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起祥评传》上的题词看韩起祥的地位与影响
2021-05-19胡孟祥
胡孟祥
韩起祥出身贫寒,他3岁失明,6岁要饭, 12岁给地主扛活,13岁拜师学艺,过着流落街头的卖艺生活,直到30岁时结识了贺敬之,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文协说书组,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从流落街头到声名远扬,从对浓厚的黑暗绝望到用心看到时代的变迁和能改天换地的希望之光,他用那并不响亮的嗓子和并不精致的三弦,唱响了时代的旋律,唱出了人民的心声。绝望与希望、失败与成功、光明与黑暗、身不由我与翻身做主,韩起祥的人生历程,就是“新旧社会两重天”最真实的写照。
韩起祥是在陕甘宁解放区新说书运动中脱颖而出的“说书英雄”,笔者是在进行“解放区说唱文学调查”的过程中结识他的。1987年,笔者为撰写《韩起祥评传》,曾两下延安,三进北京,对韩起祥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198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40岁华诞到来之际,《韩起祥评传》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了首发式,重要领导还到会祝贺并在22天后亲笔为该书题词:“民间艺术家的一代典范”。光阴如梭,时光荏苒,30多年弹指一挥,恰似转瞬。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我轻抚《韩起祥评传》上的题词,又重新思考这撇捺勾画中的深远意义。
一、树立学习榜样
一个流落街头的盲艺人,能成为誉满陕甘宁解放区的“说书英雄”,并受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韩起祥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先后担任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韩起祥”,这是韩起祥常说的一句话。是党的光辉刺破了无边的黑暗,照亮了韩起祥的心“眼”,为这位盲说书艺人照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在党的文艺工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韩起祥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从艺经历中,始终活跃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他足迹踏遍全国21个省、市,行程数万公里,创作编演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他把党的温暖送到田间地头,满腔热忱地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服务。韩起祥不仅为广大的曲艺工作者和民间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榜样,还带动了一批知识分子加入到说唱艺术行列。这可以称为“韩起祥效应”的影响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党的关怀、同行的崇敬、群众的赞誉就是这10个字——“民间艺术家的一代典范”最好的诠释。
二、契合《讲话》精神
韩起祥经常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盏长明灯。”而要理解他的这句话,就要对《讲话》的重要意义有清晰正确的认识。
《讲话》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人”和“如何为”,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这是毛泽东同志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与方法, 以正确的革命文艺理论规范与引领了文艺的发展,科学回答了“文艺工作该歌颂与肯定什么”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文艺工作一以贯之的思路,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所以典范的人民艺术家就应该以人民为宗旨,并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好恶作为艺术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韩起祥就是这样一位典范。
韩起祥已经作古,但他的精神之火仍然腾跃燃烧,挥洒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看延安鲁艺文化园的“韩起祥馆”,观屹立在延安新区的“延安曲艺馆”,探寻横山的“韩起祥旧居”,韩起祥的故事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流传。
三、引领创作导向
文艺工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不仅是一个感情问题,还是一个导向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典范的影响不仅作用于当下,更要传声于后世。韩起祥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贴合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唱出了百姓的心声是最重要的原因。
文艺是时代的记录员,任何文艺作品都是一个时代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形象体现,都不可避免要打上时代的烙印。文艺作品想要不被时代淘汰,就要使自身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如毛泽东同志的《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就针对当时的旧戏演出,提出要注意增加“表现民族英雄奋勇抗敌的类似剧目”,以顺应当时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大环境。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昂首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时,曲藝工作者如何呼应时代的浪潮,在历史的旋律中留下自己的和声,韩起祥的艺术生平就是最生动的教科书。
典范不是呆立在虚妄中的“山巅之城”,也不是沙滩上的城堡,而是以深厚的传统文艺修养为枕木,以高度的文艺自觉为道轨,在与时俱进精神的牵引下不断前进的高速列车。韩起祥的艺术形象,就是由传统、革新、与时俱进三个侧面组成的。
1. 立足深厚的传统文化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还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文艺之根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文艺作品的创作要善于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并从中寻找和发现新的创作灵感和智慧。时代不断地发展,中华文明不断延续,属于优秀和精华的部分是永远都不能丢弃的。
陕北说书流派甚广,以伴奏乐器来分,一是以琵琶伴奏的琵琶书,一是用三弦伴奏的三弦书。韩起祥是三弦书的代表人物。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韩起祥对自己掌握的多部传统大书进行了改编,留下了《丝鸾记》《白狗记》《观灯记》《花柳记》《黄鹰记》《金刀记》《金钟记》《荆钗记》《枯井记》《抢刀记》《金镯玉环记》《双钗记》《偷鞋记》《戏引记》《珍珠汗衫记》《白绫记》《白水记》《对鞋记》《莲花记》《青铜记》《纱灯记》《汗巾记》《墙头记》《土车记》《阴曹传》《聚仙炉》《万花山》《武二郎打会》《相国寺》《巧连珠》《合家乐》《两替婚》《清官传》《柜中藏》《聚宝盆》《五红镇》《卖诗》《巧嘴媳妇》《王婆骂鸡》《告狸猫》《王三卖马》《雕翎扇》《劈华山》等多部焕发新气象的传统书目。
韩起祥被群众誉为有“口才”、有“肚才”的说书人,他的“口才”与“肚才”也都来自传统。他采用民歌、信天游、京剧、秦腔、晋西梆子等多种艺术样式加强陕北说书的艺术表现力,并进一步细化陕北说书的艺术表现手法。如他把喜怒哀乐分得很细,仅仅一个“哭”字,他就分解为轻哭、重哭、伤哭、痛哭,以及假哭、真哭等多种方法。而细腻表现手法对他细致地刻画人物,把说书人“化”入艺术的情境当中去,是大有裨益的。
2. 说新唱新的革命文化
陕北的新说书运动,是在边区文协①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它首先得到了西北文联主席柯仲平的支持。1945年4月间,韩起祥参加了由诗人林山领导的边区文协说书组。从此,韩起祥正式成为了一名革命的文艺战士。
韩起祥在文协说书组的耐心帮助下,思想觉悟和艺术修养在短短4个月内有了极大的提升。他在自编的《说书宣传歌》中唱到:“文协、鲁艺、县政府,奖励我来说新书,新书说的是什么?一段一段教育人。自编新书编不好,希望大家要批评!要知编了多少本,请看后面有书名:《红鞋女妖精》《反巫神》《四岔捎书》《掏谷搓》《吃洋烟二流子转变》《王五抽烟》《阎锡山要款》《血泪仇》《中国魂》《合家乐》《王志成吃元宝》《张家庄祈雨》。编的新书还不多,常编常说常增加,希望一般说书人,学习新书要实行!”不久后,韩起祥又创作了颇有影响的《刘巧团圆》和《张玉兰参加选举会》等曲目。看到了韩起祥的成就,说书组帮助他在延安办了一个说书训练班,之后又在米脂、绥德、清涧、延长、延川、子长等地举办说新书训练班。当时,在全陕北有盲艺人483人,参加训练班改为说新书的有273人②。像绥德的石伟俊,三边的冯明山,延长的杨瞎子,延安的刘之有、常栓等,也先后创作和改编了《乌鸦告状》《地板》《平鹰坟》《抗日英雄洋铁桶》等新书。
1945年8月5日,《解放日报》全文刊登了林山的《改造说书》一文,介绍了解放区改造说书工作的情况和经验,指出了改造说书的重要性。该报同时刊登了傅克撰写的《记说书人韩起祥》,高度评价了韩起祥改造旧书说新书的事迹。这也是《解放日报》自创刊以来,第一次用全版的篇幅来介绍陕北的民间说唱艺术。两天之后,《张家庄祈雨》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林山在《附记》中写道:“他(韩起祥)有很强的创造力,自己改编、创作了许多新书,在农村演唱很受欢迎。”③为了彰显韩起祥编说新书的事迹,1945年8月至1946年9月短短一年之内,《解放日报》17次刊登了韩起祥的作品和从艺活动④,表现出了韩起祥在当时的地位⑤。
典型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在韩起祥的带动和影响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陕北的说书改造就由点到面,渐成趋势,说唱艺人成为了不拿枪的“战士”,与人民解放军共同活跃在前线⑥。在党的文艺政策正确引导和“韩起祥效应”的持续影响下,艺人们在对旧戏曲、说唱文本进行持续改编的同时,还创作了数量众多的新鼓词和新剧本,并涌现出了“艺人功臣”沈冠英等杰出人物。1948年,时任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的王亚平把这一成功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撰写了一部10余万字的《从旧艺术到新艺术》。
韩起祥能成为“说书英雄”,离不开贺敬之、高敏夫、柯蓝、王宗元、程士荣、林山等人的帮助,而一大批知识分子也向韩起祥学习了不少东西,音乐家马可、安波、刘炽等就对韩起祥的陕北说书音乐进行过研究与借鉴,作家丁玲的爱人陈明因受到韩起祥的影响,创作了陕北说书《平妖记》。知识分子与民间艺人相结合,新文艺与民间文艺相结合,是党的文艺思想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3. 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据初步统计,在1949年至1989年这40年间,韩起祥先后创作作品100多篇(部),其中大小《翻身记》堪称代表。小《翻身记》是一篇有自传性质的作品,韩起祥用亲身经历,生动展现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深刻意义。
三面红旗是法宝,
毛主席的思想放光明。
照得天地大变样,
照得穷人翻了身。
前朝古代我不细说,
说一说我自己的身世大家听。
在这一段开篇之后,作品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详细刻画了韩起祥受苦受难、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他“想红军啊盼红军,背上个三弦唱红军”。直到他1940年“夜奔延安”找红军,才迎来了“共产党领导穷人把身翻”的好日子。在作品最后,韩起祥认为:
旧社会的日子比黄连苦,
新社会的生活赛蜂糖。
新旧社会作对比,
穷人翻身上天堂。
吃水不忘掘井人,
永远跟着共产党。
这与其说是韩起祥的唱词,不如说是韩起祥的誓言。该作品共计300余句,刊登在《曲艺》1958年第1期。
大《翻身记》是韩起祥与王宗元共同创作完成的,共计9个回目:
第一回 无定河边一家人
第二回 上寨子
第三回 河边的哭声
第四回 一窝马蜂
第五回 多余拦驴
第六回 狗咬记
第七回 投师学艺
第八回 出门的人儿难
第九回 民国十七年
从回目不难看出,该书还是围绕着韩起祥的人生轨迹展开的,仍然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但内容不再局限于韩起祥的人生经历。如果说小《翻身记》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韩起祥的“全身像”,那大《翻身记》就是一个广角镜头,受众可以通过它看到旧社会劳苦大众的血泪与抗争。作家李若冰先生曾评论说:“大小《翻身记》,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突破,是你(韩起祥)曲艺创作活动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功之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韩起祥以全新的昂扬姿态,为曲艺事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1953年,韩起祥当选为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1958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79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其后还担任过中国曲协顾问、陕西省曲协主席等职务。多年来,韩起祥与赵树理、王尊三、王亚平、陶钝、罗扬、高元钧等同志一起,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曲艺出谋划策、尽心尽力。更为可贵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说新、唱新、编新、演新,满腔热情地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眾的赞赏。这位革命的艺术家、群众的艺术家,是曲艺战线上“一面不褪色的红旗”。
陕北有个韩起祥,
身背三弦唱八方。
一唱歌颂毛主席,
二唱感谢共产党。
三唱《讲话》是明灯,
四唱道路宽又长。
五唱社会主义好,
六唱国泰民安康。
七唱刘巧得团圆,
八唱下乡杨老庄。
九唱陕北黄土地,
十唱延安好风光。
三弦围着宝塔转,
小曲伴着延河淌。
唱不完的说书人,
一代典范有书香。
注释:
① 边区文协全称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该组织于1937年11月14日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会上提出了“一切为着抗日战争,一切服从抗日战争”的口号,是“陕甘宁边区文化运动的总的领导机关”(钟敬之、金紫光主编:《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479页)——编者注。
② 贾芝主编,金茂年、关立人副主编:《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艺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出版,第4页——编者注。
③ 林山:《张家庄祈雨附记》,载于1945年8月7日《解放日报》——编者注。
④ 裴文学:《中外残疾名人传略》,华夏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95页——编者注。
⑤ 1946年韩起祥为毛主席、朱总司令及周总理说书受到赞扬与鼓励。周恩来很有感触地对身边人说:“一个人,一把三弦,走遍了延安的山山峁峁,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炕头上,这是一种多好的文娱宣传形式啊!”(董丽娜:《延安时期对陕北说书的改造及其启示研究》,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4月,第8页)——编者注。
⑥ (在扫除新城外围据点的战役行动中,文工团的“李国春同志在拿岗楼的时候说大鼓,一个小段未完,前方又传来胜利消息,于是又赶到前面去说。”)钟惦棐:《重视文艺为兵服务的诱导过程》,载于1946年10月26日《冀中导报》——编者注。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