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图版地理教材“课题”栏目教学策略研究
——以“必修第二册”为例
2021-05-20李昊业
李昊业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引言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秉承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和强化民族性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全面发展。新版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课题”栏目,注重学生的建构学习,充分利用“课题”栏目组织课堂教学,将有利于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新旧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课题”栏目差异分析
由于知识内容和理念取向的不同,中图版新旧两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课题栏目也具有细微差异。
(一)内容差异
对比新旧两版教材,2017版教材在2003版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增减。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为“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取消了人口增长模式的知识内容。反应在课题研究中是将家族人口的增长特点、原因及状况更改为家族人口的分布状况和数量变化。
第二章城市化的表述改为城镇化,重点探讨乡村与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城乡景观和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题针对此内容,将城市研究转变为城镇研究,把范围扩大至城镇内部的人口数量,内部功能区变化及特征的研讨。
第三章删掉了 “地域联系”内容,新增“服务业区位因素”和“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位发展的关系”,弱化了探讨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重点探究产业与区域发展的联系。课题研究加设对某一地区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交通状况以及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分析和建议。
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内容是新增设的章节,新课改要求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设定要考虑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和海洋意识教育等,因此新版教材反映课改要求加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的内容,帮助学生及时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第五章对旧版教材最后两节知识融合发展为“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但课题研究主题依然是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在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言献策。
(二)理念差异
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中图版教材在课题栏目设置中全面反映了该理念要求。[2]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要求能够由局部到整体,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课题“环境保护与‘我’”,明确提出要树立人地协调观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提示学生在对环境问题建言献策的过程中,注意从全球、国家、地区到家庭不同层面去分析。
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课题“分析比较影响生产活动布局的区位因素”建议学生以某一具体区域为例,综合分析该地农业、工业或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同当地交通条件的关系,而不是单一讨论某农业区或工业区的区位因素。最终整理呈现综合、全面的案例。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要求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相比课题“关注你身边的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与我“课题中建议学生调查身边的具体区域,如社会中的环境问题,校园内的环境问题等。明确了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新提出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并强调地理实践是最重要的地理学习方式。新教材课题栏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具体可行的探究实施步骤。例如在课题“调查自己家族人口的分布迁移”中详细标明时间轴图的绘制方法,同时取消了探究时长的限制,便于学生自由系统地安排研究任务,增强实践探究能力。
三、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课题”栏目特色分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栏目设置以注重科学性的课文体系和注重实践性的探索体系相结合。其中,每章正文内容前的课题研究是探索体系下的特色栏目。[3]
课题栏目具有针对性。课题内容与章节知识相对。标题下的背景陈述,既是研究索引,也是本章内容梗概。利于学生提前了解所学内容。课题目标在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主题,达成对学生在该课题下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考察。[4]如第一章课题结合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的知识内容,分别设置了以自己家庭为背景的探究,考察自己家族几代人的基本情况,迁移历史以及人口变化的因素。
课题栏目具有情境性。从学生生活出发,将知识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对乡村和城镇变化的研究中,教材引导学生以自己所在城镇或者较为感兴趣的城镇为例,搜集资料,分析内部功能区的变化及特征。
课题栏目具有动态性。课题研究进展随教材内容推进。不同进展的检查设置在相应每节正文后,使课题研究与知识获取同步,加深对所学知识实际意义的理解。比如在“分析比较影响生产活动布局的区位因素”的调查中,课题项目与该章中的每节内容相配合,分别是区域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影响以及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题栏目具有探索性。课题探究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采用调查、考察等的研究方式。从目标的确立、研究的准备、进度的检查到结果的汇报,符合科学探究过程。有利于树立学生严谨求真的态度,科学合理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如第一章和第二章课题的研究成果要求以报告的形式进行班级交流展示,第三章课题强调要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选择共同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探究学习。
四、“课题”栏目教学建议
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去教材化和仅注重原理性或规律性知识内容讲解的问题,课题栏目往往由于耗费课时和难以迎合应试教育被一线教师忽略。课题栏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态度以及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学会应用大量的课程资源进行相关资料查找,亲身参与到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提升了地理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5]本文尝试从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和立足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对教师应用课题栏目教学建言献策,使课题栏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一)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概念的界定。在开展课题研究前,教师应讲授与问题相关的地理概念,确保学生在充分理解知识概念的前提下开展研究。对应四个课题,要使学生具有以下的知识储备: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熟知城镇内部功能区的类型以及内部功能区发展变化的原因及特点;明确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概念和类型,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哪些;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同时明确人类的行为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导致的。
方法的指导。不同的课题研究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鉴于高中学生对有关地理问题研究方法的理解较少,进行独立研究易产生畏难情绪,削弱研究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调查探索。课题1要求制定有关家族成员的调查计划,教师可以先向学生阐述调查的类目,制作表格开展研究。课题2的研究结果建议撰写课题报告讨论交流,在完成研究任务后,教师应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课题报告的写作,便于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撰写。课题3提出学生要将调查结果以综合、全面的案例形式呈现。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案例的模版,使学生可以依照模版改写完成。课题5建议学生做相应的研究计划和研究后的书面报告,同时,选题要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探索性。教师需指导学生明确有关书面报告的写作方法与格式,且知道基于该要求下的课题的属性和类型,从而在选题过程中具有针对性。
资源的提供。新课标强调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意味着既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讲授,也要培养学生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课题1要求画出家族成员的迁移路线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应用地图慧软件,呈现直观的路线信息。在课题2城镇功能区、范围面积等的调查报告中,学生可以手绘图片,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用Coreldraw软件绘制,使内容更加鲜明。课题2、3和5,均要求学生对调查区域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为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关教学素材或网站进行查找。课题5对环境问题的调查,教材提出学生可以对专家和当事人进行访谈。囿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该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较小,因此,教师应借助学校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平台,既扩展了学生的探究范围,又培养了社会调查的能力。
时机的选择。课题栏目设置的目的是提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融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探究进展在教学课时中的计划安排。首先,在学习新课程前展示课题研究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对接下来的学习任务有所了解。其次,每一节课程内容学习后,指导学生按照相应阶段展开研究计划。最后,每章知识讲解结束,在全班进行课题研究的展示和报告,总结探究结果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进行综合复习。课题2和课题5中,教师需要对“提出问题的可行性建议”进行引导,保证建议科学合理。
(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
新版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探讨,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要以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为出发点,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教材中的课题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究学生身边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辅助引导。首先,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区域进行分析。其次,鼓励学生基于教师对调查计划、课题报告和书面报告等总结形式的讲授自主发挥,不拘泥于固定模版。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展示,学会相互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教师提供的地图与表格的绘制只是参考,学生可以跟据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表述。在学生掌握了教师示范的相关软件的操作基础上,应进一步引导他们对此的深度探索和进一步开发。最后,建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既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也便于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课题教学中,应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题研究从特定区域出发,综合与主题相关的多方面地理因素分析,探讨人类活动对不同地理现象的影响,以调查、探究等方法为主,通过小组探究等形式开展活动,用绘图、写作课题和书面报告递交成果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充分利用该栏目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考察、实验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行动能力,学会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观察力并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课题间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可以在章节内容学习后,进行课题间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综合前面所有的研究成果,以自己探究的区域为例全面探索该地区的人口数量与迁移特点,区域内部功能区变化,生产活动分布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以及结果如何。(案例如表1)如此,既复习了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教材内容,也对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深化和系统的培养。
表 1 以人文地理视角综合分析区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