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䗪虫丸对原发性肝癌瘀血阻络型患者AFP-L3、VEGF、TGF-β1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5-21戴朝明
戴朝明 靳 松
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原发性肝癌以腹痛、黄疸、进行性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发展为中晚期,对此类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等介入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肝癌发生及发展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表现为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显著升高,通过预防血管新生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思路[2]。笔者采用大黄䗪虫丸治疗肝癌患者瘀血阻络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因原发性肝癌(瘀血阻络型)于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9.49±4.83岁;平均病程2.26±0.34年;临床分期:Ⅱ期25例,Ⅲ期11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23例,B级13例;病理类型:胆管细胞型26例,肝细胞型1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15±4.50岁;平均病程2.47±0.29年;临床分期:Ⅱ期23例,Ⅲ期13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24例,B级12例。病理类型:胆管细胞型25例,肝细胞型11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3]:患者右侧胁肋部疼痛,消瘦,体重进行性降低,腹部可触及包块,血液中甲胎蛋白持续大于400μg/L,腹部CT提示肝脏占位。瘀血阻络型[4]:患者胁肋部刺痛,肌肤甲错,身目黄染,腹部膨隆,舌质黯红或舌边瘀斑,脉弦涩。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有乙肝病史,肝内肿瘤均单发,年龄18~75岁,预计生存时间大于6个月;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纳入研究前均告知研究风险,签署知情同意者;初次接受系统治疗者;肿瘤分期Ⅱ~Ⅲ期,Karnofsky评分大于60分;中医证属瘀血阻络型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所有患者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乙肝病毒,TACE术操作时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择Seldinger法穿刺,局麻成功后开始股动脉穿刺置管,缓慢置入无菌导管直至肝总动脉,行造影检查,根据肿瘤数量、体积及动脉支配情况选择插管,依据顺序经导管注入化疗药物,先后注入130mg/m2剂量奥沙利铂注射液、50mg/㎡剂量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然后注入碘化油注射液,介入完成后常规予护肝、护胃止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大黄䗪虫丸(江苏颐海药业,3g/袋,国药准字Z32020987)口服,3g,2次/天,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
1.4 疗效标准和观察指标:疗效标准[4]:完全缓解:治疗4周后原有病灶消失;部分缓解:治疗4周后原有病灶体积减少,直径较前减少30%;稳定:治疗4周后原有病灶体积降幅不足30%,未出现新发病灶;疾病进展:治疗4周后病灶增幅20%以上。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治疗前(TACE术当天)后(TACE术后4周)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糖类抗原CA199水平,样本离心处理后统一采用生化免疫流水线(罗氏coba8000)测定;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ELISA法测定;③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统一采用卡方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25.03±3.51a 17.52±2.87ab例数36 36 AFP-L3(%)治疗前23.07±3.94 23.43±3.67 AFP(ng/ml)治疗前738.06±79.06 740.89±78.29治疗后16.08±2.15a 11.81±1.87ab治疗后69.03±6.09a 27.17±3.85ab CA199(kU/L)治疗前42.03±4.27 41.62±4.08
2.2 两组治疗前后TGF-β1、VEGF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GF-β1、VEGF比较(±s,n=3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GF-β1、VEGF比较(±s,n=36)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GF-β1(μg/L)治疗前42.16±5.39 41.62±5.81治疗后26.14±3.85a 16.94±2.74ab VEGF(pg/ml)治疗前50.02±6.75 49.61±6.95治疗后29.46±3.61a 20.62±3.12ab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7例,稳定3例,疾病进展1例,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6例,疾病进展5例,总有效率69.4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出现骨髓抑制2例,胃肠道反应4例,发热8例,肾功能损伤1例,周围神经损伤1例,发生率44.44%;对照组出现骨髓抑制4例,胃肠道反应7例,发热14例,肾功能损伤2例,周围神经损伤2例,发生率80.5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癌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黄疸”“癥积”等疾病范畴,病位在肝,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湿热外感等均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上述因素可影响肝脏疏泄功能,导致气机失调;气机不畅则痰浊内生,痰浊日久不去又可影响血行,引起瘀血,因此中晚期患者常表现为瘀血证。大黄䗪虫丸对于瘀血引起的癥瘕有较好疗效,土鳖虫、虻虫、水蛭、蛴螬有破血化瘀、散结消肿功效,合用时则化瘀之力增;熟地黄、生地黄均有滋补肝肾、养血生精功效,前者善于养阴生精,后者则凉血止血之力强;桃仁活血化瘀,加强全方化瘀功效,且可润肠通便;黄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可清解血分热邪;苦杏仁宣肺化痰;白芍养血疏肝、柔肝止痛,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与熟地黄合用则补血之力增;甘草调和药性。
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其数值极低,当发展至肝癌后其数值水平可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恶化AFP可逐渐升高。AFP-L3是肝癌细胞特有的标志物,对于肿瘤血管浸润及转移情况评估有较高敏感性。VEGF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增殖,为肿瘤转移提供条件,阻断新生血管形成已成为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随着肿瘤分期发展,中晚期肝癌患者TGF-β1升高可促进癌细胞浸润,并具有免疫抑制及加强炎症反应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浆VEGF、TGF-β1、AFP、AFP-L3、CA199水平更低。观察组联合大黄䗪虫丸,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笔者认为大黄䗪虫丸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5]:①阻碍血管新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②降低TGF-β1水平,预防癌细胞转移,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综上,笔者认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患者而言联合大黄䗪虫丸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