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IS数据的浙江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2021-05-18宋立旺王伟民戚德辉
宋立旺,邓 健,王伟民,戚德辉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环保院,杭州 310002)
1 研究背景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土壤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自然纽带,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对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1-3]。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4-5]。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主要利用植被在不同波段的光谱反射特征计算得到,其对地表植被生长状况具有强敏感性,是监测区域植被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在全球植被变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6-7]。
近年来,由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技术发展迅速,借助RS/GIS技术对植被覆盖度的监测十分普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植被覆盖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刘宪锋等[8]对我国1982—2012年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这30 a我国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张灿等[9]对福建省长汀县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发现植被覆盖度的生态提升效应显著;赵丽红等[5]研究了南昌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对非气候因素的响应,发现2001—2010年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退化趋势,2005年后植被退化有所减缓;李恒凯等[10]对赣南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地貌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红壤区域植被覆盖度与高程具有强正相关性;吴志杰等[11]评估了南方丘陵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的地形效应,发现3种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均能削弱地形效应,但消除或抑制地形效应影响的能力不同;熊俊楠等[12]基于MODIS-NDVI对云南省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2001—2016年云南省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
目前,浙江省植被覆盖度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13-15],但研究时间主要在10 a前,对于近年来该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浙江省山地多,平原少,森林资源丰富,同时该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将会影响该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从而加剧区域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为此,对浙江省近年来植被覆盖变化监测十分必要,有助于掌握植被变化的动态特征,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2009—2018年MODIS_NDVI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的高程、坡度、坡向地形数据以及《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中的林地分区划分,探讨分析浙江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情况,全面了解浙江省近10 a植被覆盖分布、动态变化,为地区林地保护、水土流失防治及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本研究创新在于结合浙江省当前林业政策《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对10 a规划期内的植被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同时填补了近10 a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研究的空窗期,为全省后续的林业规划及区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建议。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部,界于118°01′E—123°10′E,27°02′N—31°11′N,陆域面积10.18万 km2。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温度适中,年平均气温15.6~18.3 ℃,年平均累积辐射量4 147.4~4 670.1 MJ/m2,无霜期241~351 d;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092~2 029 mm,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最多,冬季最少[13,16]。地形上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西南高,东北低,山地多,平原少,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0.4%,平原盆地占总面积的23.2%。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植被类型主要有亚热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草丛、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栽培植被等。
结合《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中的林地分区(图1),共划分为5个区,分别为浙北平原区、浙西山地丘陵区、浙中丘陵盆地区、浙南山地区、浙东沿海丘陵海岛区。
图1 浙江省林地分区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MODIS数据来自https:∥ladsweb.modaps.eosdis.nasa.gov下载的MOD13Q1级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数据是一个采用Sinusoidal投影方式的3级网格数据产品,空间分辨率250 m,时间分辨率16 d,选择2009—2018年每年7—9月份120景的影像,该季度为1 a中植被覆盖最好的时期。利用MRT(MODIS Reprojection Tool)软件对影像做拼接、投影、转换格式等预处理,再使用ENVI软件采用最大值合成法(Maximum Value Composite,MVC)对每年6期影像进行处理,以减少噪声,排除云、大气、太阳高度角的干扰[17],使得NDVI能够与地表植被覆盖状况更接近。
DEM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www.gscloud.cn),空间分辨率均为30 m×30 m。
2.3 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
像元二分模型是一种基于线性像元分解模型的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18],其原理为假设每个像元对应的地表只包含植被与裸地2种组分,混合像元的植被指数即是植被和裸地这2种覆盖类型在该像元内所占面积百分比的加权和,故该像元的植被覆盖度等于其归一化植被指数与裸地植被指数之差[19]。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FVC为某一像元的植被覆盖度;NDVI为该像元上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soil为裸地对应的植被指数;NDVIveg为纯植被对应的植被指数。本研究采用李苗苗等[20]改进的像元二分线性模型来估算植被覆盖度,选取0.5%置信度截取NDVI的上下阈值,将累计频率<0.5%的像元视为纯土壤像元,其NDVI的上限值定为NDVIsoil;累计频率>99.5%的像元视为纯植被像元,其NDVI的下限值定为NDVIveg。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21],结合浙江省植被覆盖的实际情况,将植被覆盖度分为5个等级,即低盖度(FVC<30%)、中低盖度(30%≤FVC<45%)、中盖度(45%≤FVC<60%)、中高盖度(60%≤FVC<75%)、高盖度(FVC≥75%)。
2.4 地形因子提取
利用ArcGIS10.2软件对浙江省DEM数据进行镶嵌、裁剪等处理,提取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并分级。
信小呆抽中“中国锦鲤”后也问过:“我下半生是不是不用工作啦?”朋友们,大力转发中国农资锦鲤,谁也不想工作,想得美,寻找中国农资锦鲤,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有人刚刚从这家公司辞职,因为每次开发票写公司名称时都被人骂,要不我们也去试试——宝鸡有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少年相信在牛大叔的带领下会创造生命的奇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确认这是一家真实存在的公司,会不会马上要火?起码这39个字的公司名称似乎已经火了!应聘成功前,还是应朋友们之邀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走走尿素市场吧。
(1)高程:由于研究区高程1 000 m以上区域的面积仅占3.4%,基于此情况,以100 m为间距将高程划分为11个等级,即<100、[100,200)、[200,300)、[300,400)、[400,500)、[500,600)、[600,700)、[700,800)、[800,900)、[900,1 000)、≥1 000 m。
(2)坡度:参考水土保持工作中普遍采用的8°作为缓坡和斜坡的分级标准[22],将坡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0°,5°)、[5°,8°)、[8°,15°)、[15°,25°)、[25°,35°)、≥35°。
(3)坡向:参考相关研究[23],以正北方向为0°,22.5°为步长,将研究区分为平地(-1°)、北(0°~22.5°,337.5°~360°)、东北(22.5°~67.5°)、东(67.5°~112.5°)、东南(112.5°~157.5°)、南(157.5°~202.5°)、西南(202.5°~247.5°)、西(247.5°~292.5°)、西北(292.5°~337.5°)9个坡向带。将研究区分为5个坡向,即平地、阴坡(北坡、东北坡)、半阴坡(西北坡、东坡)、阳坡(南坡、西南坡)、半阳坡(东南坡、西坡)[24]。
3 结果分析
3.1 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
对2009—2018年7—9月份的NDVI影像做最大值合成处理,取平均值作为每年的NDVI值,基于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得到近10 a的浙江省植被覆盖度及平均值(表1),再利用统计软件对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图2)。可得,浙江省2009—2018年的植被覆盖度最大值在2012年,为78.55%,最小值在2013年,为76.73%,平均值为77.79%,总体变化在76%~79%,处于高盖度等级。变化趋势上,前4 a即2009—2012年的植被覆盖度均高于平均水平,2013年开始降低,至2015年有所回升,后3 a即2016—2018年的植被覆盖度均低于平均水平,年际变化总体处于缓慢下降趋势。这表明浙江省近10 a来的植被覆盖总体水平较高,存在缓慢降低的趋势。
表1 2009—2018年浙江省植被覆盖度
图2 2009—2018年浙江省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3.2 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特征
3.2.1 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由2009年和2018年浙江省植被覆盖度分级图(图3)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一致,呈现出西北、南部高,北部、中部以及东南沿海低的空间格局,即浙南山地区、浙西山地丘陵区>浙中丘陵盆地区、浙东沿海丘陵海岛区>浙北平原区。这主要与浙江省特有的地形分布有关,该地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北部平原、东南沿海以及中部盆地区域,在降雨、气候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局部上,北部平原、东南沿海以及中部盆地区域存在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趋势,其他山地丘陵地区呈现提高现象。
图3 2009年和2018年浙江省植被覆盖度分级
3.2.2 不同植被覆盖度等级的面积变化分析
分别统计2009年和2018年不同植被覆盖度等级的面积占比,并对各覆盖度等级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由表2可得,虽然浙江省植被覆盖度处于高盖度水平,但2018年该等级面积占比相对2009年减少了2.09%,并且中高盖度级别面积占比也存在减少现象,这2个等级面积共减少了3.2%。中盖度及以下等级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以中低盖度增加最多,为1.35%。将不同植被覆盖度等级面积变化在各分区所占比例情况进行统计,如图4所示。结果显示,高盖度等级面积减少主要在浙北平原区,该等级面积增加主要在浙南山地区,而中高盖度面积减少主要在浙东沿海丘陵区,与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一致。中盖度及以下等级面积增加均以浙北平原区为主,其次为浙中丘陵盆地区和浙东沿海丘陵海岛区,且中低盖度面积增加最多。
图4 不同植被覆盖度等级面积变化在各分区的占比
3.2.3 不同林地分区的植被覆盖空间演变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的地图代数下的栅格计算器工具,对2009年和2018年的植被覆盖度做差值运算,用后一年减去前一年的植被覆盖度,参考位宏等[25]的研究将差值结果重新分为7个等级,得到植被覆盖度变化分级图(图5),并对各林地分区不同植被变化等级的面积进行统计(表3)。结果显示,浙江省植被覆盖稳定的区域面积占62.79%,该区域植被覆盖无明显变化,植被覆盖退化区域的面积为20.8%,植被覆盖改善区域的面积为16.41%。这表明了全省总体植被覆盖度保持较好,但存在缓慢下降趋势,尤其以人类集中活动地区表现最为突出,这些区域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应的各类生产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植被覆盖相对减少。从各林地分区来看,植被覆盖退化面积占比分别为浙北平原区6.73%、浙西山地丘陵区3.01%、浙中丘陵盆地区4.62%、浙南山地区2.95%、浙东沿海丘陵海岛区3.49%;植被覆盖改善面积占比分别为浙北平原区2.62%、浙西山地丘陵区1.77%、浙中丘陵盆地区3.88%、浙南山地区4.87%、浙东沿海丘陵海岛区3.27%。除了浙南山地区总体植被覆盖度增加,其他林地分区均出现下降趋势,以浙北平原区最为明显,这也与浙南山地区当地的森林保护密不可分。
表2 各林地分区不同植被覆盖度等级的面积占比及变化
图5 浙江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分级
表3 各林地分区不同植被变化等级面积占比
3.3 植被覆盖度变化随地形的变化特征
3.3.1 植被覆盖度变化随高程的变化
由图6可得,不同高程范围内,植被覆盖度变化均以稳定为主,稳定面积占比随高程的升高,呈现先大幅增加后缓慢减少的趋势,在[300,400) m范围内的稳定面积占比最大,为74.06%。植被改善区域在各高程范围内的面积占比均稳定在16%左右,变化不大。植被退化面积占比的变化曲线与稳定面积占比的情况恰恰相反,呈现出先大幅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在[300,400) m范围内最小,为9.79%。在高程[0,100]m的区域,植被改善类型的面积均大于植被退化类型,这说明该区域植被覆盖度总体处于增加的态势;由于高程[0,100)m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区,地表植被多以林地为主,受人为影响较少,同时热量和水分也非常适合植被的生长,植被覆盖度保持较好。高程100 m以下范围,植被退化区域的面积占比为36.13%,而植被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例为15.6%,二者相差20.53%,因此,该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下降严重。另外,明显改善区是从高程200 m开始。
图6 不同高程范围植被覆盖度变化面积占比
3.3.2 植被覆盖度变化随坡度的变化
从各坡度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变化面积占比情况来看(图7),主要以稳定类型为主,且随着坡度的升高,面积占比增加并趋于平稳,在[0°,5°]坡度范围内最小,为46.85%,坡度>35°范围内最大,为72.13%。植被退化区域的面积随着坡度增加逐渐减小,植被改善区域的面积随着坡度增加缓慢增加,变化不明显。植被改善区域的面积占比在>35°范围内最大,为17.82%,在[0°,5°)坡度范围内最小,为14.12%;植被退化区域的面积占比在10.05%~39.03%之间,在[0°,5°]坡度范围内最大,>35°范围内最小,与植被改善类型的情况刚好相反。总体上,在<15°坡度范围的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处于退化状态,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为[0°,5°]坡度范围;坡度>15°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处于改善状态,>35°的区域改善最明显。
图7 不同坡度范围植被覆盖度变化面积占比
3.3.3 植被覆盖度变化随坡向的变化
由图8可得,不同坡向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表现出一致的特征,各变化类型面积占比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其中,退化类型约占21%,改善类型约占17%,稳定类型占62%,植被覆盖度变化主要以稳定为主,植被改善区域的面积在各坡向均小于植被退化区域,相差4%左右,说明浙江省总体植被覆盖度状况处于稳定水平,但存在缓慢下降的趋势。综合来看,坡向对浙江省植被变化影响不大。
图8 不同坡向植被覆盖度变化面积占比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 论
(1)从逐像元的变化斜率分析发现,2009—2018年浙江省的植被覆盖度总体处于高盖度级别,存在缓慢降低的趋势,与浙江省1982—2010年整体变化趋势相对一致[13],说明在过去三十多年,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在变化趋势上相对一致,起伏较小,较平稳,全省在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从而使得总体变化趋势起伏不大。从各林地分区的盖度变化情况来看,近10 a植被显著减少的区域发生在平原地区,该区域主要为水稻区,而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针叶林区植被有所增加,这可能与近些年全省的林业发展动向及城市化走向密不可分。
(2)与2009年相比,2018年中高盖度、高盖度面积减少,主要分布在浙东沿海丘陵区和浙北平原区,中低盖度面积增加最多,以浙北平原区为主。全省植被覆盖度变化以稳定为主,植被退化区域面积大于改善区域,植被退化以浙北平原区最为严重,改善趋势以浙南山地区最为明显。这与该区域的地形分布、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气候上,季风交替,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多,非常适合植被的生长;而地形上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70%左右,该区域特有的地形分布对人类活动范围起到一定限制作用,使得人类活动主要集中于平原、盆地地区。因此,该区域特有的地形分布和人为活动2个方面对植被的生长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3)植被覆盖度变化对不同地形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主要体现在高程与坡度两个地形因子方面,在各坡向间并不明显,这与研究区独特的气候特征与地形条件有关。浙江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平均海拔较低,有利于植被生长,削弱了坡向的影响。这也与相关研究结果[26-27]基本一致。相关研究[26-27]表明,植被变化类型与坡度显著,植被生长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坡度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缓坡区域,坡向对植被变化差异影响并不明显。
4.2 结 论
(1)2009—2018年浙江省的植被覆盖度总体处于高盖度级别,存在缓慢降低的趋势;空间分布上,2009年和2018年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一致,呈现出西北、南部高,北部、中部以及东南沿海低的空间格局,即浙南山地区、浙西山地丘陵区>浙中丘陵盆地区、浙东沿海丘陵海岛区>浙北平原区。
(2)2018年高盖度等级面积占比相对2009年有所减少,中盖度及以下等级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以中低盖度增加最多;植被盖度总体情况以稳定为主,除了浙南山地区整体植被覆盖度增加,其他林地分区均出现下降趋势,以浙北平原区最为明显。
(3)各地形因子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均相对稳定。各高程范围内,明显退化区域在高程100 m以下,明显改善区域在高程200 m以上;各坡度范围,退化最明显区域为坡度[0°,5°]范围,明显改善区域为坡度15°以上;植被变化的差异在各坡向之间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