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故宫藏清帝御用兵器(上)

2021-05-21邓庆

收藏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八旗

邓庆

清朝以弧矢定天下,统治者首重习射。凡八旗官兵,无不习勤弓马。并号称弧矢之利,精强无敌。故而,弓、矢、矛、刀为行军之要器。不管是围猎,还是外出,家家都带着甲、胄、枪、大刀、箭等武器。沈阳故宫藏有几件后金帝王的御用兵器,如清太祖努爾哈赤宝剑、清世祖福临牛角桦皮小弓、清代中后期清高宗弘历的棉甲等,以及100多件清代八旗官兵的防御武器、报警武器,和弓箭、刀剑、鸟枪、火炮等冷热兵器。清代军队的热兵器是由国家配送,冷兵器在入关前后的配备制度是不同的。先是自备,而后则是配送。并且按照清制,皇帝、宗室王公、八旗世爵、文武大臣以及各省督抚总兵、八旗劲旅和绿营兵伍,都身着甲胄,持刀挂箭,其各种军器的形制配给和数额,按等级都有严格的规定。

清太祖努尔哈赤龙虎将军剑(图1)

全长80.5、其刃长58.3、刃宽3.1、厚0.7、柄长19、格长3.2、格宽9.9、柄首宽8.3厘米。刃之材质采用花纹精钢,虽未开刃却为剑中上品。剑柄上首为黄铜质制,形饰海棠式样古朴典雅。在开光内,錾雕天官、仙鹤、鹿、祥云纹,寓意加官进禄、福禄双全、松鹤延年、吉庆有余。其柄茎包牛角,剑镡、剑首与剑柄用铜片铸接,镡首呈龙头,剑格亦为铜制,中间雕鲤鱼纹饰,两端为龙首,镌纹寓意鲤鱼出海跳龙门、旭日东升。另一侧镌纹为玉兔伏殿、回首望月纹饰。在黑檀木质剑鞘外,包以鲨鱼皮,镶有护鞘铜箍,及铜护尖,铜铸回路花纹护环,铜质螭纹。该件文物为沈阳故宫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清乾隆年间曾佩以鹿皮条,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太祖高皇帝御用剑一把,原在盛京尊藏”等字样。此物即努尔哈赤御用宝剑。号称龙虎将军剑,这是一柄具有非常意义的宝剑。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北建州女真崛起。明万历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元“天命”,自称金国汗。其执政时期,武器不足,就从明朝官兵中夺取。抚顺、清河之战,后金大败明军,明军的坚甲、利刃、长枪、火器,丧失俱尽,后金则使用缴获的明军武器。其专治铁甲的铁匠,则居住在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北门外。专制弧矢的弓人、箭人,则居住在南门外。在两次战役之间,除了军马休整之外,士兵要自己修理自己的兵器。天命三年(1618),他以“七大恨”为由,兴师攻明,并于天命四年(1619)3月,在萨尔浒大败辽东经略杨镐所率四路明军。两个月后,“汗命诸领兵贝勒大臣率众兵共往界藩,牧军马于边境,勿渡浑河,诸贝勒、大臣会毕,谓汗曰:乞请还都,军马至家,可息于阴凉处,以水浴之,割青草饲之,马将速壮。至于士兵,放归各家,整治兵器。”①这一记载说明,后金当时也是非常重视兵器的整治。

后金铁铸大金天命云版(图2)

生铁铸造,铜铁在那个时代尚属稀缺之物。高54.5、上宽36、下宽45、厚1.2厘米,重12.5公斤。其上下两端呈云头形状,故称云版。这种形状在蒙古地区的许多器物上被广泛使用,是一种传统纹饰。在其上下云头之间,有两组缠枝莲纹,中间束腰上,在版身正面,铸有“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11个楷书汉字和缠枝莲花纹饰。上端铸有一圆孔,系拴绳悬挂用。下端铸有突起的打击点,即圆音锭,为云版之音集点,供敲击之点。其上下两端,呈一种传统纹饰。即在打击点周围,有连珠纹。癸亥年为1623年,即后金天命八年,也是明天启三年。凡军中有急事者,要敲击云版。《满文老档》曾记载,后金八旗官兵在守护墩台时,发现明军进入营地,曾打响云版报警。努尔哈赤曾发布文告规定,发现一二百兵,就打一次云版;发现一二千兵,就适当地快打云版;发现万余兵,就一个劲地打云版。这一云版为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后,用于军营中通信、报警使用的兵器。在古代,云版是比较常用的报警器物。明末在辽东边堡上,用在军事上使用。主要在辽东边墙、墩台上报警传烽。努尔哈赤仿照明制,也使用云版报警。后金天命八年(1623),努尔哈赤重修明清战略要地之三岔河口的牛庄,并在此铸造云版并使用。其在交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太宗皇太极御用腰刀(图3)

此刀为其仅有的几件实用兵器之一,全长94.5、刀身长75、宽4.5、厚1.6厘米,材质为精钢原料打造,即碳素钢,为碳量合适的钢,既可保证硬度,又可保证韧度。刀刃锋利无比,造型为柳叶形状,前部略微加宽,并向上呈现微弧形状。刀背逐渐加厚,以增加战斗时的砍杀力度。刀身双面皆制有两道长条形凹槽,即开双血槽,为搏杀时的致命血刃。其近刀尖四分之一处起脊反刃,上血槽至反刃处,下血槽直贯刀尖。这种形制沿用至清中期,从皇帝随侍佩刀到清早期八旗兵丁佩刀均为此式样。刀柄为木质,由铜鎏金、木材、线绳、鲨鱼皮等复合制成。其外侧则以实木雕刻成方棱形状,其上用几股绒绳编结缠绕,以增加手柄的握力。刀鞘为木质所制,尾端随刀锋略呈弧形,外部包镶裹黑色鲨鱼皮,在其鞘体上镶嵌有4道铜质横箍,并饰以鎏金镂空雕花卉纹鞘锢。齐总两个箍附有铜鎏金活环,为佩带所用。

后金金国汗之宝印牌(图4)

高29.3、圆径长22.1、厚1.7厘米。后金天聪年制,木制髹漆。清入关前八旗大臣、官兵行使职权的凭信之物。主体为圆板形状,上方饰以牌头,由卷边绿荷叶及穿孔红圆头组成,圆孔中贯以丝绳或布绳;牌一面是方形浅池,内阳刻满、汉、蒙三体描金文字“皇帝之宝”,另一面中刻方形凹槽,内贴高丽纸阳文印模,自左至右4行6字,无圈点满文篆书,译为“金国汗之宝”。此种印牌数量众多,做工较为粗糙,边缘有明显斧凿痕迹,为八旗官兵大量使用的传旨令牌。另外,对归降顺附者也常赏赐印牌,以此作为授予之人为庇护的归顺凭证,免遭误伤。

清宽温仁圣皇帝信牌(图5)

高30.8、圆径长21.8、厚2.2厘米。清代崇德年间制,木质髹漆。清入关前八旗大臣、官兵传达皇帝御旨、行使职权的凭信之物,诏书贴于信牌背面,送达后可揭去重新使用。其形制源自古代传统器物。主体为圆板形状,上方饰以红色云朵形状牌头,中间为蓝色地,绿色海水,雕刻一条金龙行龙。在云朵上部还有穿孔红色圆头。牌面一侧为圆形浅池,朱红地。中央阴刻,加圈点满、汉、蒙三体文字“宽温仁圣皇帝信牌”各二行,另一侧为素面圆形浅池,无贴纸及印模。每件信牌另附有特制皮套,为绿边黄地,中间彩绘海水、云龙戏珠纹饰,在套里面,衬有月蓝织布,中夹软衬纸,为明代官方文书残件,即《信牌档》。

沈阳故宫藏有若干后金初期的信牌、印牌,即为当时官兵出行的印信凭证。

后金天聪汗之诏蒙文信牌(图6)

圆径长21.4、高31.5、厚2.7厘米。后金天聪五年(1631)制,木质髹漆。主体为圆形,上方有绿荷叶卷边及红圆头,圆中有孔。牌头由卷边绿荷叶及穿孔红圆头组成。在信牌正面,阴刻描金蒙文,译为“天聪汗之诏”。在信牌背面,刻以圆凹槽,其内贴高丽纸。自左至右墨书12行蒙文诏书,汉译为汗的谕旨:派遣到蒙古部落的使者,至有事之国,取给马匹、口粮,但白天没有口粮。其经过无事之国,不要妄加烦扰。没有文书和印章的使者,不要给马匹、口粮,妄领的人,要捉拿了送来。对办国事的使者,所有旗主都要给以马匹、口粮。天聪五年,春正月。其行文内容是后金清初时期官兵出行时的见证。即为后金大臣、官兵奉差出使蒙古各部时,自由通行及索取役马和食宿的凭信之物。信牌中央盖有无圈点满文印一方,长宽均为12、印边宽1厘米。自左至右有6行文字,汉译为汗诏日:为方便行政官员,凡入甲喇,可乘该甲喇之役马,该甲喇可供其肉食和住宿。不持信牌者,可不供马匹及肉食。为国家办事持信牌的官吏,无论行至何处,该地均应供给役马及肉食。天聪汗再次行文,春正月。

清世祖福临牛角花桦皮小弓(图7)

清统治者带领满洲八旗的勇士鏖战东北,建基立业。他们自幼勤习骑射,披甲出征。此弓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弹射兵器,为清世祖福临小时候用来练习射箭所用,童弓之弓体身量较小,外貌很普通。全長仅有92.5厘米。弓面即弓背宽2.8厘米。弓硝,即握手长12厘米。但此弓为典型的反曲弓,由椴木、桦木、牛角等复合材料制成。弓身以椴木为胎,辅以牛角来增加弓力,弓胎外部,包以桦树皮和其他复合材料,髹以漆。在弓的两侧端,有弓弭处,刻有凹槽,用以挂弦,附有丝质弓弦。清代中期,在宫廷中,收藏此弓时,曾制作了一小木牌,缀于小弓上,上书满文3字,且有黄色绵纸条签,其上写汉字楷书:“世祖章皇帝黑桦皮小弓,照此样两张。”系盛京皇宫原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清黑角桦木胎弓(图8)

弓长173.5、弓背宽4.5厘米。弓体木质,由黑角、桦木复合制成。弓背牛角花,有“万”“寿”字、蝙蝠等图案。弓两端弭处有凹槽,用以挂弦。满洲先人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以狩猎为生。因此,骑射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清八旗官兵短身连环锁子甲(图9)

身长65、胸围112、袖长22、袖宽20厘米。重5.527千克。由圆环串连而成,套头,圆领口,半袖,前片下摆中间小开襟。铁质护具,为清代八旗官兵作战护身装备。顺治五年(1648),清廷曾规定八旗官兵需要的盔甲、弓箭、撒袋、腰刀、枷棍、海螺等军器。一种办法是由工部制造发给,一种办法是领取银两自行制造。

清嵌彩石鲨鱼皮鞘腰刀(图10)

全长93、刀长73.7、柄长为16、鞘长77.5厘米,清中期所制腰刀,铁制,刀无锋线。其格为圆形铜制,柄首有圆形铜饰,鞘外蒙绿鲨鱼皮,刀鞘四处金属镂空镶嵌彩石,在鞘中间二道箍。腰刀为佩带在腰间的单面长刃的短兵器。

清乾隆款鲨鱼皮鞘跃虹剑(图11)

系清乾隆帝御用之物。全长99、刃长76.5、剑长94厘米,剑近格处,一面嵌金银丝“人字九号…‘跃虹”。一面嵌金银丝“乾隆年制”。其剑格位梅花纹铜鎏金,剑柄长18、鞘长81.3厘米,柄首为云头形,鞘长为木质,外包红色鲨鱼皮,鞘中间两道箍。外包鞘首、鞘尾及箍、箍鼻,均为镂空梅花纹铜鎏金。因剑出鞘时,会有一道彩虹般的剑光跃出,故称“跃虹”剑,最为尊贵。

清红皮镶铜花嵌钉橐鞬(图12)

橐长30、宽22、鞋长80、宽34厘米。橐、鞋为红色皮革制成,橐面铜鎏金凸花双凤纹,上镶4片画珐琅。鞬正面为铜鎏金凸花凤纹,背面为素皮红色。其上嵌3片画珐琅,中嵌画珐琅一片。在鞋上,配以明黄带,黄带上嵌9片画珐琅。在橐、鞋四周,均镶有铜钉。箭囊,亦称撒袋、橐鞋,为盛装弓箭之器。橐用以装箭,鞋用以盛弓,各有所属。

清高宗弘历大阅用金索子锦面棉甲(图13)

此甲长76、袖长37、肩长44、护腋长24、前遮缝长22、左遮缝长26、护心镜直径长19厘米。整件明甲,即由褂、裙、袖、护肩、护腋、前遮缝、左遮缝、护心镜等组成,共有12件。甲分为上下两截,即上衣、下裳,上部为甲衣,在甲衣肩上,装有护肩。在护肩下,装有护腋。在胸前,衣正中悬佩钢质金属护心镜,镜为银白光亮,镜四周即边沿饰为鎏金刻花云龙纹。在镜下前襟的接缝处还佩有梯形护腹,名叫前裆。在腰间左侧佩左裆。棉甲用明黄织锦龟背纹作面料,镶黑绒,月白绸里子,在甲面间隔缝,满嵌长方形鎏金金属片甲叶,并有铜鎏金乳钉。护肩、护腋、前裆镶有铜鎏金刻花一圈。围裳分左右两幅,裙长72厘米,由5组鎏金片间隔,穿时以带系于腰间,在各配件之间,除护肩用带子联结外,其余均用纽扣相连。御用棉甲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饰华贵,主要用于大阅。这套清高宗弘历的大阅棉甲,虽已有200多年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艳。

清七星匕(图14)

全长49、剑身长28、宽3.2厘米。剑身铁质,有铜制圆点7枚,作犬牙依次排列,血库一道。剑柄及剑鞘为铜镀金。柄长13、宽3.5厘米,柄端有一环,柄首二龙戏珠,中镶两枚绿松石,柄茎两面均有圈点满文一行,近格处嵌绿松石一枚。鞘长36厘米,鞘首两侧各有一行龙,鞘身浮雕莲花、磬、双鱼、三罐、犀角、如意、篏有绿松石红珊瑚,鞘尾为双坐龙。鞘身一侧有两铜环。清代中期所制防身武器。匕首短小锋利,携带方便,是近距离搏斗的有效武器。满族人习惯把它插到靴子内,起防身作用。

清白玉刻花把皮鞘匕首(图15)

全长42、柄长12.5、刃长30厘米。钢、铜、玉、木、皮革等复合材料制成,匕首刃部呈弧线形,两侧有双缝线。柄部亦为圆弧形,白玉制,表面刻有花卉,即白玉刀把浮雕花叶纹。木制刀鞘,蒙皮鞘面,其外部包以浅棕色皮革,在鞘的两端,镶以铜饰,浮雕花卉图案。琫,即古代佩刀鞘上近口处的饰物。秘,刀鞘下端的装饰物。此件兵器的璋和秘,均为凸雕缠枝纹、花叶纹、回纹铜饰。匕首,一种尖而薄的冷兵器。为清代八旗官兵重要的的防身武器,钢质,刃锋,双锋线。双刃,匕首短小锋利,携带方便,是近距离搏斗的有效武器,也是清宫廷贵族日常佩带的防身短兵器。

清石青缎绣团龙棉甲(图16)

褂长73、下摆宽83、袖长66、裙长100、宽112、护肩长41、护腋长29、前遮裆长20、宽23、左遮缝长20、宽18厘米。棉甲由铜、缎等复合材料制成,为清宫原藏棉甲,上衣下裳式,一套7件:衣、裙、二护肩、护腋、前遮裆、左遮缝等。棉甲表面为石青缎黑绒边,平金彩绣团龙花纹,均为二龙戏珠、海水江牙、云蝠纹饰。清帝御用棉甲,用于检阅八旗部队、操演等。

清藕荷缎绣花火镰(图17)

下片长10、梁长9.4、高5厘米。清宫廷日用品,火镰近似于方形小包,上部有镀金如意环,镰身用藕荷色缎制成,彩绣宝相花,下部弧形底梁为铜制镀金,最下部为片状弧形金属磨口。火镰握在手中非常适手、得力,很有实用价值。

注释:

①《满文老档》(太祖朝)上册,卷十,第96页,中华书局,1 990。

(责任编辑:郭彤)

猜你喜欢

八旗
清代武举设科取士探究
八旗制度盛衰史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朴寿
后金(清)八旗户籍制度探析
八旗军服文献综述
清朝八旗 谁是老大
包装设计中满族民族色彩的应用
清代八旗世家子弟的选官与家族任官问题初探
一指定乾坤
清初达斡尔族编入八旗起始时间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