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媒体方式传播精准扶贫项目研究
2021-05-20万婧怡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3..057
1.《十村记》的简介
2020年10月3日,湖南卫视《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以下简称《十村记》)进行首播,这是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和湖南广播电视台合作,根据同名图书内容所联合制作的新闻专题片。《十村记》讲述了湖南十八洞村、河南张庄村、福建赤溪村、山西赵家洼、陕西照金村、贵州花茂村、江西神山村、安徽大湾村、宁夏杨岭村、四川三河村,共十个贫困村的脱贫之路。回溯导致这些村落贫困的原因,并且聚焦于典型人物或是几个家庭的生活变迁,全面且细节的展现了这些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后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撰写《十村记》丛书时,作者们下村采访共计300多天,收集资料108万字,采访录音5000多分钟。“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认为,《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丛书选材独特并具有现实意义。书稿以普通扶贫干部、当地村民为主要书写对象,深入挖掘了精准扶贫脱贫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体现了十个村落之困,扶贫工作之难,也反映了脱贫成果之显著,对于传播我国精准扶贫脱贫的经验有一定价值。”
2. 《十村记》内容分析
2.1题材选取典型
自2012年起,习总书记分别走访了河北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甘肃元古堆村、湖南十八洞村、贵州花茂村等24个贫困村,《十村记》选取了其中十个贫困村。在习总书记走过24个村落后,其贫困率已从36.1%下降至1.9%,其中13个村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湖南十八洞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1829元增长至12900元。
《十村记》共5期,每期讲述两个村落,并且通常采用“一个村落两个事例”的方法,在短短15分钟内完整展现两个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从产业扶贫到个体扶贫,全方位展现脱贫攻坚的新方法、新经验,以及脱贫为群众带来的生活变化。例如,习总书记在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在《十村记》第三期陕西照金村中,便介绍了“坚强女孩”海浪,海浪是一位先天性脑瘫患者,她一度认为自己是家里的累赘,后来在帮扶干部程薇的帮助下,海浪成功做起微商。这样的事例充分展示了习总书记所提的“扶贫先扶志”要求,选题典型,紧扣“扶贫”各项方针。
2.2解说为辅,深入群众
《十村记》与其他同类型专题片不同,它将镜头深入村落,杜绝泛泛而谈,做到“真实且准确地反映贫困村群众生活”。虽然每一个贫困村的介绍时间仅有15分钟,但是不论画面拍摄、还是人物采访均是工作人员前往实地后所采集的,并且实行采访为主、解说为辅的讲述方法。例如在介绍村干部帮助村民脱贫时,《十村记》通过村民对致富的不信任来表现干部的不容易,“项目也没有、资金也没有,只有一张嘴”、“你们村干部不把钱(补助金)给老百姓,是不是要集体贪污?”(《十村记》20201003期湖南十八洞村)。相比于其他同类型的扶贫纪录片,例如人民日报推出的《中国扶贫在路上》,其中在讲述村干部不容易时,则主要运用解说词,例如“26岁的他用3个月时间跑遍了韦店集村的8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163个贫困户,调研后发现,除了常见的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村民缺乏改变现状的意识是重要原因。”解说为辅的方式增添了专题片的可看性、真实性,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干部们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决心。
2.3以小见大的讲述方式
《十村记》力求用一位村民的故事凸显一个村落的普遍现状。例如:贵州花茂村刘晓凤,16岁便离开家乡,在餐馆打工的两年间只休息了20天,这从侧面反映出花茂村的贫穷情况,即便两年间仅休息20天也从未想过回到家乡。再比如,湖南十八洞村的龙先兰,十岁便成为孤儿,因为穷直到30岁还没有成家,在扶贫队长龙秀林的一次次劝说下,杨习伦终于有所改变,如今,与妻子合开的“金兰土蜜蜂社”社员已从6户扩大至100多户。通过龙先兰的事例,显现出村民们脱贫攻坚的决心,即便是一直被人们称为“懒汉”、“酒鬼”的村民,也能够脱贫致富。通过小人物的脱贫故事来展现大方针实行的艰难,这种表现方式充分让观众体会到脱贫摘帽的不易。
2.4起承转合的故事呈现
除了上文所说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另外在讲述故事时,《十村记》还善用起承转合、设置冲突。例如河南张庄村的闫春光自小父亲便因病去世,母亲外出打工,18岁时就退学务工。2010年,他用攒下的积蓄+借钱的方式,盖了鸡舍,但是两次禽流感过后,让闫春光赔了个精光。2017年,他的养鸡产业终于得到了大幅度发展,但是因为村庄旅游产业的发展,闫春光需要将鸡舍拆除。最后,在村支部书记申学风的开导和建议下,闫春光决定放弃养殖产业,学起了磨油,并于2018年建立“春光油坊”。再比如,安徽大湾村的陈泽申。陈泽申原有一儿一女,但18年前,儿子在工地打工时晕倒,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去世,妻子因此受到刺激,最終也因病去世,现在家中只有爷孙俩人,为了送孙子上学,陈泽申只能不分昼夜地干活。起初扶贫书记余静找他谈话时,陈泽申只觉得这都是耽误自己干活的时间,后来大湾村的茶叶得到发展,陈泽申重拾信心前往茶厂炒茶,努力脱贫。
通过这些起承转合展现故事的递进性,设置冲突引起大众观看兴趣,同时也凸显着在脱贫攻坚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激发观众爱国情怀。
2.5用数据展现扶贫成果
在《十村记》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经常用数据展现扶贫成果。例如“2016年以前,神山村全村54户中,有13户贫困户,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9年郑吃河家人均纯收入4万元”、“2018年大湾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目前村民人均收入增长至14236元”。通过列举数字,提高文字的严谨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不仅让故事更有说服力,而且让观众更加直接了当的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成果。
3.《十村记》视听语言分析
3.1镜头语言
镜头根据景别可以划分为5种,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根据摄像机的运动情况,可以分为固定镜头和移动镜头,移动镜头又可分为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升镜头、降镜头、甩镜头。镜头语言即运用镜头表达除了旁白、人物对话以外的语言。
在《十村记》介绍每一个村落前,都会运用大量的空镜头展现该村的自然风光,沟壑纵深又或者青山绵延,从变幻不息的云海到连绵青山,这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极佳的视觉体验,并且还有可能为各个村落的旅游事业献力。在刻画人物时,借助剪影更加凸显人物的艰辛,例如安徽大湾村的陈泽申老人,在解說到“为了供孙子上学,陈泽申每天不分昼夜地在地里干活”时,镜头采用剪影的拍摄手法,天是亮的,但人物却是黑的,与“不分昼夜”相对应,这大大提高了该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
3.2解说
纪录片的解说词,不仅是为了与画面相契合,也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所想表达的内涵,将画面以外的内容用语言的形式娓娓道来,从而提升纪录片的可观赏性。在《十村记》中,解说主要分为两种:第一,即介绍画面以外的内容。例如:介绍十八洞村时,画外音为扶贫队长龙秀林的话“我们十八洞村的答案非常简单,一说出以后,谁都记得住,那就是投入有限,自力更生,建设家园。”而此时画面拍摄为村民、标语和空镜头。第二,即与画面相契合的内容。例如:介绍贵州花茂村时说道“泥土路变成水泥路,老房子变成黔北民居小楼,连片的农田与青山远目相接,木栈道与花坛相映成趣”,此时画面也正是这些场景,达到了声画统一。
4.《十村记》的宣传
随着2016年《“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对扶贫策略的明确,以及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精准扶贫理念,我国“精准扶贫”类题材的纪录片数量开始呈上升趋势。但是这些专题片大多选择在网络播出,例如:《扶贫1+1》、《中国扶贫在路上》在腾讯视频播出;《山路弯弯》在央视网播出、《辉煌中国》在爱奇艺播出,但《十村记》选在湖南卫视首播,芒果TV进行同步更新,以下从两方面说明《十村记》宣传方式的独特之处:
4.1卫视播出锁定基础用户
2020年10月3日,《十村记》在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栏目进行首播。选择卫视播出,我认为原因有四点:
第一,这是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和湖南广播电视台合作,根据同名图书内容所联合制作的新闻专题片。所以在湖南卫视播出是当仁不让的选择。
第二,湖南卫视自带流量做基础。湖南卫视在《出手吧,兄弟!芒果扶贫云超市大直播》直播期间,吸引了超过5.5亿人次参与互动,湖南本土15个县的农产品备货抢售一空,直接带动农产品总销售额超20亿元。除此之外,湖南卫视还推出了直接服务贫困村群众的帮扶平台——“扫码扶贫”。这样的帮扶方式,为贫困村实实在在的解决了问题,例如,浏阳谭湾村在节目播出后,3万斤水果玉米销售一空;芷江县禾梨坳乡四位大学生带领村民种植“兴梦橙”,二维码在电视上只出现了短短几十秒钟,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就增加了1.2万,24小时内卖出“兴梦橙”8万斤,36小时卖出15万斤;五郎溪农户张成政等16户的野生蜂蜜有1200多位观众咨询,一个小时内200多斤蜂蜜就卖光了;永兴县油市镇田心村农户曹国华加工深山腐竹,节目播出不到10个小时,微信公众号就被观众加爆,滞销的优质腐竹也一抢而空。由此可见,湖南卫视本身所具有的流量是多么的强大。
第三,周末晚间黄金时间段播出吸引“路人流量”。《新闻当事人》是湖南卫视2012年开办的栏目,《十村记》作为该栏目系列专题片,于每周六、周日18:00-18:30期间播出。黄金时段为一天中收视率最高的阶段,这也是广告商最愿意投放广告的时间段,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可见黄金时段中的重要性,而湖南卫视将《十村记》放在周末晚间黄金时段播出,一方面提高了大众对这些贫困村落的关注,为这些村子的旅游业助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湖南卫视支持国家政策方针的决心。另外,周末一般为学生或者成年人一周中休息的时间,所以即便不知道《新闻当事人》栏目,也应该知道湖南卫视,若在该时间段将频道锁定于湖南卫视,便为《十村记》带来了“路人流量”。
第四,技艺精湛的拍摄团队和节目制作。一档节目的成功,前期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缺一不可。虽然综艺节目是湖南卫视的王牌,但对于新闻报道方面却也没有丝毫懈怠,例如,在2017年《新春走基层·直播苏木绰》活动中,湖南卫视选派台里70多名业务骨干组成顶级拍摄及制作团队。为了保证直播顺利,为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湖南卫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资源。十多台摄像机全方位记录,100多名志愿服务者和500多名当地干部群众参与其中,场面震撼、气氛热烈。
4.2网络播出锁定年轻受众
除了卫视播出,《十村记》还会在芒果TV同步更新。芒果TV是湖南卫视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顺应时代发展而推出的网络视频软件。当下对于观众的争夺,已经不再是卫视之间的单打独斗,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视频软件在网络层面也建构起了一场争夺战。据调查显示,在2400份调查问卷中,芒果TV30岁以下受众占59.55%,由此可见芒果TV年轻受众占大多数。《十村记》选择在芒果TV同步更新是扩大受众层面,提高专题片影响力的举措。
另外,在2014年5月,湖南卫视明确规定其所有节目资源和其他影视资源仅在芒果TV播出,形成独播模式。同样在2400份调查问卷中显示,选择每天都使用芒果TV的人数占65.96%,每天在芒果TV观看视频2-3小时的人占31.08%,
由此可见,芒果TV具有广泛且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其同步更新是网络平台宣传《十村记》的新方法、新出路。
5.小结
《十村记》是根据同名图书进行拍摄,再加之卫视和网络的宣传,这与其他同样展现“精准扶贫”政策的专题片有所不同,所以研究其影像内容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在如此多同题材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便要做到取材新、拍摄手法新、播出方式新。显然,《十村记》做到了这几点,在取材上,采用习总书记曾到访过的十个贫困村;在人物选择上,青中老年搭配凸显万众一心;在故事呈现上,设置冲突增加可看性;在节目制作上,画面精美,解说恰当,给人视听的双重享受;在播出方式上,《十村记》选择在周末的黄金时间段播出,且一期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一個村落的介绍不超过15分钟,短又精的特点,完全吻合短视频时代大众的阅读习惯,另外在网络同步更新锁定年轻受众。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展,还将会有更多与政策相挂钩的系列专题片,但求质不求量,才是专题片制作者们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曾晶芳,冯德岭.精准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与创作方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7):12-15.
[2]李智慧.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介宣传功能的强化与拓展——以湖南卫视为例[J].电视指南,2020(16):64-65.
[3]朱梦迪.“精准扶贫”的影像呈现——涉农纪录片《中国力量》分析[J].科技传播,2018,10(06):29-31.
[4]聂雄,谢鸿鹤.浅谈精准扶贫电视报道创新——湖南卫视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125-127.
[5]精准扶贫的首次提出[EB/OL].http://tuopin.ce.cn/tpzt/jzfp/index.shtml
[6]《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丛书:记录鲜活的扶贫故事[EB/OL].http://gz.people.com.cn/n2/2020/1105/c370110-34396303.html
[7]习近平谈摆脱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1009/c385476-30329647.html.
作者简介:万婧怡(1997.10—),女,汉,陕西宝鸡人西北政法大学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