79.41%;3 个常规稻品种成穗率丰惠2668 为81.90%,秀玉88 为80.00%,两者相差不大,最低的是对照柳沙油占202(CK),为77.33%。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品种中分蘖力最强的是Y 两优911,常规稻品种中分蘖力较强的是秀玉88;成穗率最高的是隆两优华占,其次是Y 两优911。

表2 各示范水稻品种苗情及成穗情况

2.3 各示范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由表3 可知,5 个杂交稻品种中隆两优华占株高最高,为120.3cm,比丰田优553(CK)高9.9cm,最低的是灵丰808,为102.4cm;3 个常规稻品种中丰惠2668、秀玉88 株高分别为117.2cm、111.8cm,分别比柳沙 油 占202(CK)高18.5cm 和13.1cm。5 个 杂 交稻品种中Y 两优911 穗长最长,为26.0cm,比丰田优553(CK)长2.6cm,其他品种穗长相差不大,在21.5~23.6cm 之间;3 个常规稻品种中丰惠2668 穗长最长,为23.9cm,比柳沙油占202(CK)长2.7cm。5个杂交稻品种每穗总粒数最多的是Y 两优911,为178.2 粒,最少的是丰田优553(CK),为137.1 粒;3个常规稻品种之间每穗总粒数相差不大。5 个杂交稻品种结实率最高的是Y 两优911,为86.1%,最低的是隆两优华占,为83.0%,两者相差3.1%;3 个常规稻品种中丰惠2668 结实率为80.7%,秀玉88 为75.6%,分别比柳沙油占202(CK)高8.1%和3.0%。5 个杂交稻品种千粒重最高的是灵丰808,为26.2g,最低的是丰田优553(CK),两者相差2.9g;3 个常规稻品种千粒重较高的是丰惠2668,比柳沙油占202(CK)高4.2g。5 个杂交稻品种理论单产垦香优118最高,其次是Y 两优911,每667m2分别产706.7kg 和691.2kg;3 个常规稻品种中秀玉88 最高,其次是丰惠2668,每667m2分别产485.5kg 和481.3kg。

表3 各示范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比较

2.4 各示范品种产量分析从表4 可知,5 个杂交稻品种中Y 两优911 干谷单产最高,每667m2产648.8kg,比丰田优553(CK)增产27.9kg,增产率为4.5%,其他杂交稻品种与CK 相比均有所减产;3 个常规稻品种中干谷单产秀玉88 为528.9kg/667m2,丰惠2668 为517.4kg/667m2,增产率分别为4.6%、2.3%。

表4 各示范水稻品种产量表现

2.5 各示范品种抗性如表5 所示,5 个杂交稻品种中Y 两优911 株型适中,灵丰808 株型紧凑,2 个品种叶型均为直立,茎秆均为矮秆、粗壮、抗倒,熟期转色好,抗性优于其他3 个品种;3 个常规稻品种中秀玉88 株型紧凑,叶型直立,矮秆、粗壮、抗倒,抗性优于其他2 个品种。所有示范品种均未发生穗颈瘟。

表5 各示范水稻品种抗性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品种Y 两优911生育期适中,为116d,分蘖成穗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干谷单产最高,为648.8kg/667m2,丰产优势明显,株叶型适中,抗性强;常规稻品种秀玉88 生育期适中,分蘖力较好,干谷单产最高,为528.9kg/667m2,株叶型好,抗性强,可结合玉林生产实际在当地推广种植这2 个品种。

本研究从品种生育期、苗情、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抗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筛选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Y 两优911、秀玉88 这2 个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可为生产上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但要全面评价一个品种的好坏,还需从品种米质、商品性及适栽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估。

猜你喜欢

杂交稻抗性丰田
不忘初心,回归经典!养虾至暗时刻,海茂坚定高抗苗,携抗性更强“普利茂”回来了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杂交稻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的荟萃分析
冻干益生菌微胶囊保护剂及抗性研究
广汽丰田赛那SIENNA
TOYOTA 丰田皇冠 CROWN
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为爱行我路 一汽丰田卡罗拉
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
锥栗抗性淀粉消化前后的益生作用及结构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