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民营制造企业共建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模式探索
2021-05-20王宏伟孙佳奇
刘 临 王宏伟* 孙佳奇 张 斌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产业集团,北京100083)
0 引言
高校和制造型企业分别是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双方共建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能有效促进高校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升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制造能力[1],前者涉及技术研发的强度、持续性和影响力,后者涉及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校企共建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任务不仅要将新技术研发出来,还要将新技术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直接或间接产生市场收益。校企共建研究机构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平衡长期技术优势积累和短期技术应用实效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有效利用校企研发资源和生产资源,持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输出创新成果。
在制造型企业中,民营企业更注重技术创新的“时效”和“实效”,通常更关注眼前技术缺陷和短期市场需求,存在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沉淀不充分、创新能力有限的问题,从而削弱了民营制造企业的长期市场竞争力,阻碍着企业持续向高端领域的发展。民营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研究机构(以下简称高校-民企共建研究机构)通常依附于企业生产部门,并非独立运行机构,造成机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关注生产一线的分散性技术问题,有时会忽略技术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技术体系的系统优化,不利于企业持久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高校—民企共建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作模式,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很多,包括从市场、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等不同视角的分析和建议[2-5],不同创新实施载体的创新工作思路不尽相同。本文针对高校-民企共建研究机构作为创新实施载体的特点,以实效创新、持续创新为目标导向,提出一种设计—研究—验—生产一体化(Integrated Design-Research-Experiment-Production,InDREP)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一体化运作模式,为高校-民企共建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参考。
1 In DRE P模式介绍
InDREP模式主要包括理论设计、技术研究、实验验证和生产实践四个模块的内容,四个模块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的网络关系(见图1)。各模块说明如下:理论设计是技术创新的指挥模块,其功能是在分析技术、实验和生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理论知识,针对核心技术问题设计出技术路径和实验策略,明确创新活动的目标和路径,同时总结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经验和规律,为持久创新打好知识基础;技术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模块,其功能是针对生产问题和需求,在理论指导和实验数据支撑基础上,通过技术可行分析和新技术开发设计,为生产实践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实验验证是技术创新的支撑模块,其功能是针对验证性问题,在理论指导下,通过有序的实验活动得到验证数据和实验规律,同时为生产提供指导性参数并获得生产实践反馈,为技术方案和生产放大提供综合的支撑;生产实践是技术创新的行动模块,是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环节,其功能是以降本增效、提升质量、量产新品为目标导向,一方面提出具体的生产技术问题和需求,另一方面应用新技术或解决方案并反馈实施效果,形成从设计到研究验证再到实践的闭环,循环递进式提升新技术成熟度和应用度,直接或间接产生实际效益。
图1 InDREP模式结构
InDREP模式的特点是“任意起点,形成闭环”。技术创新活动可以从四个模块或模块链接过程的任意位置启动,无论是从理论创新或研发创新开始,还是从实践创新或应用创新开始,技术创新活动都要形成有设计、有研发、有应用、有反馈的闭环,一方面充分发掘零散的技术创新机会点;另一方面有效推进技术创新的成熟线和应用线;再一方面灵活链接各项技术创新线形成综合技术创新网,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让每项技术创新的目标可见、路径清晰、落地可期,并不断沉淀技术成果积累创新经验,实现持续、有效、有量的技术创新。
2 In DRE P模式的组织实施形式
InDREP模式的组织实施采用“最优路径协作”的方式。高校-民企共建研究机构是组织实施的主体,其根据掌握的人员、技术、设施设备、数据等资源情况,在分析问题和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优技术创新的实施路径。例如,新产品开发过程需要经过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研究验证、实践落地等多个环节,需要运用InDREP四个模块协同推进实施,而有些技术问题仅通过技术研究模块现场分析,现场即可解决。根据问题重要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最优化的技术创新实施路径,是实现低成本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
InDREP模式中参与技术创新的人员并非单一角色,而是在高校—民企共建研究机构的组织协调下,根据技术研发或技术应用工作需要,基于人员的能力和意愿,可灵活切换角色或身兼多个角色,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同时降低沟通成本。InDREP模式的技术创新过程需要技术专家、研发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组织管理人员四种角色的协作参与。其中,技术专家主要负责为技术创新设定目标和路径,为技术研发过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管理,通常由高校的专家教授担任;研发人员主要负责新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实验验证,是技术创新具体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通常由高校-民企共建研究机构中的研究员或研究生担任;生产技术人员主要负责生产问题和需求的汇总和新技术的生产应用,及时反馈新技术的生产实用性,从转化应用的角度配合技术研发工作,通常由企业的技术主管和一线技术员担任;组织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技术创新项目的统筹管理,为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进程提供资源调配服务和工作协调支持,通常由项目负责人或机构管理人员担任。
3 In DRE P模式的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通常采用基于课题联合培养的形式,课题完结后,若培养的人才不能留在企业中,或留下来的人才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和能力,会造成人力资源投入的浪费。高校-民企共建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策略需要充分考虑开放性和延续性,不仅要注重技术研发过程中人才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人才在新技术应用、新课题探索方面能力的提升;不仅要设计基于项目的人才激励制度,还要设计能够让人才持续发挥能力获得自我实现的激励机制。
InDREP模式的人才培养采用贯穿式培养+自我激励的方式,一方面打通从技术原理到技术研发再到技术应用的隔阂,为人才提供设计-研究-实验-生产的贯穿式培养,另一方面打破领任务-做任务-按结果奖励的被动工作形式,采用谁行谁上-论功行赏自我驱动的主动工作形式。高校-民企共建研究机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为人才提供学习、创新、创造的舞台,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能力,选择自己的创新角色:技术专家,专注技术理论研究进行理论创新;研发人员,专注新技术研发进行技术方案创新;生产技术人员,专注技术应用实践进行生产创新;组织管理人员,专注组织协调进行管理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人才也可以根据自身成长和环境变化选择角色转换或身兼多个角色,贯穿式培养形成的知识能力基础降低了角色转换成本,自我激励方式提升了人才持续创新的效率。
4 校企共建研究机构的盈利模式探讨
校企共建研究机构实现市场化盈利一直是难题,因为机构成立时的定位通常仅面向合作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机构并非独立运作实体,对外服务受到种种限制,机构自身也没有争取对外服务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共建研究机构的盈利模式主要取决于其价值创造能力,如果机构创造的价值仅能满足合作企业的需求,就只能从合作企业处获取收益,也没有必要独立运行;如果机构创造的价值能够满足行业的需求,就能从行业中获取收益,可以考虑独立运行。在技术创新中筛选出具有行业共性技术需求的成果,应及时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面向行业以许可、转让、作价入股、成果实施分成等方式输出技术创新成果,实现校企共建研究机构的盈利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5 校企共建研究机构的创新价值探讨
校企共建研究机构技术创新能力的经济价值,也可结合技术创新模式进行核算。基于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一体化模式,本文进一步提出一种机构创新价值核算模型:
V(Value)是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P(Person)是机构人员的数量;I(Idea)是平均每人的创新想法数量;D(Design)是创新想法通过设计形成研究方案的转化率;E(Experiment)是研究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形成解决方案或新技术的成功率;A(Application)是解决方案或新技术应用于生产或产品中的成功率;B(Benefit)是平均每项新生产工艺或新产品与之前相比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校企共建研究机构可参考该模型,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短板,系统化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6 结语
InDREP模式是针对高校与民营制造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特点而提出的,该模式综合了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应用的完整内容——理论设计、技术研究、实验验证和生产实践,具有配套的组织实施和人才培养形式,且能够与机构盈利模式有机结合。该模式不仅适合高校与民营制造企业共建的研究机构采用,也适合其他校企共建研究机构根据自身情况探索性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