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视域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5-21杜磊
杜磊
摘 要: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能够弥补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短板。文章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提出包括学科竞赛培育体系和学科竞赛支持体系两大核心动力、学科竞赛与科创项目双轮驱动的“双核双驱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实践数据指出该模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科竞赛;双核双驱动;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C9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3-0004-02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培育创新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促进知识迁移的重要载体,而专业知识、自学素养、实践能力和科创活动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笔者积极探索包括学科竞赛培育体系和学科竞赛支持体系两大核心動力、学科竞赛与科创项目双轮驱动的“双核双驱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双核双驱动模式影响下的学科竞赛
1.核心动力一:学科竞赛培育体系
根据佛瑞德洋葱头模型可知,要想让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就必须从提高学生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开始。认同感源于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兴趣浓厚、专业知识厚植和参赛技能强化。
浓厚的参赛兴趣是学科竞赛培育体系的关键。一是学院要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按照兴趣方向、专业方向和竞赛导向,组织成立科创兴趣俱乐部,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学习、竞赛研讨,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同时基地举行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反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二是构建“点面结合”的科创人才培养体系。以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为“面”,设置6个创新创业学分,并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程的知识模块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以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点”,重点培育,努力造就“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以榜样引领固化兴趣培养。
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学科竞赛培育体系的保障。一是通过日常训练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高校可为俱乐部聘请教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培训和高强度训练,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引入企业资源,培育企业主导的行业竞赛项目,定期邀请企业举办卓越工程师训练营。成立以“科技创新型特色党支部”为建设目标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党支部,通过“支部搭台,党员唱戏”,让支部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二是通过优秀团队建设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开展“研途有你——优秀本科生进科研团队”活动,以科研团队为依托,整合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以各类学科竞赛、大创项目为驱动,提升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延伸,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的转化;以“导师制”为补充,激发学院内在活力,形成学科竞赛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强化的参赛技能是学科竞赛培育体系的落脚点。当学生打牢参赛基础之后,高校需要对其进行参赛技能训练,结合专业特色,对标省部级比赛,创建“企业-行业-政府”联动式竞赛创新模式,以赛促练,以练强基础,着力强化学生参赛技能。至于学生在校内赛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专业导师要辅助学生及时查找原因,商讨解决办法,并对省部级比赛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而剖析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凝练的过程、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
2.核心动力二:学科竞赛支持体系
首先,学科竞赛制度层面的支持。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是制度层面的核心要素。从管理学的范畴来说,激励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即因能够获得外在的奖励或达到外部设定的目标而形成的激励。在外在激励方面,可细化为指导教师的激励和参赛学生的激励。如将竞赛分为A、B、C、D四类,学院给予指导教师一定数量的绩效积分,将指导竞赛获奖成果计入指导教师考核业绩,能够极大地调动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在学生激励方面,可根据四类学科竞赛情况对获奖学生给予500元到10 000元的奖励,同时设立社会奖学金专项奖励获奖学生,大幅拓宽对科创突出学生的奖励途径。与外在激励对应的,是因产生兴趣并获得内在的成就感或责任感的内在激励。外在激励更容易去设置,更具有时效性,但这种激励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目标难度的提高,而不断衰减。而内在激励则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但因为它是一种需要被内化的激励,所以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
其次,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层面的支持。学院全力支持竞赛工作的开展,组成以学院院长牵头,分管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副院长、学院副书记相互配合,竞赛指导骨干教师、实验室教辅人员和辅导员密切合作的学科竞赛工作小组。按照所涉及的专业,将学科竞赛划分为四大竞赛集群进行整合管理,实行竞赛责任制,明确竞赛组织工作的分工与职责。由责任教授担任竞赛集群的主管教师,统筹负责竞赛指导、指导老师的安排和培训等工作。学工办配合主管教师做好竞赛的各项组织工作,为竞赛提供各项支持和保障。
最后,学科竞赛管理模式支持。探索管理闭环模式,形成有组织、有监控、有反馈、有改进,各环节周密把握,全过程积极服务的管理模式。一是赛前支持。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广泛宣传每项竞赛,并结合学科竞赛培育体系的系列工作对参赛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二是赛中支持。要为参赛学生提供训练场地、配齐指导教师,全方位服务于比赛。三是赛后改进。每次赛事结束之后,学工办可牵头组织总结改进会,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为持续改进备赛工作、提高学生参赛技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还要隆重举行获奖学生的颁奖典礼,进行最大范围的宣传报道,培养为荣誉而战的进取精神和为集体而战的担当精神,通过内化的竞技精神,激励获奖学生持续努力。
二、双核双驱动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分析
两大核心动力从培育体系到支持体系,推动学科竞赛不断向前,也促使学生在学科竞赛领域劈波斩浪,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选取近5年的学科竞赛获奖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双核双驱动模式是从2017年开始实行的。分析可知,获奖数量从2017年开始突变并保持较高增速,这说明双核动力对学生的学科竞赛获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時,选取双核双驱动模式实施后3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下称大创项目)为研究对象,2017、2018、2019每年立项分别为73、98、95项,每个团队5人参加。同年度同时参加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的学生人数分别占参加大创项目总人数的47.39%、58.98%、69.68%。3年来,学生共发表学术论文93篇,获得授权专利99项。这表明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可以进一步成功申报大创项目,根据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自我。
三、结语
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任务。依托“双核双驱动”模式的学科竞赛载体,能够补足常规教学在培养人才创新性方面的短板,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化奎.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
[2]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08).
[3]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3).
[4]苏畅.基于学科竞赛的“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以广告学专业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02).
[5]刘罡,耿俣.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S1).
[6]杨志东,陈小桥.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电子类学科竞赛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02).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Competition
Du Lei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subject competition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urgent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dual core and dual driv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which includes two core driving forces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discipline competition support system, and two wheel drive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 project.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data, it points out that this mode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subject competition; dual core and dual drive; innovative talents; talent cultiv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