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谈”人类航天梦
2021-05-21刘夕庆
刘夕庆
神话中的科技雏形
科学是从神话、宗教、炼金术、占星术、幻想和游戏等其它文化中脱颖而出的罕见而高精尖的文化。从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19世纪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的科学幻想,再到美国20世纪中叶“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这一切都体现了航天文化从神话、幻想再到科技实现的历史演变。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钱学森科学肖像》这幅作品纪念了20世纪中叶克服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进行科学研究、最终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火箭的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
人类的航天文化可以说是航天科技的基础,这一点从各个航天大国对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的命名上可见一斑。如中国航天系列的名称有“嫦娥”“天问”“天宫”“织女”“神舟”“北斗”等,凸显中国历史文化;美国航天局的“阿波罗”登月系列中“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与预言之神;欧洲空间局的“阿丽亚娜”火箭以古希腊一位美丽公主的名字而起,她帮助热恋中的雅典王子塞休斯逃出魔鬼把守的迷宫一起奔向自由,如今“阿丽亚娜”成为现代火箭的名字,以冲出太空而举世闻名。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的成功奔月,中国嫦娥工程系列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完成对接等——可见,中国众多航天科技工程系列都蕴含着从神话幻想到科技实现的文化进步历程。
从模拟鸟类到冲上云霄
中国春秋时期就有人试图制造能飞的木乌,可以说是人类最早关于飞翔的尝试。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试图模仿乌的飞行机理,制造出扑翼机——这是人类想利用空气作为介质实现飞行目标的重大试验,虽然扑翼机有着仿生学道理,但由于自身过重并不能像乌儿一样完成飞行。
1883年,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使用火箭发射太空船的伟大构想。20世纪60年代初,加加林成为了地球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也是首位乘坐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飞船、看到地球全貌的人,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美好愿望。
就在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不久,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还给”中国的厚礼——两枚P-1近程地对地导弹。因为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中国的皇帝康熙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回送给了中国——成为为中国科学家建造中国人自己的火箭和航天器的学习样板。
东方和西方的飞天梦
中国的“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是东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国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敦煌飞天”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天才而赋予幻想的创作。敦煌壁画绘就中国古人的飞天梦,铸就了华夏民族的飞天文化。敦煌藏经洞遗书中还保存了丰富的天文学资料,如《全天星图》《紫薇垣星图》等,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星图激发着后人无穷的想象,也激发着人类探索宇宙的热情。
两千多年前,面对苍茫未知的宇宙,中国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发出了著名的《天问》,提出172个问题,涉及天地生成、日月更替、历史兴衰、神仙鬼怪等,成为中国古代理性思考天地的伟大人物。
14世纪末期,中国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上椅子,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人类飞天的梦想在20世纪初叶才真正得以实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果园里,曾有过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男孩罗伯特·戈达德。一天,当他给一棵高高的樱桃树修剪枯枝、眺望天空时突发奇想,“人要是能飞到天上该有多好啊!这样就可以看看星星上面都有什么东西了”。1926年冬天,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田野上,戈达德发射了自己制作的第一枚火箭。这枚火箭高约1.2米,直径约15厘米。火箭上升高度是60米,时速100千米左右。
曾經看似不可能的科学实验最终在20世纪内得以实现——卫星环绕、载人飞船、登上月球、飞向火星、实现航天器太空对接等都是基于前人对火箭的研究而实现的。
如今,中国现代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杰出科学家将古代爱国主义思想家和实践者的理想付诸实践、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航天成就。谨以此文献给来第六个“中国航天日”。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终有一天我们会将中华民族的飞天文化发扬光大,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