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调查及配置分析
2021-05-21郄亚微
郄亚微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 638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周边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独特景观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5年,西溪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湿地公园作为合理保护与利用湿地的一种新模式,得到广泛赞誉和认可。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在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是湿地生命力的体现,其在维持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稳定、丰富湿地景观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理论指导,很多城市湿地公园在水生植物景观营造方面仍存在着忽视自然、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
为了摸清四川省成都市湿地公园景观水体水生植物现状及其配置情况,对成都市建成的湿地公园及市近郊公园景观水体中的水生植物进行调查。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从生态功能、景观营造等多层面对湿地公园水生植物配置进行评价,以期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处于北纬30°05′~31°26′,东经102°54′~104°53′,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貌类型多样,为典型的内陆平原型城市。该地区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秋雨和夜雨较多,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水资源非常丰富,有大小河流150条,总长1 500 km,水质优异,枯洪变化较小。成都市有湖泊、库塘194 个,水田16.2 万公顷,有面积8 hm2以上的湿地351 个,总面积21 067.57 hm2,植被面积2 020.29 hm2,已建成9 个人工生态湿地公园[2]。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19 年10 月—2020 年9 月对成都市区7 个湿地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兴隆湖湿地公园、白鹭湾湿地公园、江安湖湿地公园、锦城湖湿地公园、北湖湿地公园、南湖湿地公园)的景观水体中的水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与都市近郊区的活水公园、麓湖生态城进行对比。根据湿地公园景观水体的具体形状和大小进行采样点设定,现场拍照并逐一记录水生植物的种类以及生长情况,再通过《水生植物图鉴》及《中国植物志》,归类统计出水生植物的生活型、观赏特性以及花期[3]。
水生植物的配置模式以挺水植物为主,辅以浮叶和沉水植物,以丰富水面景观,形成立体的景观效果。从生态功能、景观营造等多个层面,对成都市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配置形式进行景观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成都市湿地公园景观水体中水生植物种类分析
成都市7 个湿地公园景观水体中的水生植物种类见表1。调查发现,在7 个成都市湿地公园的景观水体中,常用的水生植物共有41 种,属于23 科34 属,其中湿生植物21 种,占51.2%;挺水植物10 种,占24.4%;浮水植物6 种,占14.6%;沉水植物4 种,占9.8%。从湿地公园景观水体水生植物应用频度可知,湿生植物以千屈菜、粉美人蕉、风车草等居多,挺水、浮水植物则以菖蒲、梭鱼草、粉绿狐尾藻等为主,分布较广,其中粉绿狐尾藻作为外来品种,可以浮水生长,而狐尾藻在我国的原生品种较多,绝大多数为纯粹的沉水品种。白鹭湾湿地公园作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所用植物较为丰富,管理较为到位,野生杂草较少,多样性指数最高。相对于活水公园、麓湖生态城来说,7 个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种类要多于城市公园,部分乡土植物如水蓼、酸模叶蓼等在这两个公园景观水体中未发现。
表1 成都市湿地公园景观水体水生植物名录
3.2 成都市湿地公园景观水体水生植物配置分析
调查的7 个成都市湿地公园中,景观水体水生植物配置模式大体为“沉水-浮水-挺水”,配置形式较为丰富,但整体景观效果参差不齐。除用于丛植的水生植物多是观赏性较高且种类较为丰富的植物外,还存在植物配置较为单一、层次感不够丰富、景观季相变化不足等问题。
3.2.1 水面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水面景观常用适宜水面生长的浮叶及漂浮植物作为主要造景材料。水面区域常用的植物配置形式有荷花+睡莲、睡莲+菖蒲、再力花+荷花+荇菜、睡莲+荇菜,成都湿地公园的大范围水域中均有应用。以荷花为主要植物,点缀再力花、睡莲等植物,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植物配置方式。但要注意的是,种植水生植物时,要注意留出一定的空间,为水边的树木留出形成倒影的位置。随着近年来观赏草的盛行,湿地公园中也加入了观赏草的应用,在水面上应用最多的就是芦苇、变种花叶芦苇及相似种芦荻,可体现生态野趣,但水域面积较小的公园不推荐使用。
3.2.2 驳岸边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位于陆地与水体交界的驳岸边区域是湿地公园中植物景观最为丰富的地方,因此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岸线植物景观营造达到水体和陆地之间自然过渡。这类地带的植物多以耐水湿的挺水植物为主,可片植、混合种植、自然种植,但最重要的是立面层次感的搭配。在成都湿地公园驳岸边植物配置形式较好的有黄花鸢尾+睡莲+狐尾藻、黄菖蒲+再力花+风车草+睡莲+狐尾藻、美人蕉+花叶芦竹+狐尾藻+睡莲、再力花+美人蕉+花叶芦竹+狐尾藻、风车草+再力花+狐尾藻、风车草+千屈菜+睡莲+狐尾藻。在调查中发现,驳岸线植物配置没有考虑到与陆地与水面植物景观相互呼应,过渡较为生硬,景观效果不够协调。因此,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要做植物层次分明、形色合理搭配,营造出整体协调、丰富多彩、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
3.2.3 植物景观季相变化分析
总体来说,成都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季相较好,观花植物种类、色彩较为丰富,但也与其他公园景观一样存在着缺乏优质冬季景观这一问题。湿地公园在春夏季节植被生长繁茂,生机勃勃,在秋冬季节则呈现出一片凋零衰败的景象,大大降低了整个公园的观赏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建议后期适当增加常绿水生植物的种类与数量,以美化冬季景观。
4 结论与讨论
成都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众多类型各异的水体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场所。本研究调查发现,成都市湿地公园景观水体水生植物共有41种,分属于23 科,由于受到传统水生植物应用的限制,景观水体中的水生植物多为常见种。据初步统计,川渝地区共有湿地维管束植物707 种,隶属128 科368 属,可见大量的本土水生植物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应用[4]。
成都湿地公园景观水体水生植物配置形式较为丰富,但景观效果仍有待提高。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应从生态性、美观性、人性化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湿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