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野生动物的快乐生活
2021-05-18
编者的话:疫情把很多地方的人们关在家里,野生动物获得了更大生存空间。它们“占领”城市与乡村,生儿育女,过得很幸福。本版为您介绍下疫情后野生动物在德国、希腊、南非的快乐生活。
柏林:200多种野生动物任逍遥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王娟
疫情以来,德国已多次实行封锁、宵禁、居家禁足等防疫措施,连柏林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都失去了往昔的喧嚣和繁华。人们大幅减少出行和活动,却为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野生动物让出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动物们会在夜晚甚至白天离开栖身之所,出现在空旷而安静的街道上,闯入人们的视野。
城市里的公园、绿地、林荫道、花圃不仅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笔者第一次在柏林市中心遇到狐狸时非常惊讶,当时我就站在街边人行道上,一只比宠物狗还大的有长尾巴的棕色动物从脚边一闪而过,在夜色的掩护下迅速消失在街对面的栅栏底下。后来,笔者又先后在5个不同地点与狐狸不期而遇(如图),还多次在马路边看到野兔和刺猬,在水边见到天鹅和大雁。印象最深的经历是一次在公交车站旁,一只不知从哪儿跑出来的小狐狸瞪着大眼睛跟我对视了十几秒才走开,我甚至从容地掏出手机给它录了一段视频。
笔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柏林市内竟然生活着53种野生哺乳动物和180种鸟类,堪称欧洲物种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对大多数野生动物来说,城市并不是理想的安身之地,但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区范围的扩展,动物的活动空间不断被人类侵占,它们只能被迫进城求生。比如,狐狸选择留在大城市,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充足的食物,它们有时会偷偷到垃圾箱翻找人们扔掉的食品,尽力适应城市环境,进化出了与在野外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
在“2020年世界十大绿色城市”评选中,柏林位列第三。作为德国最大的城市,柏林总面积近900平方公里,超过40%是森林、公园、河流和湖泊,大自然与城市生活完美融合。其中,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8%,总面积2.9万公顷,大约相当于4万个足球场大小。此外,柏林目前拥有43个自然保护区,占城市总面积的3%。
疫情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亲近自然,笔者也特别去探访了柏林市内的几个自然保护区。紧邻车流不息的主干道陆军大街和繁忙的哈弗尔运河,有一块隐藏在森林里的湿地。这个保护区周围修建了一圈木质栈道,供市民在散步的同时观赏湿地生态。时值初春时节,天气很冷,但笔者还是在浅水中央的枯树上见到了几只长着漂亮长腿的苍鹭,被它们的动作的灵敏和优雅吸引。
无独有偶,柏林北部与勃兰登堡州交界处有著名的巴尔尼姆自然公园,这里有多条完善的徒步路线,路边还有介绍动植物种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展板。笔者最喜欢其中一条名为“蒲公英小径”的徒步道,虽然只有短短4公里,但是沿途风景非常优美,笔者还在徒步过程中遇到了保护区里的两种“明星”动物——野生水牛和矮马。小牛依偎在妈妈身下吃奶,公牛与母牛亲热地蹭着鼻子和脸颊,高傲的马儿旁若无人地啃食牧草。
疫情令生活节奏变得缓慢,也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发现野生动物离我们并不遥远。根据柏林的狩猎法规,不允许投喂野生动物,因为这样会令动物不再害怕人类,甚至主动骚扰和攻击人类。城市里的动物要面对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人为伤害等诸多风险,因此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在疫情结束后,人类势必“重新占领城市”,森林、公园也将人满为患,到时野生动物会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
如今,现代城市管理者开始倡导规划和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很多普通市民也在践行这样的生活方式,以增加对野生动物的了解,提高对动物保护的认知,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柏林的市政、园林部门建议市民通过观察野生动物来获取知识和乐趣,而科研部门则希望市民记录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汇总和上传信息,用于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比如,名为“城市野生动物”和“野生邻居”的项目,鼓励市民在窗前、阳台或花园观察动物,并通过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展示观察成果。莱布尼茨研究所曾于去年公开征集柏林及周边地区松鼠的照片,以追踪野生松鼠的健康状况。▲
南非:“驴企鹅”招摇过市
本报特约记者 张笑竹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独特的海洋和陆地环境让这个国家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为当地旅游业贡献不小。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给南非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也让当地野生动物的生存发生不少变化。
在开普敦,疫情期间游客减少让海滩上更加空旷,海龟们得以不受干扰地产卵。但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交汇区域强劲的洋流让新孵化出的小海龟们遇到极大的困难,它们本能地游向大海却一次次被推回海岸,多数会精疲力竭而亡。当地有一家“两洋水族馆”一直在开展海龟保护行动,他们号召来开普敦旅游的游客们在海滩上捡到疲惫不堪的小海龟不要放归大海,而是统一交给水族馆的专业人员饲养,待小海龟长大些再分批次放归大海。疫情期间因游客减少,在海龟产卵孵化期水族馆只得号召当地人多到海滩散步,尽量救助小海龟。生活在开普敦海滩的非洲企鹅是当地的明星动物,疫情前,尽管当地为游人修了专门的木栈道,严禁游客进入企鹅生活的海滩区域活动,但穿梭的人流和嘈杂的噪音还是给企鹅作息造成影响,许多成年企鹅选择一整天在海里捕鱼玩耍,到了夜间再上岸给小企鹅喂食。疫情发生后,游客减少,企鹅白天上岸喂食小企鹅的次数明显增多,小企鹅们生长发育也加速了。有些胆子大的企鹅敢于溜到空无一人的海滨街道上转转了(如图)。成年非洲企鹅一般70厘米高,恰如蹒跚学步的小孩;它们还有个名字叫“驴企鹅”,因为叫声有点像驴叫。人类居家隔离时,当地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非洲企鹅发出驴一样的叫声,迈着绅士步招摇过市。
疫情期间,海洋上游轮等各种船只减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海洋中的噪声污染。据观测,鲸鱼和海豚的生活因此都有所改善,海洋噪声的减少让它们的精神更加放松,相互交流的叫声也可以听得更清晰,有利于更有效地追踪鱼群进行捕食。同时,游客减少令当地的海鲜消费需求有所降低,过去容易对海豚和幼鲸造成伤害的捕捉章鱼的拖网数量也明显减少了。南非草原上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园中,没了游客们乘坐的越野吉普车,汽车噪音消失了,困扰猎豹们的一大难题也迎刃而解。过去,猎豹猎杀了羚羊、斑马等大型猎物时,会用一种很微弱的特殊叫声呼唤幼崽前来开饭,因为猎豹力气小无法像狮子和花豹那样把猎物拖走。但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常常让小猎豹听不到家长的呼唤,而加大声音叫的话又容易将猎豹幼崽的位置暴露给其他肉食动物从而增加幼崽被杀的风险。疫情客观上提高了猎豹幼崽的成活率。▲
希腊:野猪在首都 频繁出没
本报驻希腊特约记者 梁曼瑜
近日,野猪成为希腊社交平台的热搜词,原因是在希腊首都雅典和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市区接二连三地有野猪出没,这些毛茸茸、长鼻子的动物从山林中“离家出走”,跑到市中心街道上游荡。市民纷纷在网上贴图发视频,共享“不速之客”的最新行踪。
希腊野猪以往并不那么“野”,它们一般都会安分守己地留在栖息地,最多偶尔跑到山林附近的农田“撒野”破坏农作物。但自去年底希腊因新冠疫情实施全国封锁措施后,民众被禁止非必要出行,也不允许狩猎,无论城市还是郊外,人类活动都大幅减少。野猪似乎“看准了形势”,变得肆无忌惮起来。
除了雅典和塞萨洛尼基,希腊多个城市的警察局也都接获居民报警,称看见野猪在街道上走来走去,要求警方尽快处理。据推测,这些野猪可能是从近郊山林中走出寻找食物,误闯到了闹市。有希腊网民称,野猪似乎并不怕人,也不急于离开城市“回家”,反而喜欢上了“新地盘”,从早到晚到处逛,翻找垃圾桶,破坏绿化带,而且还排斥其他动物,对宠物狗表现出“满满的恶意”。
希腊专家认为,尽管这些野猪看上去很镇定,但市民应该保持警惕,不要逗弄或者喂食。养狗的市民要特别小心,因为野猪可能会感到被狗威胁而发动攻击。
据资料显示,一般而言,野猪对人类的戒备心很强,其“胆子大容易亲近人”的特点深藏不露。但是,如果经常被投喂食物而放松了对人类的警惕,就会逐渐与人类亲近起来。但野猪天生性情粗暴、攻击性强,当受到威胁时,公猪会用獠牙来保护自己,没有獠牙的母猪会咬对方。虽然并非致命,但这样的攻击会导致严重创伤。
尽管希腊民众普遍喜爱动物,但没有居民会希望自己在路上散步时遇见野猪。塞萨洛尼基市民莱戈迪祖说,动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受到爱护,但城市不是丛林,野生动物在街上游荡令人感到害怕。
亚里士多德大学农业、林业和自然环境学院教授弗拉乔斯表示,野猪正以空前的速度繁殖,人类必须想办法减少野猪数量。但一些动物保护组织呼吁,文明城市不应重蹈传统猎杀的覆辙,更不要向年轻一代灌输“解决动物就是解决问题”的理念,应该将人类活动区域与自然区域合理分配,人类只要将自己活动的区域彻底防护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