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协作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2021-05-21杨令

中外医疗 2021年9期
关键词:脑病协作缺血性

杨令

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山东枣庄277500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脑组织缺氧缺血引起的疾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较高,该病的发生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救治,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因此除了有效的治疗措施外,还需要为患儿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加速疾病转归。传统护理模式无法满足缺氧缺血性脑病对新生儿护理需求,需要采取多学科护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从而降低脑功能损伤的发生。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医院的救治资源,通过不同科室支架的合作提高患儿的救治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对于患儿的远期预后也有积极影响。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多学科干预措施来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2]。文章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50例医院收治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主要针对该模式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50例医院收治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按照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新生儿中有男孩13例,女孩12例;日龄为1~27 d,平均日龄为(12.5±1.2)d;家属25例,男性家属10例,女性家属15例;年龄22~36岁,平均为(26.5±1.1)岁。对照组25例新生儿中有男孩14例,女孩11例;日龄为2~28 d,平均日龄为(11.8±1.1)d;家属25例,男性家属11例,女性家属14例;年龄21~35岁,平均为(26.1±1.3)岁。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对该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新生儿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包括:①在患儿救治过程中,首先由儿科医护人员进行气道清理,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从而缓解患儿的缺氧状况,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机械供氧满足患儿的生理需求。②在护理期间需要观察患儿有无昏迷、嗜睡等症状,并对引起这些不良症状的原因进行排查,从而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救治期间患儿保持侧卧位,避免气道堵塞的现象发生;对于气道分泌物较多的患儿,需要快速清理分泌物,并注意力度,避免造成气道黏膜损伤。此外,对于心电图异常以及尿液颜色改变患儿需要根据患儿的诊断结果进行处理。

观察组则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具体措施为:①紧急联络其他科室进行团队合作,各项救治措施同步进行。为了进一步规范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应用,医院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具体操作流程与标准,从而确保协作效果,对各级人员的职责、书写记录、档案、随访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并强调对多学科协作工作进行跟踪观察,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从而推动院内多学科诊疗团队的共同发展。②强化基础护理: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需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无菌操作,对育婴箱、电子灭菌灯进行定期消毒,加强病房内通风。为了预防感染需要加强口腔、臀部以及脐部护理。考虑到患儿心肺功能发育不成熟,因此在输液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量以及输液速度,预防药液外渗的情况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呼吸等方面的情况。若出现持续哭闹、斜视、过度亢奋的情况,需要警惕抽搐的发生,及时进行抗惊厥治疗。③保暖与喂养护理: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由于存在神经功能损伤,加上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成熟,因此出现低体温时需要放置保温箱复温,但是要控制复温速度,以1℃/h为宜,避免体温升温过快引起的肺出血。新生儿体温控制在36~37℃即可,护理操作最好在保温箱中进行,减少开关门次数。患儿喂养过程中若出现吮吸放射减弱的情况,可以使用小滴管少量多次喂养,对于吮吸反射消失的患儿,可以使用胃管肠内营养支持和静脉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应用的方式,确保患儿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喂食结束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和肤色变化,最好保持右侧卧位并稍微抬高头部,避免误吸入的情况发生。④吸氧护理:为了确保吸氧效果,需要合理控制给氧浓度,一般以25%~30%氧浓度、0.3~1.0 L/min氧流量为宜,避免血氧分压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发生,并加强气道护理,保持气道通常。高压氧疗能够有效改善低氧血症,加速神经功能修复,降低缺氧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高压氧疗治疗需要使用新生儿专用氧舱,1次/d,30~40 min/次,持续治疗30~50 d;氧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预防由于过度吸氧引起的肺不张以及晶体纤维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需要严格掌握氧疗时间、压力、氧体积浓度以及相关禁忌证,尤其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最好不要进行高压氧疗治疗。⑤亚低温疗法护理:低温能够有效降低脑血屏障通透性以及颅内压状况,是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方法。在实施亚低温疗法中,需要保持患儿在32~34℃核心温度,复温前需要停止降温措施,目前主要是采取自然降温的方式,必要时采取红外线辐射复温。⑥康复护理:待患儿病情稳定之后可以尽早进行康复护理,例如给予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使用鲜艳的玩具吸引患儿的目光,并缓慢移动玩具刺激患儿的视觉。或者播放舒缓的音乐,15~20 min/次,3~4次/d。抚触护理最好在餐后30 min进行,抚触顺序为头部→胸腹部→上下肢→背部。若患儿抚触过程中出现哭闹、烦躁的情况需要停止抚触。抚触前需要确保手温合适,并用润滑油润滑,抚触动作好保持力量适中,并多与患儿目光交流,15 min/次,2次/d。双手握住患儿的双腿双脚,引导患儿规律运动,如前臂伸屈、上臂交叉、下肢伸展运动。喂奶前将患儿保持平卧位,给患儿握住大拇指并用食指固定患儿手腕,先进行单手弯曲,然后进行双手同时弯曲训练。之后改为俯卧位,一只手抓住患儿的双脚,另一只手撑起腹部,之后抬高脚踝,帮助患儿完成抬头动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护理效果的差异,并询问两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2 护理有效率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对比[n(%)]

2.3 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缺血,从而导致的脑组织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常见并发症,也是造成新生儿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发达国家中的发生率为3‰,我国发生率为1%,要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巨大儿[3]。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该病的方法,因此需要坚持对症治疗的方法,因此临床护理中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促使患儿更快的恢复,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4]。由此可见,加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为了适应现代诊疗模式的不断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服务,多学科协作模式就此诞生,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与医疗服务质量。整合各学科的技术优势,不同科室的专家参与诊疗方案制定,从而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体化的诊疗服务。医院需要整合医疗资源,避免治疗不足、过度治疗以及无效治疗的情况发生,有助于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从而建立更加专业的医疗团队[5]。由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且随着患儿病情加重,脑损伤程度也不断加重,在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患儿的呼吸状况,同时要观察患儿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要积极联系其他科室进行救治,整合其他科室的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救治效果。

在多学科救治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中,需要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救治策略,例如对于吮吸障碍的患儿给予小滴管喂养,对于吮吸反射消失的患儿则给予对症营养支持措施,同时要加强患儿气道分泌物清理,确保供氧效果;合并神经系统病变患儿需要加强体位护理。在护理前需要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对于护理中使用的器材和药物需要预先准备。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行为障碍、意识障碍的情况,因此需要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例如视觉训练、听觉训练和感觉训练。注意做好病房环境管理,避免噪音刺激患儿神经,并将患儿心智培养、安全管理与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相关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采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在临床疗效(95.6%和86.7%)、住院时间[(7.5±1.2)d和(12.6±3.6)d]、并发症发生率(6.8%和14.8%)以及家属满意度(91.5%和82.4%)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多学科协作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该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8.0%和44.0%,护理有效率分别为96.0%和80.0%,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多学科协作模式在新生儿住院期间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同时观察组与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2.0%和80.0%,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多学科协作模式符合家属对临床护理的要求。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不断细化,临床学科已经发展至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专科医生临床知识难以满足整体治疗的需求。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疾病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传统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要求医生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用更加全科的知识来解决复杂的疑难杂症。目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被认为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于此类新生儿的规范救治工作中,大量研究指出该病既是发生在脑部的病变,但是会引起全身反应。该病的发生是多节段、多环节、多因素动态参与过程,目前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比较认同的诊疗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单因素致病原的研究无法满足此类患儿的临床救治,因此多学科协作在临床救治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多学科协作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在协作过程中需要合理分工,加强交流,确保每一位成员的表现与职位相匹配,并帮助医护人员找出绩效差的原因,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卫生部门指出,综合医院具有专业优势,学科分类细致但是存在衔接方面的缺陷,虽然专业问题解决较好,但是“全”的问题未能引起医院的重视。重大疾病的救治无法依靠单一学科实现,只有结合多学科综合力量,才能够更好的认识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就要求各级医疗机构需要适应医学模式的改变,突破专科的限制,组建诊疗链,加强专科融合发展,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提供多学科协助诊疗模式,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医院的诊疗能力。医院还需要重视多学科协作的基本要求,制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根据科室的发展情况以及参与专家的意愿,开展不同类型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从而推动医院诊疗技术的提升。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应用能够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高诊疗质量。但是由于该模式需要召集3个以上科室医生进行诊疗,这就导致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资源,因此还要重视诊疗效率的提升,需要由专人负责病历资料整理,从而在诊疗过程症直接了解患儿的病情,优化诊疗效率,进一步提高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多学科协作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

猜你喜欢

脑病协作缺血性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团结协作成功易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协作
扩散张量成像MRI 在CO中毒后迟发脑病中的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
协作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