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针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

2021-05-18张奇芬杨明敏熊燕周海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4期
关键词:莫沙排空针刺

张奇芬 杨明敏 熊燕 周海星

(1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一科 南昌330008;2 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医院麻醉科 南昌330008)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是指在糖尿病基础上出现的以胃运动低下、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 DGP 可继发代谢异常和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 部分DGP 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胃排空障碍程度不一致,造成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漏诊。 调查显示,借助放射、超声等检测方法,糖尿病患者中DGP 检出率高达62%[2]。 因药物治疗复发率较高,近年来结合中医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DGP 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显示针刺、针灸均可对糖尿病胃轻瘫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而目前有关穴位埋针治疗DGP 疗效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研究探讨穴位埋针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 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2 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88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 例。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及身体质量指数(BMI) 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n 男(例) 女(例) 年龄(岁) 病程(年) BMI(kg/m2)对照组观察组44 44 14 16 16 14 55.6±10.4 59.5±8.3 8.5±3.8 10.5±2.7 22.5±4.7 21.6±3.9

1.2 纳入标准 符合2 型糖尿病及轻、 中度DGP诊断标准; 符合轻、 中度痞满证诊断标准; 年龄45~70 岁,糖尿病病史≥5 年;诊断前胃瘫症状出现时间大于或等于3 个月;接受正规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近1 个月内未接受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近2 周内未使用影响胃排空药物,如抗胆碱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近3个月内未接受针灸治疗DGP。

1.3 排除标准 重度DGP 患者; 未按照规定治疗糖尿病,无法判断疗效者;近1 个月内出现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无胃排空延迟证据,或非糖尿病导致的胃动力异常者;患有消化道梗阻,胃肠道溃疡及出血,其他腹腔脏器器质性病变等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心、肝、肾损害者;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使用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者;有认知功能障碍、失语、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检查及治疗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配合糖尿病饮食,适当运动。 患者入组前均停用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副作用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1 周,并给予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给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维持空腹及餐后血糖平稳。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等变化。 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国药准字H19990315),每次5 mg,3 次/d,饭前服用,治疗8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揿针(国械注进20162271259)穴位埋针治疗。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采用“四步法”进行埋针,选穴定位(取中脘、上脘、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养老、梁门)、揉压醒穴(医师拇指指腹按揉治疗穴位数十下以达到“醒穴”及舒缓之目的)、穴位埋针(埋针部位经消毒处理,揿针埋针并垂直按压针尾数十下以使人体与揿针结合并相适应)、平衡起针(因揿针胶布与肌肤吻合得非常密切,取针时应四周掀开胶布、垂直向上平衡起针以减轻取针不适)。揿针需于24~72 h 后更换1 次,每周治疗5 d 后休息2 d,由同一医师起针和再次埋针,治疗8 周。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总体症状积分、胃半排空时间,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临床症状积分:采用4 级症状积分法对两组患者5 种主要消化道症状(按嗳气、胃部压痛、餐后饱胀、恶心呕吐、食量下降的不适程度)进行评分。0 分,无症状;1分,轻度症状,能完全忍受;2 分,中度症状,影响工作和睡眠等正常生活;3 分,重度症状,不能进行工作和睡眠等正常生活。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5种消化道症状评分,计算总体症状积分。 疗效判定:根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症状积分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体积分-治疗后总体积分)/治疗前总体积分×100%。痊愈,主要症状消失,疗效指数≥75%或胃排空率提高90%;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50%≤疗效指数<75%,或胃排空率提高40%;有效,主要症状部分改善,25%≤疗效指数<50%,或胃排空率提高20%;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疗效指数<25%,或胃排空率无明显提高。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胃半排空时间:按照文献[3]试验标准与计算方法,所有研究对象检查前禁饮食12 h,在B 超(3.5 MHz 探头)下首先采用胃窦单切面积法测量空腹时胃窦部前后径及胃窦部左右径,并计算胃窦面积。在1 min 内饮完250 ml 牛奶,并测量初始(饮完后即刻)胃窦面积, 饮完后胃窦面积减少一半时所需时间即胃半排空时间。 血糖检测: 受试者空腹时采外周静脉血,3 ml 入红色干燥管,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2 ml 入紫色EDTA-K2 抗凝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食二两馒头,2 h 后再次抽血检测餐后2 h 血糖(2 h PG)。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494,P<0.01)。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总体症状评分和胃半排空时间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显著降低,胃半排空时间显著缩短(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显著降低,胃半排空时间显著缩短(P<0.01)。 见表3。

表3 两组总体症状积分与胃半排空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总体症状积分与胃半排空时间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胃半排空时间(min)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总体症状积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44 44 10.8±1.7 10.8±1.5 5.3±2.3△▲ 42.9±7.8 40.7±6.5 7.2±2.7△35.1±4.7△30.5±4.9△▲

2.3 两组FPG、HbA1c、2 h PG 水平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FPG、HbA1c、2 h PG等血糖水平均有所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FPG、HbA1c、2 h PG 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FPG、HbA1c、2 h PG 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FPG、HbA1c、2 h PG 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F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2 h 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44 44 7.5±0.5 7.4±0.6 7.1±0.4△6.8±0.5△▲11.6±0.9 11.3±0.8 11.1±1.1△10.6±0.8△▲7.6±0.5 7.6±0.6 7.2±0.5△6.9±0.6△▲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DGP 作为糖尿病慢性消化道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胃窦张力低下、胃运动减慢、胃排空延迟,导致胃内食物淤积。 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中50%~76%的患者合并有一种或多种胃肠道症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动力紊乱[4]。DGP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西医认为可能与内脏的自主神经病变、胃肠激素异常、胃Cajal 间质细胞减少、微血管病变、高血糖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因素有关[5]。中医学中,DGP的病因病机也尚未统一,综合为消渴日久、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瘀血内阻、耗伤脾胃、脾胃失和、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情志失调等。

莫沙必利作为一种新型促胃动力药,可选择性激动5-羟色胺4(5-HT4)受体,作用于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促进Ach 的释放,增强胃肠运动,加速胃排空。 已有研究证实DGP 患者使用莫沙必利治疗6 周后,患者恶心、腹胀、早饱、呕吐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6]。

本研究选择FPG、2 h PG、HbA1c 作为观察指标,可客观反映穴位埋针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 时对血糖波动的影响。 研究表明病程5 年以下糖尿病患者胃排空时间无明显改变,而糖尿病病程5 年以上患者出现明显胃排空延缓,胃排空时间延迟,提示DGP 的发生与长期高血糖有关[7]。 而胃三维超声能准确扫描试餐后胃内液体分布情况,可根据不同时点测定胃容积变化和胃排空延迟时间[2]。 研究证实B 超与放射性核素法监测胃半固体和液体排空具有相同的敏感性[8]。

穴位埋针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保持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气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养阴益气等作用。DGP 主要病变部位为胃和其他脏腑,针刺相应穴位可发挥固护脾胃正气和驱除脾胃邪气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三阴交可明显改善DGP 患者的胃肠道症状[9]。 本研究选择中脘、上脘、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养老、梁门等穴位有一定的依据。中脘穴是胃的募穴,针刺中脘有调中、和胃、理气,疏调三焦气机、升清降浊之功效。 上脘穴属于任脉,针刺上脘穴能消散六腑寒气、腹痛,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足三里穴是胃腑下合穴,针刺足三里可调和气血[10]。针刺三阴交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胰岛素分泌,有效降低血糖,可调肝脾肾三经气血[11]。 天枢穴是大肠募穴,针刺天枢穴有健脾胃、消滞食、调胃肠之效[12]。养老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之一,梁门属足阳明胃经穴。

清铃揿针是一种创新型皮内针, 通过浅刺而久留针的方式可减少针刺时的疼痛, 持续的穴位刺激可延长针刺效应时间,提高疗效。清铃揿针针具短小细软(通常直径0.25 mm 以下),刺入深度浅,埋针操作简便,无痛,不强调得气,刺法安全,能减少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及不适感,患者易于接受。揿针穴位埋针每次留针时间一般为24~72 h,相比传统针刺,延长了留针时间,减少了操作次数,且揿针埋针固定牢靠,不受患者体位影响,患者埋针后可以进行日常活动,适用于临床。

本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口服莫沙必利联合清铃揿针穴位埋针,治疗8 周后,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体症状积分降低,胃半排空时间显著缩短,血糖水平明显改善。说明采用莫沙必利口服联合清铃揿针穴位埋针治疗DGP,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莫沙必利治疗。

综上所述, 穴位埋针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可明显提高DGP 患者的临床疗效, 降低总体症状积分,缩短胃排空时间,降低血糖,患者易于接受。

猜你喜欢

莫沙排空针刺
抽水蓄能电站小负荷发电排空上水库可行性试验研究
和爽联合莫沙必利在肠镜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胃三维容积超声造影与上消化道碘水造影评价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疗效的价值
老年便秘采用莫沙必利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的观察及评价
一种方便排垢排空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探讨
云海相接,追浪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