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陶艺

2021-05-20曹祥才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21年5期
关键词:陶器泥巴陶艺

曹祥才

戊戌年义和团兴起,延及江西武陵,太公青云携家带口一路向南,至安徽巢湖方止脚步。自此,太公以木匠活谋生。不期年,活工名扬乡里,积数年之蓄,置业落户。太老爷茂文承太公业,技艺日益精进,置田产数顷,娶妻生子,开枝散叶,有子三,庭龙、庭凤、庭骐。老大、老三承其艺为木工,老二则被送至江南学陶器。

吾公庭凤,年15,只身一人,于江南学艺三年,满师而自立门户。1948年复迁至湖北大冶曹家堍老林堍,造陶窑建陶器。因水土不服,1953年再迁至小箕铺乡,邀王前容师傅(安徽同门师兄)合伙创业。会三大改造,公私合营,转为小箕铺乡合作社企业之一。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并入小箕铺公社小箕铺大队七队(兴隆庄队),由其管辖,做副业,交提成,算工分。

一路走来,家族四处奔波,一脉能存,多有不易,创业路,几易其址,兴衰不由人,然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不离不弃,奋力前行,终得一立锥之地。

至父辈树民、树兵、树维,则故事尤为波折。1965年,父亲小学毕业,跟公学陶艺,历三年。头一年半:挑泥巴、踏泥巴、拉勾泥巴、揉泥巴、观察晒陶器、扞陶把、对把、装窑、烧窑、看火。再一年半:学做叉盘(叉盘由木工制叉架为本,内辅之以炸刺树木杆,木杆顶端为一圆球状,外辅之以粘土与棕衣混合把叉盘四周围拢,便成制陶器工具)、入正艺,做茶壶、大钵、小钵、花盆、花坛、碗、吊壶、瓦罐、饭罐、顶罐。艺成。口诀:手提龙灯拐棍,双手架墙,行得正住在天边,千变万化活神仙。

宗室树荣伯,其妻不孝娘,娘死有怨气,幻变为蛇,长三尺,于其连三暗六屋二楼跳跃,如女子捶胸跌背跺脚,树荣伯妻子魂散魄不能聚,疯癫之,请公出手,化解之。公得太公真传,有一傍身护体艺,曰:神打。请神出,妖魔鬼怪,若不听劝,挥手,可立斩之。第一次,劝,以簸箕请出。第二次,反复,再缠,公言,再坏也是你儿媳,若不走,斩之。因树荣伯其母怨气太深,不肯调解,公怒而斩之。此折公之寿多矣,公本有胃病,转胃穿孔。

1972年,公去世,年59岁。

公仙逝后,神打一技自此失传。父亲得公之养家糊口艺——陶艺;二叔得公之济世交友技——跌打损伤接骨推拿;三叔尚年幼,技艺皆不沾边。时年,我2岁,三叔12岁,二叔19岁,父亲22岁。

前些日,与父亲谈及家族之神打一技失传之事,父亲也满是遗憾。公交游甚广,施惠于人亦颇多,对我极为喜爱和看重,仅满月宴,就办了一个月的流水席。由此可见,若非天不与其年,家族压箱底的傍身技“神打”应是打算传授于身为长子长孙的我。江湖事,江湖了。公有神技傍身,亦殳于其技,不学倒也罢了。于我,自此,世间少一游侠,多一墨客,时也命也运也。揭过这页书,不说也罢。

千口之家一人主事,身为长子的父亲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大家子11人,上有娘,中有弟妹4人,妻及弟媳2人,子侄3人,年仅22岁的父亲负担甚重,幸好有母亲这个精明能干的贤内助相帮,倒也不至于乱了阵脚,把个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运转有序。二叔已成家,与父亲联手主攻陶艺,亦兄亦师,父亲手把手教二叔学陶艺,三叔、三姑、四姑彼时尚在上学读书,母亲与二婶到生产队上工挣工分,婆在家带孩子,生火做饭,浆衣缝补……遇忙时,见缝插针,略有调整,一家人协力同心,如同一部高效精密的机器轰隆隆地运作起来。当时是人民公社体制,常有大工程,饭碗、饭罐、饭钵、饭盆,需求量颇大,成千上万的人农闲时做水利,做青山水库,做王英水库,做罗百口水库,做富池大闸……订货单雪片般飞来,只愁赶不出货,不愁卖不出钱。

每每说起这段红火的时光,父亲总是红光满面,兴奋与自豪难以抑制,或许这也是他一辈子中最为风光的岁月吧。

其实,一个人一辈子,能遇上一次机会,做成一件大事,就足够了。在公去世后,父亲能凭一艺在手,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况中,撑起一个11口人的大家庭,且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着实是很了不起啊。在这段时间里,父亲与二叔二人显然应付不来如此之多的加急订单,于是从江南陶器厂聘请师傅帮忙,鼎盛时请来的师傅有6人之多,平均三日出二窑货,九日可送走二车货。可谓:“叉盘一响,银钱万两。”

有道是,打我来,骂我来,亏我就不来,亲兄弟亦需明算账。虽说聘请来的师傅父辈是同门师兄弟,到父亲这一代却自立门户已久,自然同门之谊生疏了不少。先说断,后不乱。如何分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那时的人,很简单,一口价,凭手艺吃饭,提供住宿,衣食自理,以件計价,点毛坯,三七开。

干将莫邪铸剑,凡二十年,不成。割指滴血以铸之犹不能尽美,后以童女扔炉中,是为祭窑婆,童女之精血为催化剂,炉温急速提升,魂与器合而为一,见有龙与凤于炉火中缠斗,同归于尽,一为干将,一为莫邪,始有灵性焉,铸成。

陶窑亦承其风,备三牲,投之于窑,以祈器灵相生。

陶窑之格局,高二层,由三部分构成,一曰炉膛,二曰装货层,三曰苍穹式窑顶,顶有烟囱4个。陶窑之技巧,重在装货,大件小件相搭配,不可堵塞窑孔,保留火路,考虑清楚,4个烟囱的火怎么起、怎么走?若抵住火路则必败整窑货。装好窑货,烧窑看火是成败之关键。一般是,下午2点左右开始烧窑,先放小火一个半小时,让炉温慢慢升起来,烘焙陶货水汽,散热均匀,以防干湿不一,因温差而炸裂。再转中火又一小时有半,看陶器烧至通红,转大火,让熊熊烈焰冲起来,约过2小时左右,陶器定型,功成。

一窑陶器价值几何?投入几何?纯利润几何?以饭罐、饭盆、饭钵为例:一窑可装饭罐1000(时价0.1元/个),饭盆200(时价0.15元/个),饭钵500(时价0.05元/个),不算损耗,最高毛收入155元。需投入:柴1000斤(时价0.025元/斤)计25元,人工三七开(时价155×3/10=46.5元),交生产队60元/月(约一月平均5窑,计12元/窑),泥巴、人工、装窑、损耗等25元/窑,税收12元/月,平均每窑2.4元,车费三个窑一车(70元/3车,约23.3元)。

最佳收益(155-25-46.5-12-25-2.4-23.3)元=20.8元。一窑货价值155元,投入134.2元,纯利润20.8元。

唉!不过今日之平常水果三两斤而已。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思父辈之诚信为本,以己心比人心,让利于人,虽说是东家,其实,不过一合伙人而已。

我的童年是富足和快乐的,一放学,就混在父亲的陶器作坊里,偶尔抽个空儿,坐在父亲干活的位子上,捏起一块泥巴,放在叉盘上,装模作样地学着父亲的样子,企图做出一件像样的陶器来。这个时候,父亲总是笑而不语,任我瞎摆弄,从未对我指点一二。或许父亲早已看出我并无承继陶艺的天赋,或许父亲已看到了陶艺式微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或许是家族久未出读书人,父亲看到我读书天赋尚可,不愿我与他一样一辈子跟泥巴打交道吧。

父亲不传我陶艺,倒是愿意与我讲陶艺的故事,讲陶器的分类,讲陶器加工订货的类型,讲陶器手艺人的分布,讲陶器分销的范围……似乎颇有预见似的,期冀有朝一日我会用文字留下这段历史。陶器与瓷器是有区别的,陶器与瓷器使用的材料不同,烧成的温度不同,二者缺一不可。陶器一般使用粘土,烧成的温度在700℃—1100℃,而瓷器则使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岭土,烧成温度在1200℃—1400℃,陶器胎质尚未瓷化,而瓷器胎质已瓷化。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无釉,陶器也可以有釉。

我们家做的陶器正常的颜色是土黄色,若根据客户的需要也可以通过闭窑的方式烧制出青色,至于花坛、花钵制成釉货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多几道工序而已(陶货晒干,以土红上底,绘上简单图案,再晾干,入窑烧制成型,出窑时趁余温尚在,以冲香加工,即成)。

陶器类型有按需生产和按季节生产两大类。加工订货类,尺寸、样式由订货方提出,依样式生产,多与单位相关联,饭碗、饭钵、饭罐大都供应给大型水利工程工地。花盆、花钵多与茶场、文化宫相关联,父亲与阳新军垦茶场、咸宁茶场、阳新文化宫、黄石文化宫等都有业务往来。按季节生产的陶器则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春季瓦罐、夏季茶壶、秋季坛子、冬季火笼、火盆……一叉盘、一坨泥巴,千般变化,指哪樣就做成哪样。

大冶、阳新从事陶器生产的主要有四家,大冶三家,分别是吴高畈吴家、马岭刘家、小箕铺曹家,阳新一家,竹林塘吴家大松、小松兄弟。大冶三家都以做小件陶器为主,唯有阳新一家不做小件陶器,只做大件陶器(缸、秚)。究其原因,阳新竹林塘陶器厂由吾公庭凤创办,迁至大冶时与吴氏后人有约定,阳新区域小件陶器市场属于曹家,吴家不得插手。故而,我家陶器主要销售市场不在大冶而在阳新。一诺千金,几十年如一日,不越界,不逾矩,四家和谐相处,年头月节,互有往来。遇订单量大活紧时,互通有无,一呼即至,同行非冤家,讲师门情谊,守陶艺行规,免无序之竞争,此中德行和智慧,今人可借鉴之。

人无百样好,花无百日红。1976年,华夏大地发生了很多惊世大事,仿佛这是一个预言着发生大变化的年份。这一年,一场不期而至下了三天三夜的大暴雨把我家经营了二十余年的陶器作坊淋垮了,万幸未伤到人,只是一切陶艺器具随之而毁。

这一年,我6岁,三叔16岁,父亲26岁。父亲本想重整旗鼓,在原址再建陶器作坊,婆却提起了一件往事,公在世日曾许下心愿,回老屋老林堍建新屋,直至仙逝亦未能兑现,几年来一直为湾中父老诟病,生产队长曾调侃道:“若庭凤的儿子有能耐回老屋建房,整个生产队歇工三日,无偿为他家帮工。”

公的遗愿是其一,还有三叔高中毕业也要成家立业,建一新屋,以备三叔作婚房,实在是有必要。更何况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终究不能任由湾中父老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于是,父亲忍痛放弃了重整陶器作坊的想法,将作坊的青砖、木料等一应可用之物运回了老林堍。

至此,聘请的师傅被遣回了江南,二叔一气之下去了江西武陵,独留父亲一人小打小敲,三日二窑的红火难见,一月难得烧二窑,已是日暮西山,风光不再,可以说是元气大伤。

屋漏偏逢连夜雨。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瓷制的、铁制的、塑料制的日常用品突然间充斥了市场,价廉物美,经久耐用,陶器一下子没了用武之地,硬生生地被挤出了市场。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陶艺便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可以想象,曾经意气风发的父亲,曾经以为一技傍身可衣食无忧的父亲,该是多么的失落。不会经商,不会务农,正值壮年的父亲一下子蒙了,长期躬身做陶器,使得本已有些微微驼背的父亲腰弯得更厉害了。

父亲的时代已经过去,陶艺已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父亲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他以陶艺之技,以一己之力,把一个11口人的大家庭撑了起来,渡过了公去世后的最艰难的岁月,已足够伟大了。三叔成家另立门户了,三姑、四姑出嫁了……1989年,我考上了大学,是老林堍湾的第一个大学生……1995年,我在阳新城关结婚……2013年,我的女儿,父亲的孙女,考上了北京大学,是老林堍湾第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陶艺之家已成为过去,书香之家正在形成。这是家族的幸运,亦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家族陶艺故事讲完了,陶艺虽已失传,但留下故事就留下了根,就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后记:日前逛武汉光谷K11,里面有一陶器制作小作坊,生意兴隆。许多年轻的父母带自己的孩子来制作陶器,体验这种制作过程,实则技术加艺术的学习体验过程,其乐无穷,受益匪浅。自己抟泥、定型、绘图、着色,然后烧制、成品……假以时日,再拾家族之技艺在现代都市开一作坊,教人技艺,传承陶艺,怡情养性,岂不美哉?!

(责任编辑/谭洁)

猜你喜欢

陶器泥巴陶艺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老佛爷的茶碗
泥巴鞋子和泥巴小猪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
泥巴泥巴我爱你
不完美的独特
爱玩泥巴的犀牛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