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红裹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契机与转机

2021-05-21郝佳婧

关键词:转机契机网红

郝佳婧

摘要:网红作为一种极具时代性的新兴文化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在网红现象的裹挟下,去中心性易引起教育主体的地位边缘化,泛娱乐性易致使教育客体的思想紊乱化,高交互性易引起传统介体的实效弱化,泛商业性易导致教育环体的境况复杂化。同时,网红现象也强化了教育者的主体素质、调动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增进了教育介体的时代感并增强了教育环境的互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革新教育主体的育人理念与方式,增强教育客体的自我约束力,运用网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方力量优化教育环境,以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网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危机;转机;契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1)01-0110-08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不仅为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网红现象的生成以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现实支撑,互联网缩短了物理距離,将时间、空间和受众进行了三位一体的整合。时下,涌现出了一禅小和尚、会说话的刘二豆、李佳琦Austin、papi酱等一大批网红,中国网红排行单也在持续更新。网红之“红”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是渗透性的,也是总体性的,其通过信息发布的复制、增殖传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正负双重影响。网红表达出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愿望,受到心理需要的驱使,网红现象的热度只增不减,成为了具有时代标签的新的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的合理成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红”之间可以互为体用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导,网红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以网红之“用”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体”。网红能够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空间,使二者相互补充和促进。如何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红产生的价值耦合,探索网红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机,是亟待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必须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2],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二、危机:网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梗阻

网红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是无形的,又是切实存在的。网红的诞生和发展,呈现出了去中心性、泛娱乐性、高交互性和泛娱乐性的显性表征。

(一)去中心性易引起教育主体的地位边缘化

去中心性是网红得以发展的重要横向表征。网红经历了文字时代、图文时代的嬗变,至今已演进到第三代的视频直播时代,其背后依赖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时下,5G技术崭露头角,移动终端的使用逐渐便利,普通人迈入互联网基本实现了“零门槛”,普通民众与网红的距离只隔着一个智能手机。任何人都可成为单个的信息传播单位,成为“网红”,即去中心性。其一,知识获取渠道多样化削弱了教育者的信息优势。网红现象改写了教育者信息获取的时间优势。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样,这影响甚至撼动了教育者的权威地位。网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学习、社交等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不再是知识获取方面的“贫民”,通过网红的传播,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度和掌握度甚至超过了教育者,这容易使大学生出现膨胀的畸形心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二,话语权分散化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公信力。去中心性造就了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网红,普通人也可以因“网”随时而红,话语权被极大分散。在网络的吸引下,大学生们似乎成了网络直播的“土著”,习惯于将精神世界寄托于网络,倾向于接受网红的举止言谈,更乐于内化网红的思想行为。在网红魅力的裹挟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被削弱,其原有的话语公信力被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育人实效受到很大影响。其三,教育主客体的动态转换冲击教育者的权威性。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并非是传统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这种教育主客体的动态转换改变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主观心理状态以及教育角色。在网络技术成熟的背景下,达到了“弟子未必不如师,师未必贤于弟子”的网络化状态。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冲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过程和环节上甚至处于缺席状态。

(二)泛娱乐性易致使教育客体的思想紊乱化

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消费观、审美观等构成了教育客体,即大学生思想的基本关系面。泛娱乐性是网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根源,这一表征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的紊乱化。一是易滋长错误思想观点,导致政治观模糊不清。出身平民的网红与粉丝高度互动,区别于明星的遥不可及和高不可攀,其受众甚广。而网红之所以成为网红,往往在于发现话题、制造热点、集中流量和进行炒作,大学生可能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被无意识地同化,这就遮蔽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销蚀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学生受到网红的裹挟,个人的政治定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易动摇政治观点、破坏政治原则、打破政治底线,导致模糊不清的政治观。二是易动摇正确的人生态度,散布娱乐至上的人生观。网红往往“自带流量”,善于制造诸多“热门话题”,为大学生带来了教育教学中无法直接获得的愉悦体验,满足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感受到的求异心理。大学生容易贪恋网红等娱乐信息带来的“即时满足”,沉迷于当下的短暂快乐,逐步形成娱乐至上、“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的人生观。适当的娱乐是必要的,但过于追求当下的满足和即时性的快乐,散布娱乐至上享乐主义人生观,极易在大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三是易偏离科学价值取向,产生随声是非的道德观。网红利用具有吸引力的话语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做出自我表达,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多位一体”,内容极具趣味性,引来不少大学生粉丝的“围观”,受到不少大学生的追捧,其热度持续升温。大学生对网红逐渐养成一种“追捧”甚至“热捧”的心态,自身的价值观被撼动,偏离了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合理的价值标准,道德观逐渐模糊不清,大学生逐渐变得是非不分。四是易产生“一夜爆红”的侥幸心理,助长好逸恶劳的职业观。网红作为社会的一种新兴职业,有着浅表性的光鲜亮丽,其生成往往缺乏现实努力,成为大学生印象中的“一夜暴富”“一炮走红”的“榜样”。对于尚未完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他们认为网红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既光鲜亮丽又有经济回报的职业,这极易让大学生养成好逸恶劳的职业观,销蚀其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他们滋生懒惰的温床。五是易违背理性消费观念,导致盲目攀比的消费观。网红经济是网红的次生品。网红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带来了充满冲击的视觉体验,在这饕餮的视听盛宴中,不乏多种时尚流行元素——网红美妆、网红美衣、网红配饰、网红发型、网红美食、网红旅游打卡圣地等,一系列的网红元素都极易成为大学生追捧的热点,致使大学生产生盲目攀比现象,偏离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六是易产生畸形审美标准,养成庸俗狭隘的审美观。网红者往往有着“千人一面”的共性特点——大眼睛、一字眉、高鼻梁、尖下巴,这些外貌特点成了网红的“标配”,被戏谑地称之为“网红脸”。但这种审美观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对人的内在美、心灵美的审视,在形象上也缺乏多元化,大学生在这种流行文化的影响下盲目追求“网红脸”,致使社会审美观庸俗狭隘,甚至养成病态审美。

(三)高交互性易引起传统介体的实效弱化

网红的诞生和发展依靠的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完善和普及,具有高交互性的特点,实现了信息从单向灌输到多元互动的转变。大学生在与网红的互动中,能够满足自身的审美、社交、求异、娱乐、逆袭等心理需求,与网红产生共情,这导致了传统介体实效弱化。其一,人机交互性所产生的吸引力导致传统介体实效弱化。网红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人机交互所产生的吸引力,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性增强了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而传统媒介与大众媒介往往处于此消彼长的博弈状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传统教育媒介有着自身的优点,但无论是从传播时效、信息容量,还是交互性来讲,网络新媒体技术都更胜一筹,因而其对传统教育媒介产生冲击也就不可避免。其二,社会成员的多元交互对传统介体实效造成干扰。在科技的裹挟下,大学生与网红之间不是单向线性的联系,而是网红、大学生、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多维度的网状联系。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网络时代中的一个坐标点,每一个坐标点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流、极度畅通的,这就构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多元交互。网红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媒介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信息发布者的角色,而大學生既与网红之间有着互动,又与其他用户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多元交互更加强化了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其三,社会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融通导致传统介体实效弱化。除了人机交互、社会成员之间的交互之外,社会空间与网络空间在技术日益变革的今天更加融会贯通,社会空间变成了另一个网络空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传播、人机传播都成了信息传播的新渠道,较之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育模式更加开放融合,传统的教育介体实效趋于弱化。

(四)泛商业性易导致教育环体的境况复杂化

网红经济是网红的派生品,对经济和社会有双重影响。网红的生成,有技术力量的支撑,但背后的经济利益才是其内生动力,泛商业性是其重要表征。其一,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性社会思潮并存。泛商业性的影响下,网红对于“红”“热”片面追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腐朽文化、落后文化等的传播成本降低,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网络亚文化,可能会对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产生漠视的心理,危及主流意识形态。网红借助网络这一高效的传播媒介,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其言行较之普通人有着更广泛的影响力,甚至能够颠覆某些社会文化观念。人们易与网红产生心理共鸣、情感共鸣,在行为上受心理、情感、思想的驱使,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其二,主流价值观与功利性价值观共存。许多网红有着“出身不高”的草根背景,经过自己或公司一系列的明星包装,通过制造话题舆论、热点内容、网络营销等途径,摇身一变,成为了受一大票粉丝追捧的红人。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人们受从众心理、求异心理的驱使,价值取向受到影响。趋利性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物欲,功利性价值观逐渐产生,对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冲击。尤其是网红者,他们扮演着粉丝的意见领袖角色,其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其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道德冷漠与“居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并行。网红现象背后的商业性和趋利性容易冲击传统道德观念,人们需要在唯利是图还是居利思义中做出价值判断,在金钱和道德之间做出价值选择,还可能会出现个人隐私泄露、私人生活暴露等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益复杂。

三、契机:网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寻

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网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意义,主要有强化教育者主体素质、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增进教育介体时代感和增强教育环境互通性等。

(一)强化了教育者的主体素质

网红的成名归因于其自身的某种品质或才艺的展示或事件的激发,通过网络平台而受到网友的关注。在网红某种品质和才艺的展示中,不可否认地蕴含着教育性的内容,如技术性网红。时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些网红教师,如“最火考研辅导老师”张雪峰、“颜值最高的数学老师”温冬、“现实版何以琛”陈少威、“复旦女神”陈果、“网红教授”徐川等。这些网红教师的榜样示范效应对教育者主体素质能够起到示范、引领和强化作用。第一,增强了教育者的知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此调整自己的教育状态、增进教学素养、提升教育水平。在知识型网红、技术性网红以及各网红教师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增强了自身的知识素质。第二,增强了教育者的媒介素质。网络平台利用的程度是影响网红能否“红”的重要变量。一批诸如《奇葩说》“黑马”储殷的“网红教师”,他们善于运用互联网通信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教育者通过对网红的学习和借鉴,“蹭”网络时事、网络话语的“热度”,增强了自己的教学创造力和媒介素质。第三,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在网红这一新兴社会潮流的影响下,也派生出了更广泛、更多样的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指向开拓了有利局面。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延展性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资源的援引。

(二)调动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高度的参与性是网红之所以“红”的因素之一。网红依靠与粉丝的互动,提升粉丝对自己的关注度而获得经济效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增强参与性,使大学生“路转粉”。高度的参与性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感召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整合每个学生个体零散化、碎片化的自由时间,利用技术优势,引导学生深入参与。第一,增强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参与度的提升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回应频度,优化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层面的体验,有效改变大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增进参与感、归属意义感和获得感。第二,拓宽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网红的诞生往往是草根借助网络手段延伸了自身的闪光特质,成为了活跃在网民视线中的红人。网红现象的持续升温,有力地向大学生展示了在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种职业出路和职业选择,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求职渠道。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新契机,大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网络天地中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自己的职业选择,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第三,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调节,也是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种途径。高参与性让大学生在互动中真实而充分地表达心声,在课余生活中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这既整合了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调节了大学生的情绪,又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价值。

(三)增进了教育介体的时代感

时效性是网红这一新兴传播模式的核心表征,富有时效性的载体能够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时代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积极利用极具时效性的载体为教育介体所带来的时代感,把握时代特征,运用时代赋予的科技力量。第一,表达程度更充分。时下的视频直播,超越了之前文字、图片的传播模式,以可视化为特点,整合了图片、声音、文字,信息传播容量增大,表达更加充分,这一信息传播模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第二,表达实效更及时。网红之所以成为大学生的“宠儿”,是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时效性强是其突出表征。大学生可以是信息传播者,亦可以是信息接受者,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其中起到了纽带作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改革创新,实现教育信息的快速传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变革。第三,表达方式更多元。多样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观期待的根本诉求,作为价值客体的大学生,对于主体也处于不断的审视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话语方式所影响。网红往往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话语形式,或幽默或毒舌、或温柔或霸气,网红现象所派生出的“666”“盘他”“好嗨哦”“我太难了”“我酸了”“柠檬精”等一系列流行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运用,这可以促进大学生由“知”到“行”的价值转换。

(四)增强了教育环境的互通性

网络传播中,单位时间的信息增量更高,这也促使教育环境从保守封闭转向自由开放,增进了虚拟与现实、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环境之间的互通性。第一,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互通。网红所依托的互联网通信技术所营造出的虚拟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相联系,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多媒体技术、慕课技术、智慧课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虚拟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互联互通,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第二,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的互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纯粹的理论灌输,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使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互通,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互动。第三,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的互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往往以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对人实现浸润、教化和引导。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可见性,可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作为隐性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掀起了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显行环境和隐性环境的互通。

四、转机:网红裹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探求网红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策是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实践任务,可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网红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机。

(一)从传统到现代:革新教育主体的育人理念与方式

“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4]教育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在网红现象的影响下,教育者应当进行育人理念与育人方式的创新。首先,育人方向“牢牢不变”、育人理念“因时而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这一方向是牢固不变的。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紧跟形势,把握时代的潮流和特征,不断探索不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同一时代教育对象的共性,做到育人理念的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将育人方向的牢牢不变和育人理念的因时而变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健康向上的主题的基础上,可利用快闪活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借助网红所带来的网红经济、网红事件等时代元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实效性。其次,坚持线下“主教育”与线上“微教育”相融合。“创新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重构教学过程及组织结构,变革教学方式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精确性和高效性。”[6]要正确利用新媒体技术提供的便利,利用好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和QQ群组以及今天的抖音、快手等,借鉴网红传播模式的优势和特点,与大学生进行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网络微课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利用互联网的优质教学资源,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将线下的“主渠道”与线上的“微渠道”相结合。最后,做好网上内容的“把关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网络通信技术在畅通信息传输渠道的同时,也会导致信息内容鱼龙混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好内容上的把关,在网红现象的裹挟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教育者应做网红文化到学生之间的“滤网”,过滤掉“无下限”的内容,将优秀、积极的网络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以网上鲜明的范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佐证,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水乳交融,为大学生呈现既“有营养”、又丰盛的网络大餐。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要加强引导,积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轨迹和心理变化,对于网红影响下大学生可能出现、已经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掌握并处理。

(二)从他律到自律:增强教育客体的自我约束力

首先,调动内在力量,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生应当加强自律,规避网红对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增强大学生在认知层面的知识获取能力,对信息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培养自己对信息的生产、制造和传播的过程背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含量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规范受教育者新媒体场域中的话语表达行为,严守法律边界和道德底线”[7],在理性的认知上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約束力。其次,开展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向学生进行知识和理论的灌输,而且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增进大学生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态度层面、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价值塑造,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趣,促进大学生由低阶的知识性学习转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阶性学习,以正确的审美观对待网红的裹挟,对网红的内在、外在之美进行合乎正确价值观的判断。最后,加强自我约束,强化大学生的主体自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教书匠,而且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8]面对网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裹挟,增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既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大学生的主体诉求。要构建激发大学生自觉的育人模式,强化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以及教育教学评估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自觉;可针对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对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健全大学生认知体系和行为体系。

(三)从网红到网“红”:运用网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实现网红到网“红”的转变,需要重新厘定网红的构成要素,注入正能量。首先,紧握主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规范网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影响的精神武器,也是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现实力量。要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整合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杜绝“上冷下热”“名实不符”的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其次,把握主动权,致力于正能量网红的打造。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是守好网络空间舆论阵地的基本遵循”[9]。打造正能量网红,要将红色资源与网络相结合,这是核心任务。可通过网络红人将抽象深奥的理论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展示。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演绎和展现。要避免千人一面的脸谱现象和千篇一律的刻板现象,形塑正能量网红。最后,掌握话语权,建设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体。要积极构建具有公信力、权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体,在官方传播媒介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网络阵地上弘扬正能量,加强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传播,以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体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促进由网红到网“红”的转变。

(四)从单一到多元:整合多方力量优化教育环境

从环境角度入手,积极整合多元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是寻求网红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机的重要路径。在网红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单兵作战、割据一方的单向教育,而应是一个多维立体的系统工程。在教育力量中,要整合高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以“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网红之所以“红”,既要靠俊美的外表和突出的才艺,又要增强自身的学识和修养,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增强道德自律。要注意自身的言论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首先,树立同心同德的育人意识。能否有效优化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认识上的饱满度。各方教育力量要积极为大学生立言,各种教育力量具有相容性和协同性,在教育对象、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要保证共同的育人方向,凝聚共同力量的前提是要强化同心同德的育人意识。要增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在培养促进大学生从成长到成才的主人翁意识,担起育人责任。其次,保证同向同行的育人方向。教育力量在方向上的同向同行,是优化教育环境的基本环节和重要抓手。必须将系统论的思维贯彻到网红裹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对话,凝聚最大程度的共识,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师、党政部门、共青团、辅导员以及班主任都应当朝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方向努力,相互配合,增强育人的综合效应,使各个单体能力得以叠加。最后,凝聚同心协力的育人力量。网红、各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也应肩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使社会力量、学校力量、家庭力量与大学生自身力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增强交流与融合,奏响协奏曲。应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这不仅是为了应对网红裹挟的窘境,而且是为了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社会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实背景下做出机制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深化领导体制改革,建立起保障机制和相关制度,建立各部门的工作机制、奖惩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等,破除以往单向教育、单一教育的窘境,达到相得益彰的境界。

五、结语

网红现象的兴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危机与契机。一方面,在网红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随之增多,矛盾更加凸显,必须要客观审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际遇;另一方面,网红现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者的素质与能力,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强化教育介体与教育环境的时代感与互通性。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更新教育主体的育人理念与方式、提升教育客体的自我约束力、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着力,在网红的裹挟下顺势而行、因时而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51.

[2]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2(1).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產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6]张东,吕杰.精准供给: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6.

[7]周耀宏.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路径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76.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唐旭昌,王奇珅.网络空间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若干重要问题探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3.

Abstract:Internet celebrity, as a new and emerging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a double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celebrity phenomenon, decentralization is easy to cause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status of the education subject. Pan-entertainment tends to disturb the ideology of the education object, and high interactivity tends to weak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mediators. Pan-commerciality easily complicates the situ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et celebrity phenomenon has also strengthened the educators subjective qualit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educated, enhanced the sense of the times of the educational mediator and enhanced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reform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the education subject, enhance the self-restraint of the education object, use the network to promot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ntegrate multiple forces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Internet celebriti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risis; turning point; opportunity

(編辑:段明琰)

猜你喜欢

转机契机网红
我要当网红
转机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尝试
“网红”数学课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盘面拉升暴发点与契机
失恋的好处
基于人才培养的语文学习的华丽转身
春天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