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与“我”

2021-05-21马敏

收藏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近景苍龙华山

马敏

石鲁一生仅去华山实地写生过一次,而他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反反复复画了20多年,以华山为题材的山水画数量最多,现存的华山题材作品有140余幅。尤其在70年代,山水画几乎全是华山。可见华山之于石鲁,是灵魂之所在。1960年6月,石鲁与赵望云、何海霞、刘旷等人到华山写生,他从山门口的玉泉院一路画到西峰之巅,画有钢笔速写和水墨写生40余幅。60年代,石鲁的水墨创作还能看到与写生的关联。到了70年代,他所画完全是胸中的意象华山了。

华山之所以重要,是石鲁从外在自然之“形”,写出内在之“灵”,是丘壑内营,心迹外化最好的体现,是连接主观精神与自然感受的媒介,是内在自我的映射。石鲁是位观察细致、思维敏捷的艺术家,同时又是想象活跃、情思飘逸的诗人,深受道家世界观影响。道是自由的,美由天地之道衍生而出,所以美也是自由的,达到美需要进入“天人合一”的自由状态,所以“物”与“我”是中国艺术观中永恒的命题,也存在于西方审美现象学等精神分析法和美学理论的指涉中。

石鲁所持的并非“物我两忘”和“物我不分”的消极自然观。“物我不分”是绝对的相对主义,是无常的观点和虚无的态度。道家讲求在追求自然之美的过程中,以道塑造人格。“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与物的相通是达到美的手段,也是艺术的目的。西方也有同样的观点,皮科认为人类生存的条件是消除限制他的条件。人可以成为一切,成为动物、植物、石头,人既是其行动的因,也是果。石鲁的精神世界更具主观能动性,是通过艺术来统摄和改造自然,以“我”为蓝本,再造一个艺术世界。

艺术是对自然界的有偏差的再现和物象变形,具体怎样变形,偏差有多少,就体现在构图程式。艺术家的“我”就存在于艺术与自然的偏差之中,在构图程式之中。“在‘通‘变中,一万和万一可以互相转换,一可以化为万,万也可以化为一。华山的性格往往和我们个人是矛盾的,到底华山改造我们的个性,或是我们创造华山的性格,就是互相‘通‘變和转换的问题。人和华山虽然不同,但就其精神来说,就有属性之间的联系可以通变。所以描绘华山也可以显示人的精神。不了解;‘通‘变,华山就只能被画成自然景物,而不能有艺术境界。”①石鲁的山水中,一切自然的物料都被彻彻底底的转化为造型关系和笔墨肌理。观者不会先去想攀登华山的路径,而首先深深的陶醉于画面的形式魅力。尽管这一切都来源于石鲁华山写生的真情实感,尽管他想尽量忠实于自己对自然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但他的努力不属于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而是创造了一个精神价值的世界,与自然平行的世界。他的构图是“人化的自然”,经过内心变形和扭曲过的现实。将“我”对真实现实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更为“真实”的现实。因此,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比真实的世界更真实,石鲁的华山比真实的华山更像华山。

60年代的华山主要创作于1960至1962年,多为竖构图,高宽比例在1.4~1.5之间,与写生关系紧密。从画中能够清晰分辨出山景取自实景中的何处,西峰、苍龙岭和下棋亭都较大程度的尊重了写生。除描写西峰的作品以外,其他作品多有淡墨远山,层峦叠嶂,深远厚重,近景与山体掩映交叠,甚至崎岖辗转相连。34幅写生和创作中,有14幅是华山西峰和通往西峰的苍龙岭,西峰崖壁的肌理近似平行,横直上扬的崖顶与笔直的崖壁构成一个锐角,在诸峰之间绝然独立,与众不同,唯一的通路苍龙岭更是盘沿在两侧近似垂直的崖脊上,如刀刃般锋利。西峰奇倔,并非典型的华山地貌,却是石鲁最爱描写的景观。钢笔写生中勾勒崖壁岩石(图1),将长披麻皴变形,线条长直,相互平行,行笔过程中加入解索皴的抖索,表现山石起伏。水墨写生则用浓墨枯笔(图2),自上而下勾勒山石,用散峰淡墨,以短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向皴染,浓重处加以焦墨倒笔皴擦,勾挑和劈擦犀利方硬。《华岳出奇峰》设色小稿(图3),则表现西峰日出映红崖壁的景观,“华岳出奇峰,巍巍竖苍穹。举掌动天地,跺足振长空。仰吐千年气,俯荡万里风。夜沉松涛里,晓浮云海中。日从云台上,莲花峰映红。”②赭石和淡墨竖线交错,色墨同皴,色墨相浑,变幻万千,兼勾带染,同时完成颜色和肌理的表现,像朝晖照映在崖壁,暖光逐渐向阴暗处扩散。松林浓密阴湿,似带有朝露,尚未从夜色中醒来。这3幅作品笔墨意趣大相径庭,而西峰和苍龙岭的结构和形态始终严谨,笔墨语言仍以表现自然肌理和景观为主。1971年创作的《华山之雄》中,西峰的形态显然经过了变形(图4),石鲁似乎更想表现一座擎天高峰。比起自然界清晰可辨的华山西峰形象,画中的主峰、侧峰和前景,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少了几分西峰的奇倔,而多了中正雄厚之气象。山体比现实中更为狭长,焦墨倒笔勾皴,钉头细线顿挫断点,整体贯连,似荷叶皴和披麻皴糅合而成的线形,山势显得愈发挺拔。过滤减去了自然中其它细碎元素,用淡墨染出山顶松和苍龙岭,若隐若现。主体山崖占据画面绝对统治地位,石壁肌理坚硬陡峭,干裂锋利,视觉冲击力极强。“华岳天高月色斜,横眉冷眼镇雄峡。古有千丈之铁梯,登天而笑走。东观沧海之波涛,西有横绝天穹之峨标。登苍龙而上高峰,仰观宇宙之无极。顿奂胸高而气爽无琐乎,宏观是谓之伟也。莫若华峰之雄矣。吾久居长安,登岳而后心焉。写之以为乐也。”画诗互映,石鲁是想借登胸中雄伟的华山,接天观海,长舒胸中闷气吧。

60年代山水画的艺术语言是形神兼顾和对自然的深情表现,70年代则转变为把山水人格化、理想化的升华,代表了石鲁山水画艺术探索的最高境界。石鲁70年代的山水画,以华山最多。事实上,他仅在1960年去华山写生过一次,之后画的都是他胸中之华山。“是‘我和‘物得到一致。所以我觉得不光要熟悉对象,还要记住(或保持)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感情。”“有些美好的形象,常常出现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有时蓦然一下从车窗外扑面而来,敏感一些就可以信手拈得;有时你再把别的生活经验知识(甚至不是当地的)糅合在一起;有时有速写,有时没有,只凭印象;匆匆而过,虽然记不住细枝末节,但印象非常鲜明,因是打动了感情的印象,所以老是不散,背着也可以画。”③距华山写生十余年,自然景观的具体细节已经弱化,华山变得更为抽象,石鲁通过拟人化的表现,用夸张、抽象、变形等不同笔墨语言,表现人性的坚韧和执着,把倔强孤傲、不屈不饶的精神个性注入笔下的华山和华山松之中,成就了一幅幅风格迥异的华山。石鲁画的是华山,亦是他自己。这些作品已具有抽象表现、水墨构成、结构主义等特征,是山水画当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70年代的华山多为狭长竖构图,高宽比在1.8~2.5之间,主要集中于2左右,拓宽了画面上下的空间。空间取消了远山,简化为前景和后景,前景绝大多数为松树或长着松树的山头,前后景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一”字构图,山崖直通苍穹,与前景之间留有较大的空白,虽然前景和后景上下排列,似云似雾的“一”字留白造成了深远的空间效果,将图像的上下关系转变为视觉的远近关系,在这种构图中,前后景可以使用浓淡和干湿相近的墨色而不产生冲突,但在笔法上仍然是专门安排。《华岳松风》远山浓墨纵向干皴(图5),近处松枝横出,均是短线连为长线,贯通各自的体块,形成强烈的线性对比。《华岳松风》看山不似山,不在于描摹物象,都是笔下抖擞出的点点心迹。《华山一丈峰》则是远山使用宽笔侧锋皴染(图6),笔迹由点成面,前景的线条松枝瘦枯劲挺,松针细硬绵密,笔法上形成线性和块面的对比。第二种为“下白”构图,中景和远景融为一体,没有近景,或由题款取代近景,虽无近景承托,下方的空白象征云海,群山均高耸在云霭之上,更显崇高险峻。大写意多为月下或烟雨中的华山,《华山岩而险》(图7),墨色浓淡,从中依稀可辨远近,而宽厚的笔法和淋漓的墨色相融。第三种为前后景交叠式构图,由于块面重叠,需要通过增大笔墨差异来分别前后景,不需要上下分野就可以并体现空间感,由此,近景在画面中的位置被彻底解放了。《暮色苍茫看劲松》中(图8),松枝作为近景,出现在画面上部,浓墨细写,像是从眼前斜过,远山淡墨点染,朦胧在暮色之中,类似通过现代照相机进行观察和取景,焦距聚于松枝之上,近处清晰可见松针,远处模糊于轮廓,构图早已与传统相去甚远,新颖的构图帮助石鲁完成了“日月不照高峰,松音半带高穹”④的意境。《吾爱华山松>亦是同理(图9),近景的松树浓墨干皴,松枝丝丝可见,像华山一样挺立,高耸苍穹,远山淡然伏于松树脚下,将传统后景高于前景的模式完全颠倒,以松树彰显人格伟大,与题画诗完美互相映照:“吾爱华山松,高高且重重。举绿争日月,历岁耐寒风。摇臂摹天岭,昂首跨苍龙。举之成不朽,不宁阅天冲。”

就华山作品而言,60年代和70年代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由被动的重构自然形象转向主动,重形似转而重神似,状物逐步让位于达意的过程,是“我”在画中不断占据主要地位的过程。石鲁从客观形象到艺术形象,并在其中拓展更多的空间,抒发自我的情思,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师造化,而不为造化所困,融自然景物于胸中,过滤掉无关紧要的琐碎,直取能够抒发内心情感的部分,方始落笔。华山两个年代作品的变化,明晰的反映出画家对一个特定的题材,先从解决造型和技法等形式问题入手,然后再锻炼通过形式来表现意境和个人情感的本领。

从形式上比较,一为画面比例纵向加长,表现远近透视关系的方式,由层叠变为上下。二是纵深空间逐渐平面化,取消远山的层次,变为前景和后景两个层次,甚至全部融为一体,画面仅有一个块面。三是将注意力由自然景观的描摹,转向排布空间关系和表现笔墨语言。四是由尚形转为尚意,在形式提炼和形象的变形中容纳更多画家个人的情感。

在精神层面上比较,70年代的华山更注重诗意与画境,依自己的感受形成了个人风格。华山和人是可以互相“通”而“变”的,石鲁的华山是“我”和“物”的统一,千变万化。正如他所说的“思想为笔墨之灵魂,依活意而为之则一个万样,依死法而为之万个一样”。石鲁华山题画诗中,华山是:“华岳出奇峰,巍巍竖苍穹。举掌动天地,跺足振长空。”“苍苍白月挂高松,一手摩天朝日红。”华山松是:“高高且重重。举绿争日月,历岁耐寒风。”“夜沉松涛里,晓浮云海中。”诗词中的华山雄伟巍峨,华山松坚韧挺拔,由此洞明石鲁的思想意境和人格追求。石鲁每画一幅华山,就仿佛登一次华山,在由自己创造的艺术世界中,他可以“仰吐千年气,俯荡万里风”“我也登高洗手足,万家风月出山中”“摇臂摹天岭,昂首跨苍龙。举之成不朽,不宁阅天冲”。从这些荡气回肠、胸怀万里的诗句,人们丝毫没有看到石鲁在幽暗的岁月里,陋室枯灯下的艰难境遇,反而读出他同屈子的精神共鸣,爱憎分明的感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此为骚而不馁,无非傲而已”的一身傲骨。

注释:

①石鲁<时代精神与艺术创作方法》,《艺道》,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 3年。

②題画诗。

③石鲁《新意新情》,《艺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④石鲁词《华山》。

(责任编辑:牧风)

猜你喜欢

近景苍龙华山
近景摄影测量在大型边坡变形监测的应用研究
多彩的华山
海边遐思
绘画
藏在华山中的美
中华之源——西岳华山
是什么“龙” 只能让女子独舞
是什么“龙” 只能让女子独舞
颂毛公
近景摄影测量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