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著作撰写初论
2021-05-19王泽龙
王泽龙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 焦作 454950;黄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研究性著作的含义、功用和特点
研究性著作,顾名思义就是对于某一事物或问题进行研究的著作。著作包括“写的书或文章”[1]P1711,这里限指前者,而不指“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2]。研究性著作要围绕某种重要和复杂的事物或问题,作以系统、深入、充分的研究和表述,一般认为篇幅应在五万字以上,实际往往还要更多,而最终常以公开出版发行的书籍形式呈现于世。研究性著作应该是某一领域的研究者历经长时期的潜心研究,自身达到成熟境界以后,将自己扎实的专业积累加以提炼、升华,付之辛勤撰写才可能收获的重要果实,远非一般有关事物或问题的关心者、涉猎者浅尝辄止所可为。
本来,研究性文章就是研究者研究成果的表达样式,凝聚着他们职业历练和专业探索的主要结晶,有关作者撰写研究性文章既能让自己提高,也能让有关读者学习到其中的科学认识和先进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实践更加积极高效。而研究性著作,既来自并且也适于相应的研究性文章赖以存在的现实语境,也是对有关研究性文章性质、特点和功用的复合包容和凝练提升,可谓所有研究性文体中的“超重型武器”。撰写研究性著作更是一种系统、复杂和宏大的研究工程,更可以锻炼和强化作者创造性的集材能力、运思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可能生成看待有关领域事物或问题的宏阔视野和深邃眼光;阅读研究性著作,也更能使人们对于有关领域事物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更加翔实而不再粗疏,更加系统而不再零星,更加深入而不再肤浅,大大有利于有关读者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也会间接有利于整个社会人们相关认知和修养的提升。
研究性著作对于作者来说,甚至也会由于其显而易见的“直观的厚重”,而比研究性文章更能激起自己的成就感,所以总有人愿意把诸多发表过或未发表过的单篇研究性文章结集成书予以出版,诸如研究论文、研究札记以及某些带有研究性的随笔、杂文、书信、序跋等等尽在其中。此外,也有一些机构收集多人的研究性文章结集出版。这种研究性著作对于读者来说,可以使本来因为零星分散而影响微弱的信息资源,释放出显著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应,即更方便读者得到复合和丰赡的精神营养。
研究性著作自然属于某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并且也理当如相应的研究性文章一样,具有相当的专业性、科学性、理论性、创造性以及必要的规范性。除此以外,它作为显而易见的“大部头”,还具有下述特点。
1.研究性著作具有体制的宏大性
既然是研究性著作,首先就直观地具有超过一般研究性文章若干倍的宏大体制,这既是作者总体驾驭能力的展现,也更是系统、深入、充分地研究和表述重要和复杂事物或问题的需要。因为文体形式为内容服务并不是被动的,它往往就是对所需研究和表述内容的规范、诱导和启发,可以使内容呈现为不同的面目。宏大而合理设定的体制,既能给作者预期的丰富内容提供足够的承载空间,又能够以其固有的运行逻辑,敦促作者广罗深掘寻奇探幽,补充和加强内容链条中缺位和薄弱的环节,使其坚实饱满,最终通向著书立说的辉煌。
2.研究性著作具有内容的丰硕性
研究性著作既然具有宏大的体制,就必须承载丰硕的内容信息,否则就成了“徒有皮囊”或“大而无当”。研究性著作研究和表述重要和复杂的事物或问题,不可能在仓促之间完事,它总要有呕心沥血的执著,又常见气定神闲的从容,多从原点辐射到周遭,从现实追溯到历史,从现象探求到本质,以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可靠的学理支撑,谈天论地、讲理说法,给人以丰硕的信息,使人透彻理解一个个相关的事物或问题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关内容信息的完整系统。当然,信息必须符合事实、符合科学,也具有新鲜性,才是有正面价值的信息。
3.研究性著作具有撰写的艰辛性
研究性著作体制宏大、内容丰硕,两者又必须有机统一,所以写作过程就必然充满艰辛。从确定合适的选题,到锁定需要的材料,到进行精当的分析提炼,直至最后逐字逐句的文字呈现,都需要作者对于真伪无定、繁杂无序的信息具有相当的辨识搜罗能力、加工改造能力和表达定型能力,并且,还要具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治学品格,也要具有坚持不懈“爬格子”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是与人合著,还必须有合作者的优化组合,其中主编要统领撰稿者,统揽全书编著,撰稿者要用心贯彻主编意图,着力服从全书需要。一部有价值的研究性著作的完成,就是写作者知、情、意、行难得的胜利。
二、研究性著作的分类
研究性著作按照研究的事物或问题的领域不同,有自然科学研究性著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性著作和一些边缘、交叉领域的研究性著作;按照研究侧重对象的不同,研究性著作有的侧重于宏观或“务虚”,有的侧重于微观或“务实”,另外也有不少两者难分轻重的研究性著作;按照著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著”“编著”“主编”“编译”“注”“译”“编”等的研究性著作。这些不同的著作方式,通常和作者姓名(著作权所有者名称)一起标出,置于封面、扉页、版权页以及封底、书脊等处,此外作者写的前言、后记等如果涉及著作方式,也应与上述各处标示保持一致。当然,著作方式的标示选择应当符合各自的实际。
著: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撰写,言人之所不曾言,有开创、创新之处。”[3]在各种著作方式中,堪称为“著”者,当是著者自己对某一特定领域所做的系统、深入探索,当为知识原创成分最多、智力创新价值最高的著作。《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所列对象包括“学术专著”“基础理论著作”和“应用技术著作”三类,《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请公告》则强调“以资助学术专著为主”,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国家对“知识原创成分最多、智力创新价值最高的著作”的保护和鼓励。学术著作正式出版前,作者往往会有研究成果以若干篇学术论文的形式先行呈现出来,尔后在此基础上拓展阐述。篇幅宏大合理、内容广博深湛、论证系统周严、具有显著学术创新价值的博士、硕士论文,虽然通常名以“论文”,其实也可以作为“学术专著”予以出版。这些,都堪为研究性著作的标准性参照;其他作者的研究性著作只要符合“著”的标准,也当属于“著”的行列。至于文学著作(也包括科幻作品、科学小品等),绝大多数也是以“著”而得并以“著”称之,则应作另论。
编著:是“将编和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编辑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即既有自己撰写的内容,又有整理他人作品的材料。”[3]“编著”的创新成分次于“著”,但是凡无独特见解的书稿,也还够不上“编著”的资质。就当下的出版市场来看,励志类、健康类、股票类、科普类、历史类、管理类等的书籍,“编著”较为多见。属于“编著”的研究性著作,无论“以编为主”还是“以著为主”,也都应有较高的基于对某种事物或问题的启发认识和指导实践的价值,也是有关研究者达到成熟境界以后可以选用的一种重大的成果表达样式。
主编:此处不指报纸、杂志等媒体机构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而是指“著作编辑或编著工作的主持人”[3],同时也是一种由主编主持多人共同实施的著作方式。不少较大型的书籍除“主编”外,往往还设有“副主编”以及“编委会”。需要明确的是,“主编”还有“主持编辑”和“主持编著”的不同。前者只是对别人的资料和观点做出合乎逻辑的编排,全书并无或鲜有自己独具的观点和论述;后者则具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表述,甚或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只因为是多人撰稿,故有“主编”之名。“主编”人数不宜多,职责为保证全书内容和形式各种元素的有机统一。“主编”著作,优势在于能够集思广益,提高成书速度。就研究性著作的编撰来看,研究能力高者充任主编,可以省去不少亲自“爬格子”或敲键盘的劳顿,其他编撰者则可以在研究团队的密切切磋中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
编译:此处不指把人类语言转换为计算机语言的过程,而是指“把一种或若干种外国的作品、文章或资料,根据读者的需要加以改编,是翻译和编写二者的有机结合。”[3]也可以说:“‘编译’是‘编著’的变种,是‘编著’的全球化体现。”[4]编译的对象可以是文章,而这里说的主要是著作,它以翻译为凭借,辅以适当的交代、注解和评论等,以更易于本国本民族的读者所接受。编译研究性著作需要深厚的外国文化知识背景、过硬的外族语言翻译水平和一定的母语写作能力,有条件的研究者或可作以尝试。
注:“表明这本书是由署名者根据若干资料而进行注释的。”[5]注的对象本来也可以是短篇,但这里则已经限指著作。“注”首先是以什么样的意图和眼光选定作注的对象,然后就是怎么解决注释必要和注释得当的问题,故而此类著作也常以“选注”名之。“注”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或别国别族文化知识的背景。为我国古代或别国别族某些研究性著作作注,利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译:是指“由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或由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3]翻译的对象五花八门,而这里说的主要是著作。翻译需要过硬的外语或古汉语知识,同时需要相当的现代汉语驾驭能力。翻译研究性著作,既能使译者自己经历一段扎实的学习过程,更可以使读者得到有价值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有条件的研究者也可作以尝试。
编:是指“将已知的资料或现成的作品,整理、加工成书。包括‘编辑’‘整理’‘编定’‘选辑’等。”[3]编的对象本也可以是其他简短的文字,而这里则限指著作。“编”的著作方式创造性最低,要求语言驾驭能力的门槛也最低,但是编什么不编什么、怎么搭配不同的作品、资料等,还是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和眼光。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性文章编为研究性著作,也会有积极集聚的效力。
其他:包括“注评”(“评注”“批注”)、“译注”等。也包括有些实际属于“著”或“编著”的著作,只署有著作权所有者的姓名或名称,而未标明著作方式。
三、研究性著作的通常体式
研究性著作诚然具有对于特定事物或问题加以“研究”的特定内涵,但它究竟还属于“著作”中的一种,因而必然具有著作共有的属性。著作作为书籍,和通常所说的文章最直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体制宏大,有着和文章迥然有异的体式。必须懂得的是,著作的体式问题绝非无关宏旨,而是始终关联着著作应有功能的实现。换言之,著作作为承载一定知识信息的系统,都是由若干各具特定功能的子系统构成的,而子系统的残缺、赘余或组合不当,都会不利于著作功能的实现。有关的现状是,虽然著作的通常体式人们实际并不陌生,但是也未必都有完全清晰和准确的认知。
就研究性著作正文部分以外的项目来看,且不说出版社编辑的编排工作,仅就作者撰写和提交的文本而言,还应有:
还需要说明的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图书《写作标准知识问答》,全面系统地明示了我国图书写作和出版的标准规范,涉及诸多业内问题,书籍出版时由出版机构遵照编排。上文所列图示,只是作者著述时通常遵循的大致体式。
这里还需对两个容易模糊的问题加以说明。
第一个问题:“前言放在目录之前,还是目录之后?”上述《写作标准知识问答》给出的明文解答是:“前言一般放在目录之前。”“前辅文的顺序通常是:封面、口号页、附书名页、主书名页扉页、主书名页版本记录页、内容提要、献词、题词、前言、序言、凡例、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目录。前辅文页码通常单排,正文页码另从‘1’开始排。”“序言有作者自序和请名家写的他序两种。他序排在自序之前,目录排在前辅文最后,列出正文章节的题目和后附文的名目,便于读者了解作品的全貌,方便选读。有些图书在目录中排上目录前面的前言、序等,在逻辑上不合顺序。”[6]P168~169
第二个问题:“参考文献和附录,哪个位置更靠后?”上述《写作标准知识问答》也给出了明文解答:“一般情况下,比较起来,参考文献与正文的联系更直接,关系要更紧密一些,应排得离正文更近一些。此时后辅文的顺序是:参考文献、附录、译名对照表、索引、后记。但有时也有参考文献涉及附录的,也应该允许参考文献放在附录之后。”[6]P170
当实践美学代替反应论美学的优势在21世纪逐渐淡化时,和谐美学、超越美学、生活美学从人与他者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出发触动社会实践,引起社会实践变革,更具有时代意义。这三类美学的成功说明,美学与实践密切相关,将美学理论细致化、现实化,直接参与到社会现象的指引中,会更有益于美学教育的社会导向性。
四、研究性著作的绪论和几项重要辅文的撰写
1.研究性著作的绪论
绪论又称绪言、导言、导论、引言、引论等,位于一部著作的目录之后,是著作内容的开端,属于著作正文的组成部分。“绪论在一本著作中不可或缺,代表着一本著作的质量,是观察一本著作的视窗。”[7]
绪论“有入门、初步引介的意味,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绪论着重于‘论’,强调论证的条理、逻辑与严谨。著作的性质和读者的需要是撰写绪论的依据之一。学术性专著和科普性质的教育学著作绪论重点的把握应有所不同……”[8]但绪论基本都包含以下元素:本书研究的对象和有关核心概念,本书研究事物或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本书研究的创新性意义,本书的内容结构,本书阅读应该注意的观点和方法等。要注意:讲述本书写作的经过以及感谢别人帮助的话语等,因为并非著作的正式内容,所以不宜写入绪论,而应该放到序言或后记里去写。
绪论都应科学、健康,并且充满和著作内容相谐调的风格魅力,能激发起读者阅读全书的渴望。
2.研究性著作的几项重要辅文
虽然著作正文和辅文的地位有主从之分,但它们又相互映照、相互依存,没有辅文也就无所谓正文,也就没有书。辅文就像一个指南针,又像一幅导游图,可以带领读者更为便当地领略书里的山山水水。这里仅就常需作者撰写的几项重要辅文作以简述。
(1)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也叫内容提要、内容说明等,往往排印在著作序言之前的版权页或者封底、勒口等显著位置,而比序言更为简短,也比序言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可谓著作内容和形象的缩影。内容简介有时出自编辑人员之手,实际上由作者自己撰写往往会更切当。
“简介一般包括图书的主要内容、特色、读者对象三方面的要素,我们称之为必备要素。此外,出于需要,有的简介中还包括一些其他要素。”[9]内容简介适宜控制在200~300来字,最好不超400字,应当简要、顺畅,全面覆盖、准确反映著作的内容。
图书的内容简介和学术论文的“摘要”有所不同,它不求独立使用,还可以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以适当自信的风采吸引读者。
(2)序跋
序跋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10]其中“序”也叫叙、叙言、序言、序文、序论、弁言、前言等,为前辅文;“跋”也叫跋尾、题跋、后序、后记等,为后辅文。由于两者体例略同,故而合称序跋。序跋作者可以是书作者所熟悉、敬重或信赖的别人,也常常是书的作者本人。这样就是作者自己在利用机会,自主自由地向读者秀出书的形象、拉近心的距离。
“序”今可通称前言、序言,“但在习惯上,前言多用于编写或编辑的书籍中,如教材、文选等,序言则偏重于专著;前言多由作者本人撰写,序言有自序、他序、译序、代序。”[11]序跋内容要有所分工,不宜互相重复,也都不要说和本书了不相干的话。“序言说明编写的意图、原则和经过,篇章结构,资料使用范围,读者对象,写作分工,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得到的帮助等……尽管有些内容(如写作分工、感谢别人的帮助等)放到前言或后记都可以,写作完成后的感想、作品读后才需要解答的问题应当写入后记。后记不能同学术著作的结束语和文学作品的尾声混淆。后者是正文的一部分。”[12]
“‘跋’与‘序’类似,序的写作要求也适用于跋。但也略有差别。一般序详而跋简,序重在对全书作总体说明,跋则只是有感而发。跋比序的用途更广,写法亦更自由,议论、叙事、说明、抒情无所不可。跋大都篇幅短小,少有长篇。”[13]
序跋不是正文,却透露着著作正文的“文品”和作者的“人品”。序跋应当富有真知灼见,饱含真情实感,无须不苟言笑,尽可不拘一格。好的序跋,多有“先声夺人”的气场和“余音绕梁”的气韵。
(3)其他辅文
其他辅文也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则来编制。
五、研究性著作撰写要具备的能动条件
1.占有丰厚积累,总怀敬畏情愫
研究性著作要围绕特定领域重要和复杂的事物或问题,作以系统、深入、充分的研究和表述,体制宏大,内容丰硕,所以,如果没有在相关领域经历长时期的潜心研究,没有得来相关的事物或问题从原点到周遭、从现实到历史、从现象到本质多维度、多向度、多层面的丰厚积累,就难以提纯出足够的可用成分,难以结晶为合格的研究性著作。《礼记·乐记》即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写作本来就不可苟且,要推出堪称“超重型武器”的研究性著作去武装和教化众多读者的灵魂,就更须自己灵魂纯正,总怀敬畏情愫,在每一个大端、每一个小节都尽心尽职尽责,不然就可能贻害众人。写书是在梳理知识、升华学问,是要塑造自我、沾溉世人,因此断然来不得仓促上阵,率尔成章,需要的是厚积薄发,精益求精。
2.秉持坚韧意志,自加不竭动力
撰写研究性著作是一场长途跋涉,个中艰辛不言而喻,这就需要作者秉持坚韧意志,心怀美好愿景,不断自加动力,直至撰著竟成。美国女学者帕米拉·理查德曾给好友谈起自己写书克服困难的过程:
当我觉得自己好像写不下去了的时候,我经常会回去读那些自以为写得好的段落。这总是提醒我,任何冒险都有两面性,输赢皆有可能。总在想着输的事情,我会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当其他手段失效的时候,重读那些好的段落有时候会让我重新奋发。[1]
3.洞晓写作机理,务求最佳功效
写作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参透和穿过那些真伪无定、繁杂无序的“信息场”,找出背后那一种令人惊讶的可靠价值和稳定秩序,并且准确清晰地呈现出来。撰著伊始,“也许通过提纲可以把整个迷局理清楚,可以告诉你前行的目标”[14]。不过撰著是一个主客观、动静态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总会有对于既定目标及其到达轨迹的偏离,而常由此实现有价值的创造。因此,位于正文之首的绪论,最好留待正文写完以后再写,否则老早写成统领全书的绪论,那就得在写书过程中不断地回头调整、修改,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如此等等,机理多多,只有洞晓就里,研究性著作的撰写才能求得最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