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话语的诗性智慧及其教育意蕴
2021-05-20袁丽郑三元
袁丽 郑三元
【摘要】儿童话语的诗性智慧具有原创精神,蕴藏审美情感。建议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审视儿童话语诗性智慧的教育意蕴,保护儿童原创性思维,回归诗性教育逻辑,建立诗性和谐的师幼关系。
【关键词】儿童话语;诗性智慧;诗性教育;教育意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1/2-0011-05
诗性智慧是人类生命之初自然拥有的富有想象与创造的一种思维能力。〔1〕最早研究诗性智慧的是意大利哲学家维珂。他在研究人类文化学时发现,人生来就有一种区别于动物的智慧,即诗性智慧。它综合了人类特有的好奇、想象、激情和创造等感性因素。诗性智慧的本质就是人的一种想象和创造本能,自由浪漫、不受拘束、丰富灵动等是其基本特征。
儿童是葆有诗性的人,善于想象与创造的他们与诗性智慧有着天然的联系。这反映在他们独特的话语中,如“可不可以说一朵雨花、一束银河、一瓶云彩”“鱼儿跟人一样也要吃饭”“青蛙没有衣服穿会冷”等。这些奇思妙想是最接近原始人类的诗性智慧。〔2〕可见,儿童话语的诗性智慧就是在儿童言语中展现出来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活力的智慧,是他们内在诗性的外在表现,体现着他们自由与活跃的天性。同时,诗性智慧中的各种感性因素是儿童逻辑思维的前形态,为儿童日后发展理性思维奠定了基础。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生活中儿童话语的诗性智慧,反思其诗性智慧背后的教育意蕴,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追根儿童话语的诗性智慧
(一)具有原创精神
诗性智慧的本质是世界诞生最初的智慧,即原始的、本真的创造性智慧,〔3〕其实质在于人类能够根据本能的感知力与想象力把眼前分离或各异的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与改变,从而形成新的事物形象。
儿童话语最能体现这种原创性的诗性智慧。儿童不需要成人刻意教授或训练,自然而然地就能把这样的原创精神展现在他们的话语表达中,他们天生就是葆有激情的创造家——致力于突破思维惯性,善于把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打散又重新组合起来,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语法规则。这背后反映的就是儿童新颖独特的想法与见解,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是儿童本能冲动与自然天性的充分展现,体现了原初人类诗性思维的内在本质。可见,具有原创精神的儿童话语与诗性智慧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都充分展现了人类天性中最本真的创造性智慧(参见案例1)。
案例1:一只水桶
乐乐是一位3岁半的小男孩。一天,妈妈给他洗澡时让他把衣服放在衣架上,一连喊了几声乐乐都没有回应。妈妈用手摇他时,他才若有所思地说:“妈妈,别动,我是一只水桶!”〔4〕
在成人眼中,水桶就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主要用来盛水,而在儿童眼中,水桶的形象是变化多端的,有时是生活用品,有时是玩具,有时是“工作材料”。儿童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并能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到水桶静止时的特征——一动不动。为了体验角色状态,儿童开始自由联想,把自己当成一只水桶,一动不动,并沉浸在角色扮演中。当母亲试图打破这种状态时,儿童反而“煞有介事”地说“别动,我是一只水桶”。此时,“诗”被赋予新的意义——精神。〔5〕儿童把原创精神出神入化地潜藏在诗性的表达中,体现了儿童善于联想的思维特点与创造新语境的能力。这种原创精神在儿童的诗性话语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
儿童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其好奇、好问、好模仿的天性处于积极萌芽状态,为儿童发展联想、迁移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提供了动力源泉。当儿童发明创造各种新鲜有趣的词汇和话语时,儿童是在调动思维,探索世界,发展诗性。这种原创性的话语是儿童在感知到的词汇材料基础上,经过想象的配合、诗性的输出而创造出新语意的能力的体现。这种自由想象的天性使儿童能够徜徉在一个比现实规则更为宽广的语法世界里。他们凭借灵动的想象调动感性经验,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表现出跳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话语风格,进而构成了儿童话语独有的诗性和智慧,即一种原创精神。
(二)蕴藏审美情感
维珂指出,“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诗的本质是想象、激情、感觉,而不是理智。〔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性智慧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即人类通过“诗性”的本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创造,从而抒发对真善美事物的欲求。换言之,诗性智慧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想象与创造上,更是要释放和驱动人类的情感与精神,即人类能够通过诗性智慧去幻想、去憧憬、去超越那些客观存在的物体和对象,从而把自我的动物性本能提升到人的精神高度。受感情的驱使,从诗性智慧中流露出来的与其说是诗性的语言,不如说是感情和形象。〔7〕这种感情和形象来源于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本能欲求,是一种美的精神开启,蕴藏着审美情感。
虽然儿童的话语有时是直观跳跃、充满夸张性的,甚至缺乏一定的语法规范,但往往也是最情真意切、不含半点虚假的。他们如诗一般的语言背后蕴藏着对真善美事物真挚的情感。他们用直观形象的话语方式表达着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周围一切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充满诗意的。当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时,自然会表达出诗性的话语。这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情感。可以说,儿童话语的诗性智慧展现了他们真实的情感世界(参见案例2)。
案例2:叶子的生死
L老师:树叶会走路吗?
儿童1:不,他会飞!我想他的飞就是走。
儿童2:他还会蹦,会跳。
L老师:你们认为树叶为什么会落下?
儿童3:在深秋他们就会蜷起来睡觉,因为他们累了。
兒童4:因为他们死了。
L老师:当树叶从树干上落下来的时候,它们死了吗?
儿童3:他们落下来的时候是睡着了,他们蜷着身子是为了不着凉。树叶落下是因为他们睡着了,后来他们死了,天气太冷他们无法生存下去。〔8〕
教师与儿童讨论树叶的飘落、生死等现象,这本属于科学领域的知识,但儿童并没有把树叶当成是无生命的客观物体,反而以一种诗人的眼光饱含悲悯,认为树叶“飘落”是他们“走路”的一种方式,树叶“蜷缩”是因为他们“累了”,树叶“死去”是因为天气太冷而无法生存。这一系列拟人化的思考和泛灵性的回答虽然没有揭示科学真相,但却展现了一种直观朴素的情感和独特的儿童审美。儿童把飘落的树叶看作与自己相似的生命体,抓住人特有的状态,如“走路”“睡觉”“累了”等,来比拟树叶的“飘零”“蜷缩”“死去”,将原本深奥的死亡概念和对待生命从容、大气、洒脱的态度巧妙地转化在了诗性的表达中,充盈着鲜明而强烈的浪漫主义审美意蕴(丁海东,2005),体现了儿童内心至真至纯的情感。
儿童之所以能够表达出如诗般浪漫与灵动的情感,主要是因为儿童独特的思维特性——泛灵性。他们热衷于把无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灵性、有思想的个体。这意味着“万事万物被注入了儿童的生命意识、主观意愿、情感意识,客观物体不再是机械呆板的,而是充满生命特征的”。〔9〕泛灵性的思维特点促使儿童常常将客体拟人化,从自我主观感受出发创造事物的生命意义。〔10〕
二、审视儿童话语诗性智慧的教育意蕴
在幼儿园实践中,过度强调儿童话语的规范性、逻辑性容易导致教师忽视儿童的真实感受,使得知识与儿童之间成为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儿童成为被动接受讯息的客体,其想象与创造的天性难以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唤醒诗性的教育要保护儿童精神世界的人性需要,彰显教育灵性。
(一)保护儿童原创性思维
儿童话语中潜藏的诗性智慧是儿童自然天性中最为原始的创造性思维。儿童的创造是“以新的方式看待熟悉的事物,尝试和连接想法,容忍不确定性,对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并参与其中的过程”。〔11〕这个过程包含着儿童强大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饱满的情感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12〕儿童在实践中将这些本能的智慧转化成了具有原创精神的诗性表达,从而形成了以原创性为特征的智慧。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儿童具有创新意义的话语表达,解放儿童的话语权,保护儿童的原创精神,尊重儿童运用诗性话语表达内心感受从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1.发现并尊重儿童的原创性话语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应当细心捕捉儿童诗性话语所蕴含的原创精神,如“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等。发现并尊重儿童的原创性话语,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真切感受儿童话语的诗性与创意。教师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理解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发展需求,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忽视儿童的创造性表达。
2.解放儿童话语权,成全其原创精神
儿童话语权即儿童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解放儿童话语权,需要教师营造具有探索性、激励性的活动氛围,鼓励儿童大胆思考、大胆表达,并积极倾听儿童的话语。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应当接纳儿童不同的观点和个性化的想法,尊重儿童想象与创造的天性,不以标准答案为衡量尺度过多地压抑和规范儿童的行为,保护儿童的原创性思维,归还儿童质疑的权利,成全儿童诗性智慧中的原创精神。
(二)回归诗性教育逻辑
在儿童眼中,生活是诗意的。儿童对身边一切微小事物都极具兴趣。他们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善于观察并创造新奇有趣的形象。这些诗性特质离不开儿童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在实践中的“做中学”。因此,诗性逻辑的教育在不破坏知识本身逻辑结构的同时,应当通过儿童的生活实践彰显出对儿童当下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为其诗性智慧的成长舒展空间。
1.树立科学的知识观
诗性教育应当以科学的知识理念为价值引领。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除了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外,还应当重视内隐在知识中的生活逻辑,认识到生活是知识的来源,允许儿童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感悟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引导儿童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与迁移,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对知识的意义赋予诗性的理解和表达,必要时还可以启发儿童对知识进行适当改造与创新,从而赋予知识以不断更新的诗性活力。
2.敞开儿童的诗性生活
诗性教育要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实施路径,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状态相契合,从目标设立、内容选择到方法确定都应当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应当站在儿童的立场,视儿童为生活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为儿童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儿童在生活中成长、学习,同时通过学习活动,将儿童富有想象力和思维力的诗性生活真实地敞开。〔13〕教师应当为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生活材料,引导儿童与周围环境充分互动。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存状态,追随儿童的兴趣与需求,为儿童创造熟悉的“生活感”,拓展儿童的生活空间,将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链接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多与大自然亲近,组织儿童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帮助儿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敞开自己的现实生活,并与周遭的人、事、物进行紧密联系,积累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从而为其诗性智慧的成长提供源动力。
3.激发儿童对美善的诗意欲求
诗性教育应当以激发儿童对美善事物的欲求为宗旨,即诗性教育不仅要回归生活,更要超越生活,唤醒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开启儿童的诗性自觉。诗性智慧本身离不开个体艺术化的表达。这种表达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个体内心对美好事物渴求的自然天性。因此,儿童诗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应当符合美的规律,从美的感知开始,激发儿童对美善的欲求。例如,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艺术化的教学方式,选取儿童喜爱的诗歌、故事、韵律、舞蹈等,将知识经验以美的形式呈现在儿童面前,以美的教育开启儿童的诗性智慧。另外,教師应当积极引导儿童发现身边的美,启发儿童对美的自觉追求。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儿童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并鼓励儿童大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充分激活儿童的身体感官,〔14〕从而有效激发儿童对美善事物的诗意欲求,进而形成建构美的能力。
(三)建立诗性和谐的师幼关系
诗性教育不仅需要以焕发诗性的智慧教学为实践起点,而且需要以人为核心,将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作为通向诗性精神的桥梁。可以说,和谐的师幼关系是诗性教育的润滑剂,诗性智慧也必然体现在这种教育关系中。因为诗性智慧的本质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所以要让师幼通过诗性交流、情意互表建立起和谐的师幼关系,从而实现精神共生。
1.投入教育之爱
诗性和谐的师幼关系需要教师投入教育之爱。这意味着教师要真诚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一位儿童,关心儿童的生活,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为儿童的诗性成长营造爱与自由的心理氛围。例如,在儿童每天入园时,教师充满关心地问候“早上好”;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饱含期待地鼓励“你的想法很特别”。诸如此类的表达都能使儿童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心中的爱,从而促进儿童敢于敞开真实的自我进行诗性表达。
2.平等沟通与对话
沟通与对话的过程就是师幼双方进行诗性交流、情意互表的过程。在诗性教育中,教师需要与儿童进行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因此,教师应当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学会等待与聆听,避免在对话过程中单向度的“输出”和“把控”。平等的沟通与对话意味着教师不仅需要耐心地倾听儿童说话,而且需要带着恰当的关注和思考去了解儿童诗性表达的真实意图,从而抓住教育契机,给予儿童积极回应,促进儿童发展。儿童话语诗性智慧中的想象、创造、情感等感性因素是儿童逻辑思维的前形态,是儿童理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当儿童说出“标准答案”范围之外的诗性话语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儿童在现有的思考上继续深入,从而促进儿童的思维在感性基础上向着理性逻辑发展。
3.树立教学相长的意识
在诗性教育中,教师应当树立教学相长的意识,学习儿童的诗性智慧,促进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实现师幼双方精神共生。教师不能简单地以知识、概念、逻辑为中介,而要浸润生命的关怀与情意,“超越知识的符号表层进入意义领域去挖掘具有思想启迪、行为导向和心灵震撼的积极因素”。〔15〕教师应当抛开教育者的身份,置身于与儿童同等的地位,与儿童共同参与诗性建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儿童说“老师对这个问题也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一起合作进行探究吗”“我觉得你非常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你可以当一回小老师来指导指导我吗”“你今天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很有创意,值得我向你学习”等。教师不仅要揭示儿童诗性智慧的存在意义,而且要对自己的本体价值进行追忆和思索,促进自我的敞开与对话。这样才能真正通过师幼互动带来情绪触动、思维共振、教学相长等精神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师幼关系的诗性和谐,引领彼此成就更高水平的诗性智慧,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4〕王立华.论儿童的诗性智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10〕维珂.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58-568.
〔3〕郝晓艳.论维科的诗性智慧及其美学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3,(18):48-49.
〔5〕徐洁晴.基于现象学的诗性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6〕维珂.新科学〔M〕.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50-155.
〔7〕曹正善.论教育的诗性智慧〔J〕.基础教育,2013,(4):13-16.
〔8〕鄭三元.论意义建构是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基础〔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1):40-43.
〔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诗人与白日梦〔M〕.滕晓尧,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66.
〔11〕LORENZI F,WHITE I.Liminality in education: Generating a creative space of encounter and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in educational structures〔J〕.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2019,(3):1-18.
〔12〕宫盛花,战加香.维柯词源学视角下幼儿游戏诗性智慧的回归〔J〕.教育学术月刊,2018,(7):86-92.
〔13〕〔14〕刘铁芳,孙意远.儿童何以成为整全的生命:儿童教育的意蕴及其实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4):35-42.
〔15〕毛晋平,邹军.论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4):100-103.
【Abstract】Poetic wisdom of childrens discourse includes creativity and aesthetic emo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we should examine and reflect on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of poetic wisdom of childrens discourse, protect childrens original thinking, return to poetic educational logic, and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childrens discourse; poetic wisdom; poet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im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