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设方法研究*
2021-05-19陈颖陶可刘业娇任玉辉刘进才李焘李茂林
陈颖 陶可 刘业娇,4 任玉辉 刘进才 李焘 李茂林
(1.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2.通用技术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济南 250000; 3.内蒙古隆安安全评价有限公司 内蒙古包头 014010;4.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 河南焦作 454000;5.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内蒙古包头 014010)
0 引言
目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为了遏制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2016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明确各有关单位按照要求构建双重预防机制。风险分级管控是根据风险等级、管控难度等因素来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隐患排查治理是矿山组织相关人员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矿山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消除或控制的过程。因此,非煤矿山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建设,能实现从源头控制风险,能有效减少隐患的数量并进行治理,进而保证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1 具体实施步骤
1.1 准备阶段
为了保证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设的实施效果,一是要确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设的工作制度和机构,进而明确工作内容、职责分工等相关情况;二是要开展培训工作,具体包括相关专家对矿山骨干人员的专场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强化培训、对全体员工的关于风险管控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等内容的培训[1]。
1.2 危险源辨识
(1)风险评估单元的划分。按照设施、部位、场所、区域、操作及作业活动对厂区进行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的划分,分层次逐级划分为主单元、分单元、子单元、岗位(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单元,其中岗位单元是安全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对划分好的风险评估单元按照层级进行编号,以便后续使用。
(2)危险源的识别。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 13861—2009)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等标准,分析辨识每个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在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危险源,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风险评估单元的分析: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单元内包含的事故类型→每种事故从人的不安全行为(R)、物的不安全状态(W,包含环境因素)、管理因素(G)三大方面寻找危险源→具体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建议的控制措施。
1.3 风险评估
1.3.1 选择风险分析和评价方法
根据危险源的不同特点选择风险分析和评价方法,当风险评估单元为某种作业活动时,本文改进了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在传统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中,通常按照式(1)进行计算,根据实际作业情况,由相关人员按照取值标准对L、E、C分别打分,取3组得分的平均值作为L、E、C的计算分值,用D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该方法中对事故发生可能性(L)的取值多是由评价人员根据评价对象的情况和取值标准来确定,不能体现出对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程度,存在较大的偏差。
D=L·E·C
(1)
因此,研究小组提出了改进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将事故发生可能性(L)的取值调整为由事故类别对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的实际控制程度的量化赋值之和,利用山西元决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yaahp元决策软件(层次分析法软件)对每种事故类别所包含的危险、有害因素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各层次危险、有害因素的权重,然后按照式(2)最终确定L值;E、C、D的取值和计算方法与式(1)相同。改进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能体现出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实际控制程度,可以对L值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利用yaahp元决策软件计算出的某铁矿职业危害事故评估单元中各危险、有害因素的权重如图1所示。
图1 D3-F1-Z1-G1职业危害事故(L)赋值层次图
(2)
1.3.2 开展风险评估分级
改进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同样是根据危险性分值(D),将危险源分为五级,具体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利用改进的LEC法对某铁矿的职业危害事故评估单元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若现有措施落实到位,则需在表2最右侧加设“增补措施”栏;表中L的取值由式(2)确定,E和C的取值依据传统的取值表格。
表1 风险等级与管控层级、一般事故隐患级别对照
表2 D3-F1-Z1-G1职业危害事故风险等级表
1.4 风险分级管控
矿山应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和表1来管理和控制不同等级的风险,同时要落实监管措施和职责,有风险发生变化的单元应及时重新进行风险评估管控,并如实告知风险。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分级管控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分级管控流程
1.5 隐患排查治理
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将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将一般事故隐患级别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同样分别采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标识。风险等级与一般事故隐患级别的对应关系见表1。若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中包含的所有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管控措施有符合国家制定的各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无论该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点)的风险是何种等级,一律将该单元中包含的所有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管控措施均划分为重大事故隐患,所有重大事故隐患均用红色标识。
同时,企业应制定隐患排查清单,分级开展排查治理工作,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完成隐患排查和治理信息的记录、通报和报送,从而实现隐患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隐患排查治理流程
1.6 管理评审和持续改进
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非煤矿山一旦发现有管控措施失效或执行不到位导致风险等级或隐患级别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评审定级;同时,由于矿山内外部条件不断变化,为了使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建设符合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动态风险评估,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2-3];最后,非煤矿山也可通过建设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4-5]。
2 非煤矿山双重预防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融合
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都是非煤矿山应该建立和运行的管理体系,应在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处理好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关系。随着双重预防体系的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中的“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成为了双重预防体系中的一部分;从事故预防的角度来看,双重预防体系已逐步成为一个大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因此,要做好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就要首先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2.1 两体系的联系和区别
(1)两体系的相互联系。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工作目的都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降低矿山的事故率,两体系的建设都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两体系都应采用PDCA动态循环模式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6];最后,两体系均可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系统的研发提高体系的应用效果。
(2)两体系的不同之处。两体系管理方式不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过程控制不足,人为因素评估不多,主要是结果评估;而双重预防体系主要是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风险和隐患进行管理和控制,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管控。两体系考察目标不同,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企业应定期对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而应用双重预防体系的企业一旦发现管控措施失效或执行不到位导致风险等级或隐患级别发生变化,就要重新评审定级。
2.2 两体系的融合
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创建、运行过程中,有机结合两体系,根据划分的评估单元开展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评估、管控,根据风险辨识的结果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成功建设可有效减少和降低风险、隐患的数量和级别,能降低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难度;同时,双重预防体系的运行效果也是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效果的检验。因此,非煤矿山企业既要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也要建设双重预防体系,使两体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共同推进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7]。
3 存在的问题
(1)难以实现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设的全面化。尽管国家已明令要求非煤矿山进行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但由于我国非煤矿山的赋存条件、人员因素和管理现状参差不齐,导致多数非煤矿山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预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非煤矿山仍难以实现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全面建设。
(2)隐患排查与风险评估脱节。隐患排查治理应按照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识别出的危险、有害因素及时进行排查治理,以此发挥双重防御屏障的作用。然而目前多数非煤矿山在开展隐患排查时,常仅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导致隐患排查的重点与非煤矿山的实际风险点之间存在偏差,减弱了双重预防体系的作用效果。
4 结语
(1)本文明确了非煤矿山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当风险评估单元为某种作业活动时,改进了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使事故发生可能性(L)的取值更加准确,进而获得更准确的D值,符合应用实际。
(2)本文分析和解释说明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创建和运行过程中,识别、评估、控制风险并进行隐患的排查与治理,提出了同时建设和共同推进的建议,以此实现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