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魏县蓝印花布
——以《考工记》的视角

2021-05-21张明月

辽宁丝绸 2021年2期
关键词:印花布棉花图案

张明月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18)

1 引言

民间美术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寄托,反映出一个地区独有的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民间美术分为八类,分别包括民间剪纸、年画、皮影、玩具、雕塑、陶瓷、刺绣、印染[1]。民间染印指在纤维上进行染色,按工艺可划分为扎染、蜡染、蓝印等。河北魏县蓝印作为民间美术之一,在印染方面具有代表性。

蓝印花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指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狭义上即以植物染料提取靛青作为染料,通过加工创作出民间艺术品。笔者将采用狭义上的概念进行研究分析。

2 魏县蓝印花布的起源

2.1 魏县棉花生产的历史

中国种植棉花历史悠久,魏县花布的发展离不开其原材料——棉花的传入。明朝初期,棉花成为魏县重要的经济作物。清代康熙以后,方观承所著的《御制棉花图》写道,在河北“栽培棉花者占十之八九”。鸦片战争后到19 世纪中后期,由于洋布进口逐渐增加,以及商品化的发展,刺激着中国棉花种植的进一步扩大。19 世纪中20世纪初,随着中外资本在国内开设棉纺织厂,棉花种植进一步增加。棉花作为蓝印花布重要原材料,直接影响着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

2.2 魏县传统纺织

明清时期,魏县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清朝末年以后,外国洋布涌入中国市场,使我国棉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化学染料的引进,魏县印染从单一朴素的花色纹样变得丰富多彩。解放后,棉纺织业得到政府的支持,魏县蓝印花布也得到快速发展,几乎各家各户都开始织布。20 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快速发展,机器制造很大意义上代替了手工纺织,魏县的纺织技艺日渐衰退。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需求进一步提高,开始对手工纺织品有了新要求、新认识。现如今,魏县蓝印花布传承下来的花色图案有二百多种,这些花布图案对研究魏县的生活习惯、审美特征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3 魏县蓝印花布的图案艺术特征

魏县蓝印花布的图案分为具象图案和抽象图案。

具象图案分为植物类、动物类、人物造型类。植物类包括花卉类、水果蔬菜类以及树木类等,如菊花、兰花、竹子等;动物类包括喜鹊、凤凰、狮子、孔雀等;人物造型包括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图案大多取自日常生活中,并且具有民俗性和寓意。

抽象图案往往指几何图案,比如圆形、长方形、点、线、面等。也包含了太阳纹、星辰纹、八角纹、牛角纹、树叶等自然物象图案。几何图形往往非常精准地概括了某种复杂的事物,比如魏县妇女对山川、河流的概括,对日月星辰的想象,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如图1 所示),创作出符合魏县劳动妇女独特审美的图案图形。这些都体现着魏县妇女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深厚的抽象造型技术。蕴含着劳动人民对自然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图1 魏县花布图案

4 魏县蓝印花布与《考工记》的关联性

4.1 设计分工规范程序化

《考工记》记载国家有六种职位,百工是其中一种。有的人为治国之道出谋划策,有的人执行方案;有的人审视材料并整治,具备出百姓所需要的器物;有的人管辖商品流通以供百姓购买;有的人耕耘土地,有的人纺织衣裳,各有分工。魏县蓝印的制作工艺也存在分工,分别为靛青制作、调缸、裱纸、镂刻花版、印防染浆、染色、刮灰浆、清洗晾晒。

在《周礼·考工记》里记载的“百工”中,其中“设色之工五”,在魏县蓝印花布里对应的是染色工艺。需要将坯布在染缸里浸泡15-20 分钟,随后取出氧化、透风15-20 分钟,并在其过程中不断翻动布面使其充分氧化。一般经过6 至10 次染色才会达到最终的效果。这些工艺充分切合了《考工记》中的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规范。这其中的分工明确、工艺规范、程序化操作被人们千百年来沿用下来,并成为魏县蓝印花布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图2 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

4.2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设计审美

《考工记》提出了著名的“四合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认为只有合天时、地气、材料精美制作才能称作“良”,为中国设计方面建立了美学、价值标准。

“天有时”指顺应自然界生物的生长作息。“天有生死掌握;草木有生有死,石头会破裂,水有时候冰冻有时润泽,这些都是天时。”魏县蓝印花布中的染料——蓝草的提取,正符合了这一规律。《夏小正》记载:“到了五月,便可以种植蓼蓝了。”《齐民要术·种蓝》第五十三引崔实曰:“榆荚落时可种蓝,五月可刈蓝,六月可种冬蓝(冬蓝,木蓝也),八月用染色。”说明种植蓝草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间限制。需要按照气候、季节进行采摘制作。

“地有气”指的是地理环境对制作器物的重要性。以现代的说法包括地貌、土质、生态环境等。据《魏县志》记载:洪武十年到三十一年,魏县、大名等地的棉花产量达到一千万斤左右。为魏县棉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说明了地理环境对棉花的重要性。

“材有美”一方面指人们对材料品质有目地的选择,蓝印中的纸板这一材料也是价格低廉,方便刻画与重复印版,灵活性极高。对于防染浆料,魏县人民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用黄豆粉代替玉米粉、糯米粉等。但是单用黄豆粉容易发霉,所以加入了石灰粉,易上浆并易刮浆。另一方面指在制作器物过程中、过程之后体验美,加入审美属性。《考工记》中更倾向于在制作器物中体现出来美,注重线条的弧度、器物的饱满、比例的协调等。魏县人民在制作图案时非常注重构图的饱满、图案的仿生、对图案的提炼以及对染料比例的精准掌握。

“工有巧”指设计的构思,在魏县蓝印花布配色这一工艺中,将处理好的蓝靛放入染缸搅拌,随后放入石灰、米酒和水进行搅拌,这时就会出现靛沫,又称“靛花"。需要将“靛花”处理掉,这时候就体现出人们生活中的经验了,将菜籽油滴入几羹勺,搅拌一到两分钟,水面的“靛花”就消失了,即可以进行下一个程序了。

5 总结

蓝印花布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染织行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魏县蓝印花布需要保护与传承。如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深入地走入人们的生活中,是需要设计师、院校、社会、政府共同协作的事情。魏县蓝印花布的图案极具艺术特色,设计元素可以成为人们的灵感来源,并且可运用到服装、文创、家纺等上面。《考工记》作为我国最早记录手工业的著作,其奠基的美学观深深影响着现代生活,对研究蓝印花布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开拓了研究蓝印花布的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印花布棉花图案
棉花是花吗?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棉花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