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课堂融合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探讨
2021-05-20张良智
张良智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3
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教育学者从多个层面探讨了创新教育的分阶段实施途径和方法。
武毅英等研究了近20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张文利等以”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为探索,设计全链条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导入以学生为中心的PBL项目驱动模式,为不同专业交叉融合的创新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提供解决方案。裴要男总结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项目驱动对意愿、环境、实践、能力等因素促进效果。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深层次原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但从一二课程融合的角度做的工作少。本论文基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高效合作,从创新思维发展阶段出发,建立了创新教育模式。
1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理念分析
传统意义上,第一课堂支撑学生学习和掌握已发展成熟的专业体系知识,第二课堂侧重利用现有知识开发创造性活动,第一课堂注重理论内容讲授,第二课堂则以实践操作见长。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上的差异,决定其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在进行创新教育中,也呈现出不同形态。
2 创新活动的阶段划分
分析受教育群体创新能力成长阶段特征,将创新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自由探索期、创新萌芽期、定向实践期和发展成熟期。
第一课堂以各类型课程为主体,第二课堂以各类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表1说明了第一课堂各类课程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间的配合关系。
表1 不同阶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间的配合关系
针对不同的创新发展阶段,采用差异化的教育策略,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第一课堂加强理论指导,第二课堂侧重项目实战,不断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3 不同阶段的一二课堂融合方式
(1)激发梦想,放飞思路,挖掘学生自由探索期创新潜力。大学生入学半年内,专业知识匮乏而又思维活跃,观察问题敏锐而又好奇心强。开设通用创新课程,充分刺激学生好奇心和无约束思维。
该阶段鼓励其参加第二课堂创意类科技活动,展示其天马行空思路,有奖励则形成良性循环的正反馈,无奖励也能约束其不切实际的梦想。
该阶段目的是鼓励并培养学生拓展创新思维,构思创意种子,设置有“创意启发方法”及“头脑风暴”等环节。在“创意启发方法”环节,通过讲授强制关联法、因果关系法、客户地图法及列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身边有价值的问题信息,形成最初的创意种子。
(2)夯实基础,适度引导,培育学生专业萌芽期创新思维。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后,学生初步具备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变化较大。一方面强化基础课程学习,夯实专业知识根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把创新理念、方法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培育学生借鉴新思路考虑专业问题,进入专业创新萌芽期。
该阶段在第一课堂中学习中,将创新思路融合到专业基础课程,承接上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在第二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方案设计类科技活动,既能体现一定的独特创意,也能展示基本的专业素养。
(3)应用导向,技术支撑,训练学生定向实践期创新操作。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重点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保障学生深度掌握核心知识,加强对创新设计的情景再现和成果展示。
该阶段在第一课堂学习中,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担任主力军,第二课堂以实物模型类科技活动为对象,充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实践能力。
第一课堂侧重专业实践能力,为加强创新实践,畅通创新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了“技术+应用”主题,通过利用自动化技术在轨道交通应用场景中的实践操作,启迪学生创新灵感,提供实践平台,组织创新思路的具体实施,在专业知识运用中提高创新能力。
(4)项目搭台,全面提升,引导学生发展成熟期创新管理。在经过前期多个阶段综合训练后,学生已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专业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创新思维,统筹把握,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阶段一般与学生毕业设计同步,通过完成一个功能复杂、性能先进、覆盖知识面宽而又富于创新要求的项目,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运用知识的综合管理能力。
这个阶段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业务创新相衔接,通过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创新成熟期。
4 一二课堂融合的积极意义
第一课堂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学生开拓视野锻炼能力的大舞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创新教育的教育主体。在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扩展创新思想,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中应用到专业技术,双向促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