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发达国家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经验探析

2021-05-18闫利雅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世纪技能

闫利雅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1483)

当前,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国家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经济社会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重视需求侧改革,从人力资源价值开发角度,重视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人的技能成长与人力资源价值,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消费能力。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是知识经济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人的生存技能与20世纪工业化社会的方式不同,价值创造不仅依靠商品的价值,更要依靠知识产权、商业模式创新、品牌价值、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和文化价值,是后物质化的、快速迭代的“软价值”创造。

为迎接这个难以预测、变化不断、创新不断的时代,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更新了人才生存技能框架,为学生适应社会变化,迎接挑战做好核心素养与技能准备。许多国家将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生存技能前置于基础教育,开展通用型职业素养和技能教育,支持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新的生存技能。21世纪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管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职业并能够胜任岗位能力、基本社交能力和道德自律等能力。

一、国际组织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经验

进入21世纪,欧盟、OECD、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际组织与国家,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矛盾,相继修订了核心素养框架,对人才技能培养战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和培训资助等做了调整。欧盟采取促进教育一体化进程,推动成员国人才国际化战略;美国实施经济上的制造业回流政策,教育上的21世纪技能运动;日本重新制定21世纪型能力;新加坡推行学生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很重视21世纪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如表1所示),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新的生存技能,并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养培训。

(一)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社会适应能力

2018年,欧盟委员会通过《关于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提案(2018)》,[1]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提出公民能力、创业能力、文化意识与表达能力等3个概念,相比2006年的核心素养框架,更强调全球视野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更强调促进就业与创业理念和职能。

表1 21世纪国际组织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内容

公民能力[2]对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重视获取欧盟和全球的历史与当代知识,重视可持续发展社会活动技能,重视性别平等、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凝聚力等态度。创业能力对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知识方面集中在项目规划与管理方法,吸收经济学和社会学多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建立在创造力之上,强调想象力、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态度指向主动性和责任感,有前瞻性、勇气和毅力。文化意识与表达能力对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增加各种形式的全球文化形式和表达(书面、数字文本、戏剧、电影、舞蹈、游戏、设计、音乐等)的知识;使用多样的艺术形式表达经验、想法和情感,以好奇开放的积极态度参与文化体验。

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盟就启动“促进合作的欧洲职业教育研究”资助项目,多国共同参与推广职业教育研究,旨在获得“欧洲附加值”、发展“欧洲意识”、促进欧洲知识增长、促进创业和就业,从根本上促进人的技能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步发展。这些研究与实践相融合,促进了欧洲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且将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向普通教育和终身教育实践扩散。2002年,欧盟启动的“哥本哈根进程”,开创了透明与互信的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重点开发了一个共同的欧洲资格认证框架(EQF),并将其与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VET)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3]这些实践促进了欧盟教育和职业培训,使其应对全球化挑战有竞争优势。

(二)OECD核心素养中的社会适应能力

OECD成立于1961年,前身是美国和加拿大194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这是基于冷战思维的综合性国际经济组织,其教育纲领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上,强调人作为经济工具的教育职能,且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风向标。1997年,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即DeSeCo)项目,开展大规模国际教育评价项目——学生能力国际评价,简称PISA,旨在评价学生应用知识与技能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聚焦学生是否具有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2003年,OECD发布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形成“核心素养”框架;2005年,OECD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4]其中,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内容包括“人与工具:使用工具互动”“人与自己:自主行动”和“人与社会:在异质群体中工作”等;2018年,OECD发布“PISA全球素养框架”,通过了解全球和跨文化问题、技能(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尊重互动的能力、同情和灵活性)和态度(开放性、尊重文化差异性、全球意识和责任)。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OECD将“质量”作为核心要素,强调教育结果的重要性;1987年,应美国对国际教育质量测评系统的强烈诉求,OECD启动了国家教育体系指标项目(即INES),开始了对各国教育质量状况的长期监控和比较。“教育指标”为人力资本测量提供了新技术,将人力资本的内在结构细化为可量化、可测度的工具,通过测试个人的功能性素养水平完成对人力资本的分析。

OECD核心素养的价值预期,是加强新普世主义与教育工具性,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而建构的新普世主义价值体系。随着知识经济和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布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发展,全球的资源、信息、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动性成为常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逐渐成型。加强核心素养中社会适应能力是必然选择,况且OECD最直接推手的美国本土实用主义哲学,在核心素养的实践方面影响力突出。知识经济和技术技能积累,使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明显,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伙伴关系,与产业界的融合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三)美国“21世纪能力框架”[5]中的社会适应能力

除了通过国际机构促进和监测全球各国国际教育指标,美国重视教育改革和21世纪技能培养活动。美国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全球影响力有目共睹。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相对不显眼。然而,美国本土教育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实践,美国教育改革评价工具和专著的学术影响力很大。美国的21世纪技能实践对教育改革影响很大。

200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联合苹果、微软、全美教育协会等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成立“21世纪技能伙伴协会”(简称P21),[6]开始有组织、系统性地研究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技能,发布了“21世纪学习框架”,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解释学生在工作、生活和公民能力等方面需要的技能、知识和必要的知识系统,帮助他们在社会中取得成功。自此兴起了21世纪技能运动,在全美启动了“州领导力项目”和“21世纪学习示范项目”。截至2018年4月,共有21个州加入了“州领导力项目”,实施21世纪技能计划,95所院校开展了“21世纪学习示范项目”。

21世纪技能项目强调高阶思维技能或高阶技能。初级阶段21世纪技能运动核心是3R,即读写算,后来转向4C教育运动:1.评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2.创造性与自主学习能力;3.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4.跨文化理解与全球意识。过去半个世纪,美国社会就业岗位中“非弹性手工”和“非认知能力”类型工作机会的减少和消失,增加的新就业机会需要更多高阶思维技能,是建立在知识和认知基础上的技能。高阶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反省思维、元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技能包括探究、决策、问题解决和迁移技能等。

(四)日本核心素养中的社会适应能力

1996年,日本发布《关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社会的“生存能力”为教育目标,围绕生存能力开展教育改革。自21世纪以来,日本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自立”“协作”“创造”为理念,培养学生包括“思维能力”“基础能力”“实践能力”等21世纪社会生存能力。2008年,日本修订了“学习指导要领”,为社会向“知识型社会”发展做准备,突出“知识”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个体自主判断的前提条件。

2013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了“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研究报告,[7]提出了立足本国、面向国际的“21世纪型能力”核心素养框架,包含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等3类能力素养,从逻辑关系上,基础力被思考力所包含,它们共同被实践力所包含。基础力主要是指通过熟练使用语言、数字信息等技能来实现目标的技能;思考力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元认知、适应力等构成;实践力是指自主行动的能力、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担当责任的能力。在教育教学的各种课程设计中,都要考虑以上3类能力素养,并将它们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

(五)新加坡核心素养中的社会适应能力

2014年4月,为迎接21世纪全球化、技术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等3项挑战,新加坡发布了《新加坡学生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8]强调发展21世纪公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价值观、社会和情感能力、适应全球化社会的能力。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责任感、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社会和情感能力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管理、作出负责任的决定等5项能力;适应全球化社会的能力包括公民意识、环球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意思维等能力。新加坡21世纪技能的培养,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框架,不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还有课外社会活动和应用性学习课程,培养具备相应胜任力的师资。[9]

二、国际组织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经验的异同

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策略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基于人力资源的认知文化差异,对社会适应能力认识的传统基础不同,但对高阶思维技能的追求却相同。受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影响,政策制定者对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本土文化保护等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增加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则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

(一)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经验的差异之处

为迎接21世纪挑战,主要国际组织和经济发达国家几乎在同一时期修订了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但是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却很不相同。组织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改革举措的针对性不同。

1.欧盟:重视创业能力与文化意识和表达能力。欧盟内部的多元性和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使创业能力与文化意识和表达能力成为核心要点,强调创业能力的培养,欧盟成员国公民的国际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能力,是为了促进人才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好的国际交流,以促进成员国之间人才的流动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繁荣。

2.OECD:强调宏观理念共识并转向“质量”。OECD重视成员国之间宏观理念共识的形成,制定导向性、框架性的价值倡导,更强调人的发展与超越国界和文化的普遍性指标,从21世纪人类技能评价指标出发,开发一系列具有操作意义的调查工具,引导很多国家采用类似的指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绩效。转向“质量”是受美国21世纪技能素养的影响,不断借鉴国际上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价值体系修订指标,以提升其在成员国之间甚至全球的影响力。

3.美国:重视STEAM教育和21世纪科技技能。美国的21世纪人才战略,主要是应对全球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的危机感。为维持其高科技强国的绝对优势,美国政府提出教育倡议,加强美国K12关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的教育,简称STEAM教育,后来还增加了机器人、3D打印和计算机编程。2002年,美国掀起了21世纪技能运动,更强调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等。

4.日本:强调“自立”“协作”“创造”等理念。日本社会的老龄化、消费低欲望化和教育宽松化,教育者面对的挑战也很独特,终身教育的需求和向知识型社会的转变成为最重要的事情,日本借鉴国际经验,强调“自立”“协作”“创造”等理念,并将“实践力、思考力和基础力”作为核心素养融入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还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作为人自主判断的基本要素。

5.新加坡: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并进行本土化实践。新加坡21世纪素质的培养,也是学习吸收日本、德国和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提升新加坡国家认同感的同时,持续加强“核心价值观、社会与情感能力和适应全球化社会的能力”,通过人才战略,提升新加坡的国际影响力。

(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经验的相似之处

21世纪人类的焦虑很严重。各个民族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面对未来危机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全球范围的局部战争、贸易战争和政治分歧同时存在,政治协商协调和经济合作越来越广泛,分歧和局部利益争斗不曾停歇。为了增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世界经济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持续进行教育改革,保持自己的优势利益,强化文化、技术和政治经济优势,补齐教育中的劣势因素,广泛推动生存技能运动,增加本土就业和实体经济回归。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国际交流合作的实质性开展,各个主体国家的技能框架也都相互借鉴,相似性越来越高。从文化方面看,深挖本土文化内涵素养,同时强调国际化素养;从价值方面看,各个国家都非常强调学生思考力、创新力和实践力的培养,回归“传统美德”“创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力量。

1.重视本土文化中生存智慧的技能复兴

21世纪的民族国家,为应对未来挑战,主要加固两大支柱:民族文化创新力和科技创新力。民族文化创新力,指向文化安全和文化全球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价值回归运动,正是从文化的核心层面重塑美国精神;进入21世纪,历届美国领袖以护卫美国本土安全的名义,对内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对外则以军事实力扫除威胁和潜在威胁,其根本目标就是以新保守主义理念,重塑美国在全球的超级优势。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目标相一致,在于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全球影响力。从价值观、历史文化传统和高新科技开发与应用等层面,深挖民族文化中的精神、故事和力量,让青年一代拥有21世纪生存智慧和技能。在这个方面,国际经济组织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在努力挖掘文化优势和科技潜力,推动新技术技能的推广和应用、在职培训、转业转岗培训等。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也是一种全国性的技术技能改革运动,不断重塑职业精神、职业技术技能,普惠性推动民众的技术技能培养。

2.强调国际交流沟通基本素养的培养

强调培养国际交流沟通的基本素养,一是本土国际化,重视增加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中的国际理解与沟通文化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具备跨文化沟通理解的认识能力;二是开展跨境的学校合作与课程交流认证等,通过国际组织、政府和民间机构的跨文化沟通项目,为学生建立海外研习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师生对异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交流合作能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这些相当普及,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还比较少,仅限于少数资金充裕、政策鼓励和有丰富社会资本的少数学校。教育实践者越来越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当然,信息化也降低了国际沟通与理解的渠道成本。

3.重视全球价值与民族价值的融合培养

信息技术将世界联系起来,依靠的是通讯工具和协议。这些超越文化的知识、技术、工具和协议,将全球的人与人、物与物、商品生产和流通等联系起来,人们应用来自全世界的零部件、原材料或者技术服务,开展规模空前的全世界范围的生产合作。尽管国际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但是自由贸易和自由港的规模和数量都在增加。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更加全球化和民族化,来自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够同时观看不同国家制作的电影、图书和工具;外来词汇越来越成为日常,中国的热词也很容易引起国外“热搜”;不懂外语的人们能依靠智能翻译软件去陌生的地区旅游。投资任何项目之前,都会在全球范围内搜索类似项目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前景。通讯工具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21世纪的人们在社会适应能力中全球化和民族化的融合成分越来越多,文化价值新质的产生越来越快,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重视生存技能的智力成分与高阶位移

人工智能取代简易体力劳动,很多机械性的工作岗位已经逐渐消失,技术工人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智力成分越来越多。因此,21世纪的学生在外语、计算机应用、艺术、音乐、甚至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学习越来越多,充裕的物质条件和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很多学生的天赋得到较早的开发和应用。在多元智能理念的教育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得到尊重和维护,青少年以更加创新、富有个性、更少偏见的方式教养起来,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文化教育水平和全球视野都超越父辈。21世纪的生存技能,以更重视知识的价值和技术技能的智慧成分为主,整体上向着人格全面开发和技术技能高阶位移方向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体现了这种趋势。

三、面向未来中国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策略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0]研究成果发布,其中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内容是“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强调个体的“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社会创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以更积极的态度和力量参与国际事务,期待走向在全球贸易产业链的价值的高端,以更少的资源投入,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社会服务,贡献中国的价值和力量。这些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出挑战。褚宏启认为,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中国公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核心素养的中国立场是正视自身问题、具有国际视野的立场,更是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立场。[11]

(一)价值观念:重视实践导向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人的价值源自于实践,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人的行为和选择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价值导向,人不能活出自己价值观以外的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实践开始,从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础开始,价值观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实践导向的价值体验活动,对学生价值体验的重视以及反思性行动的重视,这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奠定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实践价值导向的社会适应能力连贯式培养,有助于学生职业美德的形成,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自身劳动创造与他人或社会互换劳动成果而满足成长需要的主体价值,以及对他人劳动成果尊重、对他人人格尊重和行为尊重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减少对他人的歧视和未来不可以预测的人生风险的防范。

(二)自主发展:自律、行动力和自我突破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成长就是突破自我,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是一系列身心统一的复杂成长活动过程。自主发展,就是从内驱力层面,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高效自律的管理,从现实和愿景出发,不断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认识和发现自我的价值,发掘自身潜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成长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高品质生活的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是一种常态,自主发展从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方面,支持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等基本技能的获得。在通讯技术和高速交通发达的当今社会,信息和知识资源充溢社会,学生的专注力成了稀缺资源,深度思考、深度阅读和深度体验等成为难题,很多学生的见识和语言能力很强,然而在自律、学习行动力和社会职业认识方面,能力还很薄弱,间接知识、经验和信息等会让学生自我认识产生很大偏差,认为自我无所不知,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却呈现行动力弱的现象。因此,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培养非常关键,尤其是自律、行动力和自我突破力的养成。

(三)社会参与:家务、社区和社会服务参与

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体终身都要学习并处理的关系,而且随着成长阶段,关系和力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养成学生社会参与的习惯,是从与社会关系方面,培养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必须遵守与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社会参与可以从家务开始,逐步向外拓展,延伸到社区和更广阔的社会服务。社会参与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等核心技能。社会参与的境界和视野要高远,培养学生心胸开阔的大格局意识,行动与理念思想一致,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是出于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其它功利目的。只有理念与行动一致,学生的社会参与才有终身可持续性,成年之后才能持续致力于社会的主流建设。

(四)全球视野:自我、国家和人类命运的认识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贡献值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国制造”商品的全球流通,让全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政策的全球视野与放眼全球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对国民素质有不同要求。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将自我、国家和人类命运的认识统一起来,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盲目的民族自大,形成理性和正义的态度认识自我、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鼓励和支持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和贡献社会的职业信念。树立民族自信心,在同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化交流中不狂妄、不媚俗,而是以平等和不卑不亢的态度,通过商业协议、商议、谈判和规则,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制造、经营和文化交流活动。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世纪技能
世纪赞歌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沙漠里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