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设计ADDIE 模型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改革思路
2021-05-21张路遥司晓晶冯华峰
韩 梅,张路遥,司晓晶,冯华峰,宫 霞
(上海商学院,上海 200235)
0 引言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1],与“普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微生物学”实验一脉相承,“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前面基础课程的应用实践。怎样在基础知识积累一定阶段后,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食品微生物检验学”体现课程实践性的难点和重点。学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加强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工作,控制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预防食品变质和食源性疾病,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2],“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要培养好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好的课程是设计出来的,只有将课程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得到完美的教学大纲,指导课程建设。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条件和外部条件,以系统的方式安排教学,注意每一阶段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ADDIE 是指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该理论可以很好地指导“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的课程改革。其中,A(Analysis) 表示对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进行一系列的分析;D(Design) 表示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设计;D(Development) 表示针对已经设计好的课程框架、评估手段等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撰写;I(Implement) 表示对已经开发的课程进行教学实施;E(Evaluation) 表示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课程及受众学习效果进行评估[3]。基于ADDIE 模式和笔者近10 年在食品领域的科研经验,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1 Analysis——课程分析
该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后大三开设的实践能力提高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基础。所以“食品微生物检验学”一定不能是“微生物实验”课程的重复,要做好能力升级。
2 Design——课程设计
一门课的课程设计合理,就已经成功了50%,所以对于实践课程更要做到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
学生能力培养金字塔见图1。
(1) 进一步规范实验习惯提高基础能力。实验药品的分类整理,实验台面、实验用品的摆放,实验过程的纪录,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结束后物品、桌面、地面整理等,虽然看似简单的工作直接影响了将来职业生涯的实验规范。既然学生选择了食品专业,就要从学校开始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规范。整齐的环境和认真标准的操作是准确实验结果的保证,内化的习惯可以延续到整个工作生涯。
前期基础技能的储备过关。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储存方法,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接种与培养技术(如样品10 倍稀释法分离、菌种划线分离、涂布分离、单菌落接种及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包括固体、液体、穿刺、厌氧培养) 特征观察,显微观察技术、常见类型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制片染色技术、消毒、灭菌方法,菌种保藏技术等[4]。这些基本操作贯穿实验的始终,如果基础技能不熟练不过关,技能的提升都是空谈。
(2) 理解力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的查询与解读。以产品为例,让学生根据某产品的国家标准,确定需要检测的微生物指标,然后查询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霉菌酵母等。然后根据国标准备实验试剂和材料,进行检测。被动接受的知识,7 d 后在脑中的留存率仅仅20%,只有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才能对知识记忆犹新,并且做到触类旁通。教师不应该是实验的准备着和演示者,更要做到授之以渔。拓展到国际标准的学习和比较。例如,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 标准、AOAC(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美国官定分析化学家协会或称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 标准、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标准、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标准、EU 标准(European standard)。对比发现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异同。
(3) 实践能力提升,学会根据参考文献设计实验方法,改进实验方法。
现实应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检测都有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而且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相对稳定,往往跟不上技术的进步,所以当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可以尝试根据参考文献,探索更快捷、准确的检测方法,促进检测技术的进步。
(4) 综合能力提升,学习结果观察、数据收集、整理和结果讨论等,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实验的总结和归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
(5) 对有进一步发展潜力学生的升阶培养。例如,快速检验方法可以对急性情况下的微生物污染做出判断,进行快速检验方法的实践可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可选取以下方法,基于ATP 生物荧光原理的Clean-TraceTMATP 对环境表面洁净度的快速检测方法,基于DNA 体外扩增的志贺氏菌PCR 检测方法等供学生实验操作。
3 Development——课程开发
针对教学设计开发出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才能保证好的教学理念的实施。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以和前面实验相关的实验入手,让学生进入实验状态,如进行乳酸菌的计数学习,根据乳酸菌的国标,学生进行产品的梯度稀释、浇注平板,根据国标选择不同的培养基,计数球菌或者杆菌或者双歧杆菌,熟悉实验流程。在对国标有一定了解以后拓展达达到国际标准,分析ISO 标准与国家标准在培养基选择上的差异。最后,让学生通过文献查询自己选择自然界中富含乳酸菌的原料,如乳制品、泡菜、粪便等筛选目标乳酸菌,如产酸能力强的乳酸菌、产蛋白能力强的乳酸菌或者产脂肪酶的乳酸菌等,然后形成实验报告,分析实验过程。整个实验过程互相联系,又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逐步提高,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4 Implement——多样的授课模式
传统的授课方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演示,然后学生操作。这样的模式虽然简单高效、容易控场,但是会出现实验与生产应用脱节的问题。所以学校尝试了综合的教学模式。
(1) 校外集中实训。学生在大二下半年去国家认证的实验培训机构进行2 周的基本操作集中实训,考取食品检验工。反复的集中训练,有利于学生强化肌肉记忆。
(2) 顶岗实习。大二暑假在食品企业进行1 个月以上的为顶岗实习,体验检验机构的工作流程。该实习的目的主要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更有针对性。
(3) 校企合作。企业导师进课堂、教学参观、实践。“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参观实习是学生学习的有力补充,着重参观第三方检测企业和食品企业的品控部。并且可以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短期的实习机会。还可以建立企业教师制度,让有经验的企业导师进课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也为课程设置指明方向。
(4) 教师培训和交流,青年教师要不断与兄弟院校和校企合作企业沟通、互访,交流课程设置经验,探索学以致用的方法。
(5) 大三开设“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的同时,开展导师制的创新创业项目。
(6) 改变PPT 授课模式,改用微视频,微视频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提高学习兴趣。笔者还尝试了学生设计实验微视频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巩固了实验技能,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学互长。
(7) 大四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进一步巩固成果,收获成果。
5 Evaluation——考核方式合理性
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实践性强的特点[5],在教学中积极进行课程考试改革,运用多种考核方法,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师生互动、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打分,同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课堂现场操作评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过程考核代替传统的期末考核,实践考核代替卷面考核。例如,学校将课程成绩分为平时成绩40%(出勤10%,课堂回答问题、操作技能20%,实验报告10%),其中考核(国际标准和文献的理解能力20%),期末考核(综合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论文)。该考核方法改变了传统考核过于关注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背诵能力,而忽略了对实践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考查,为了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旨在突显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过程中的创意想法,应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充分认识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法。成立研究小组分工协作,让学生尝试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法选择、验证,总结讨论的过程,为毕业论文的开展提供实战经验。
通过课程设置、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对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一个递进式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深造或者工作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增添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