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勇:建无名尸数据库为灵魂找归宿
2021-05-20隗延章差评君
文/隗延章 差评君
10年前,他创办了中国民间唯一一家无名逝者数据库,用一根网线,将自己与那些失魂落魄的家属、无名的尸体、走失在他乡的人的命运,连结在了一起,也借此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男,莘县燕五路妹冢五里屯南100米处,死亡原因:交通事故。”
“男,身高170cm,发长11cm,泰鑫温泉香郡小区工地2栋2楼西侧楼道外边沿,死因不明。”
姓名不详、死因不详,甚至连面容都不为人知,第一次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以为自己打开了阿加莎的侦探小说。了解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条条无名尸信息,他们真实存在于城市的很多角落里,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工地、路旁遭受意外去世,因为身上没有明显的身份信息,被发现时相貌大多已难以辨认。
无名逝者数据库
上面这些信息,来源于一个网站,叫做“无名逝者数据库”。
网站上,无名尸的信息滚动更新,从2015年到2020年,时间跨度极大,地点更是天南海北,稍微幸运的人在医院里去世,样貌有据可查。
而更多不幸的人则是在入海口、树林里,乃至大坝下离去,被发现时,往往只剩下一具白骨。没人知道他们叫什么、从哪里来,网站上刊登着身高、穿着等斑驳的信息,像这样的记录,已经有100多页了。
单看这样的信息,可能并不能触动你,但如果你打开网站的留言板,就会瞬间意识到,这100页的信息,代表着几千个人间蒸发的生命,也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
网站的主人叫张大勇,身高有185cm,身体几乎占满整张床。他床铺右边,是双拐、书桌和凳子,有客人来访,他就向右侧过身,与客人聊天。床铺左边,是一台台式电脑。他最常打开的网页,是自己创建的“无名逝者数据库”。他在百度、微博、微信和各地公安、民政系统的官方网站中找寻无名尸的信息,然后将那一切整理到这个网站中。
网站创办8年来,整合有4000多条无名尸信息。留言板中有180条留言,几乎都是在寻找失踪的亲人。现在每天有500-600个IP登录网站,平均会浏览20个网页。
张大勇第一次帮逝者家属找到无名尸是在1997年的冬天。那是他卧床的第六年。一天中午,母亲买菜回来,告诉他小区楼下发现一具尸体,很多人在围观。尸体有焚烧痕迹,是一位女性,穿着红色毛衣,袖子上有碎花图案,裤子褪到一半。
彼时,张大勇脖子、脊椎都已僵直,无法看电视,只能听。第二天,他躺在床上,听到电视里,洛阳电视台正在播放一则寻人启事:洛宁县一对夫妻拌嘴,女方离家出走,丈夫寻找妻子。其中描述的女性体貌特征与张大勇昨天听母亲讲述的无名尸几乎一致。张大勇记下电话,叫弟弟张小勇联系家属。不久,家属在公安部门确认那具无名尸正是自己的妻子。
正是这段经历,使张大勇在2001年开始试着做寻人网站时,在网站中单独设立了一个“无名尸”栏目。
寻人网站运营几年之后,市面上同类寻亲网站已经有200-300家,其中很多是企业化运营。张大勇觉得竞争不过,2007年左右,他考虑将“无人尸”栏目独立出来,单独做成网站“无名逝者数据库”。
艰难
想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大量无名尸的信息。彼时,张大勇拥有的信息,是通过多年来阅读报纸,在报纸中摘录下来的警方发布的无名尸信息。这些信息中留下的联系方式有很多还是BP机号码,早已不可用。信息的收集远比预想中艰难。
由于大部分信息都掌握在派出所手里,除非是刑事案件,不然派出所根本没有义务向他提供信息,他给全国的警方、医院、救助站和宾馆打去电话索要信息,大多数时候都没什么收获。
努力了几年之后,张大勇做出了一个壮举,决定开始“卧行中国”,沿着2008年奥运圣火的路线,亲自到全国各地,登门收集无名尸的信息,这件事登上了当年的央视新闻。
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又亲自登门,工作人员往往会“同情他,可怜他”,这么一圈下来,他收集了500多个无名尸信息,这远远超过了他几年来的收获。
不过对于张大勇来说,此行最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推动媒体的关注,乃至政府的立法。因为在他看来,无名尸数量庞大,广州每年就有1000多例,且很多都是流动人口,再加上这方面的法律存在空白,各地的处理方法都不一样。
事实的确如此,在张大勇的网站上,就记录了很多相关新闻:因为寻找困难,法规空白,很多无名尸的骨灰在殡仪馆保留20年,没法入土为安。
就拿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广州来说,尸体60天内无人认领就会被火化,3个月内无人认领,就会被送到陵园里统一埋葬,日后家属再想寻找,已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在张大勇之后,广州市殡葬中心也开设了自己的无人尸体认领网站,信息全面,更新也很快,但张大勇说:“现在每年几十亿人口流动,因为疾病,因为冻饿,因为高温,因为刑事案件,因为交通事故等等原因出现的无名尸,大多都属异地,信息浩如烟海。”仅凭那些琐碎的当地警方媒体刊登信息,想要寻找异地亲人,无异于大海捞针。张大勇想做的是整合全国的信息,让家属们有迹可循。
10吨报纸
张大勇住在河南洛阳一个叫瀍河回族区的地方,用他的话说,这里是个“城中村”,小区正在进行全面改建,但还是可以看到路旁有关他的介绍。
张大勇的房间里有很多自制的工具。书桌旁,放着一个带电机的合金康复仪。
张大勇重病之前,是洛阳一中排名前列的学生,对未来的设想,是做一名科研工作者。高一那年,在一次大量的地塞米松激素治疗之后,身体变得极度虚弱,选择休学。休学在家10年后,1991年7月,他连续高烧多日,最终卧床不起,身体能活动的只有手臂和手掌,无法翻身,只能整日对着天花板,觉得前途尽毁。
王玉平是张大勇的母亲。她记得,张大勇刚卧床那段时间,有过自杀的念头。她发现之后,寸步不离,“夜里困了打个盹,然后一直是醒的状态。”王玉平回忆说,转变在那年除夕前,张大勇对她说,“就是再难再艰苦再痛,我也能挺。”
卧床的第一个10年,张大勇阅读了近10吨的报纸。这些报纸是靠收废品的方式买来的,有些上面还沾有面条、饭粒。他留意到报纸上,尤其报纸中缝中,有大量的《寻人启事》,其中很多是离家出走的学生。张大勇就将这些寻人启事一个个收集起来,制作成3本相册,打算日后办一个展览,规劝学生不要离家出走。
1998年,张大勇在新华社的报道中,得知美国全美失踪儿童中心,建立了一个网站用于寻人。于是,他想制作一个中国的寻人网站,将自己在报纸中缝中收集到的寻人信息,更新在上面,供亲属找人。
辅助张大勇做网站的人,是他的弟弟张小勇。哥哥提供构想,弟弟执行。那时,恰逢弟弟张小勇下岗,有时间做这件事。张小勇在书店蹭书学了一年多制作网站的技术,也去咨询洛阳本地的高校老师,最终在2001年,张小勇在洛阳图书馆附近一个网吧中,熬了几夜,按照哥哥的构思制作出寻人网站。这在2001年是很超前的。
网站制作好之后,张大勇根据自己平时阅读报纸的经验,觉得《洛阳电视报》可能会对这件事感兴趣,于是让弟弟小勇给该报打电话爆料。不久,该报关于“中国首家寻人网站”的报道刊发,一些媒体相继报道。
也是从这之后,张大勇的家里来来往往的人骤然变多,大量寻亲者汇聚于此。几年来,张大勇的寻人网站,一共帮助300多个家庭找到失踪亲人。
张大勇卧床的第一个10年,每天陪伴他的只有报纸、家人,“表面上我躺在洛阳这个大都市,实际上是躺在一个孤岛,见不到人,也没人说话。”张大勇对记者说,网站建立起来之后,一切变得不同。孤岛开始与大陆相连,他也获得两次手术费用的资助。第二次手术之后,他能拄着拐,走到卧室外的露台上,晒晒太阳,呼吸室外的空气,眺望远方的楼宇和马路上穿梭的车辆,感受轰鸣的汽笛声和飞扬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