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禽肉类产品市场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1-05-18昝梦莹
昝 梦 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逐步下降,而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产品消费量大幅上升[1]。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肉类消费量快速增长,1978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9千克,2018年达到63千克[2],肉类产品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消费品。畜禽等肉类产品作为我国“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给和价格变化直接关系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和农民的收入,因此分析其市场形势,展望未来市场变化,探寻其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十年我国畜禽产品产量变化
(一)牛、羊肉产量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
统计分析显示,2011-2020年10年间我国牛、羊肉产量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2020年我国牛肉和羊肉总产量分别达到672万吨和492万吨,相对于2011年的611万吨和398万吨分别增长了10.0%和23.6%(见表1)。牛羊肉产量逐年增加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出栏率增高。近年来国内牛羊肉市场价格的不断飙升,导致“杀青弑母”现象愈发普遍和严重,牛、羊整体出栏量上升但存栏下降。2020年全国牛、羊分别出栏4 565万头和31 941万只,比2011年增加364万头和5 279万只,分别增长8.7%和19.8%(见表2)。二是得益于单产的提高。人工授精、短期育肥等实用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我国家畜平均胴体重得到了显著提高。2020年屠宰肉牛平均胴体重约为 255.0 千克/头,比2011年提高了110.2%[3]。
表1 2011-2020年全国部分畜禽产品产量 万吨
表2 2011-2020年全国畜禽出栏量万头(只)
(二)猪肉产量呈先增长后降低的变化
2011-2014年我国猪肉产量呈增长趋势,2014年达到顶峰5 821万吨(见表1)。然而,在环保高压态势下,从2014年起,一些中小养殖场纷纷退出,全国生猪存栏量一直处于小幅下滑的状态,2014年存栏量为4.66亿头,到2018年下降到4.28亿头,4年降幅8.1%[4]。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趋势基本一致,2014年以来整体也在小幅下滑,2014年出栏7.35亿头,到2018年下降到6.94亿头(见表2),4年降幅5.6%。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我国生猪产业更是雪上加霜,存栏锐减,2020年生猪出栏52 704万头,相比2018年下降高达24.0 %。
(三)禽肉产量呈波动性走势
2011-2012年我国禽肉产量有所增长,2012年全年禽肉产量达 1 823万吨(见表2)。但2013年受H7N9禽流感影响,我国家禽生产大受影响,禽肉产量首现负增长,特别是黄羽鸡遭受了活禽市场暂停的巨大冲击,产量大幅下降。由于禽类生长周期较短,繁殖较快,加之养殖水平和疫病防控力度不断提高,禽类产品产量逐渐得到恢复,2014-2020年禽肉产量逐年增加,由1 751万吨增长到2 361万吨(见表1),年均增长率达5.8%。
二、近五年我国畜禽肉产品进口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猪肉进口439.22万吨,同比增加108.34%;鸡肉进口143.30万吨,同比增加98.28%;牛肉进口211.83万吨,同比增加27.65%;羊肉进口36.5万吨,同比下降6.29%(见图1)。
图1 2016-2020年我国主要畜禽肉产品进口情况[注]根据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及相关公开数据整理而得。
(一)牛、羊肉进口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近几年,国内牛、羊肉价格长期处于高位,但国际牛、羊肉价格却呈下跌趋势,因而刺激了相关产品进口贸易的不断扩大,从发达国家进口来填补供需缺口成为常态[5]。整理过去五年我国畜禽肉类进口数据发现,牛、羊肉进口量呈逐年增长之势。2016年我国牛肉进口量为58.0万吨,之后逐年增加,到2020年已经突破200万吨,达到了211.8万吨,翻了3.6倍。从进口总量及增速来看,羊肉的需求增量没有牛肉那么大,但整体也呈上升趋势,2020年羊肉进口量为36.5万吨,相比2016年增长了65.9%。
(二)猪肉和禽肉进口量周期性很强
相比牛、羊肉,猪肉和禽肉进口量则周期性很强。猪肉的进口量和国内的猪生产周期重叠,2016年猪肉价格处于上一轮景气周期顶点时,猪肉进口量达162.0万吨,同比前一年猛增110%;而2017年、2018年猪肉进口量连续两年下跌;到2020年,猪肉进口量也超2016年创出新高,同比2019年翻了一番。近五年,我国鸡肉进口量变化与猪肉基本相近,2016年全年鸡肉进口量为56.9万吨,2017年降低至45.0万吨,随后又连续增长到2020年的143.3万吨,相比2016年增长了151.8%。
由于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禽肉类产品供需缺口逐渐扩大,国内对进口肉类产品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因此,未来几年我国畜禽肉类产品的进口量还会不断增加。
三、近五年我国畜禽肉类市场价格变化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大,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6]。但近些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畜禽肉类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明显,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一)牛、羊肉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禽肉市场平稳
随着我国肉类消费逐渐全民化、常态化,市场供应和需求不一致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畜牧养殖中人工、运输、环保等成本的增加,肉类产品市场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牛、羊肉市场价格一路走高(见图2)。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公布的农产品价格显示,2021年2月份牛、羊肉平均价格高达88.7元/千克和87.1元/千克,创历史新高,比2016年2月的牛、羊肉价格(64.3元/千克和58.3元/千克)分别增长了37.9%和49.4%。
图2 2016-2020年全国牛、羊肉市场平均价格变化
在国内牛、羊肉市场价格一路飙升的形势下,禽类因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其产品在国内有充足的产量,总体市场价格变化不大(见图3)。
图3 2016-2020年全国部分禽类商品市场平均价格变化
(二)生猪市场价格呈现异常波动
近年来,我国生猪市场价格表现出异常波动,从2016年以来价格持续回落,到2018年5-6月全国猪肉均价每千克跌破20元(见图4)。造成这轮价格下跌的原因:一是一些大型养殖企业盲目扩张而导致猪肉市场供过于求;二是由于环保拆迁导致大量生猪非正常出栏。三是遭遇进口猪肉的持续影响——中国从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的猪肉均价都低于国内市场售价,国内市场遭受严重冲击。但随着国家对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许多中小规模养猪场及散养户陆续退出,生猪产能下降,市场供应量减少,加之2018年8月我国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并全国性扩散,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更是大幅下降。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9年12月生猪存栏同比下降37.7%,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31.4%,全年累计出栏量同比下降24.6%[8]。目前猪肉仍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体,在全国肉类生产中的占比超过60%,因猪肉刚需比较大,随着生猪存栏、出栏量的锐减,加之秋冬季节肉类消费量的增加,供需严重失衡,导致生猪类产品价格从2019年7月左右开始迅速攀升,11月份全国活猪、猪肉、仔猪平均价格高达34.89元/千克、54.91元/千克、77.75元/千克,与7月份相比,短短4个月分别翻了2.0倍、1.98倍和1.83倍[7]。
图4 2016-2020年全国生猪商品市场平均价格变化
随着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升级以及非洲猪瘟疫情引发的猪肉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牛羊肉及禽类产品发挥了替代效应,消费需求明显增长,市场价格也出现大幅提高,2020年生猪商品市场价格慢慢趋于缓和。
(三)畜禽肉类价格波动具有季节性
仔细观察牛羊肉市场平均价格规律不难发现,我国牛羊肉价格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征,一般在秋冬季出现价格高涨,至春节期间达到高点,然后春夏季回落,至6月份左右最低。2020年春节前全国牛羊肉价格一路上涨,春节期间到达高峰,2月份全国牛羊肉价格平均值分别为85.5元/千克和82.3元/千克。春节过后,3月份牛羊肉价格开始回落,到6月份最低,分别为81.8元/千克和78.1元/千克,虽有小幅回落,但同比增长18.4%和14.0%[注]见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网站公布的农产品价格。。禽肉市场价格整体也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季节性波动,但是特征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我国禽类饲养量大,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
四、行情预判与对策建议
(一)畜禽肉类市场行情预判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为了有效防控疫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疫情发生以来,国内采取不同程度的交通管制政策加上部分地方的“封村封路”,造成一些地方“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受阻,出现农产品出不了村进不了城、畜禽养殖所需饲料难以及时补充以及种畜禽无法调运等问题,给我国畜牧生产带来了巨大冲击[8]。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将趋于常态化,加之国内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在猪肉持续偏紧的情况下,鸡肉仍是猪肉的主要替代品,预计2021年全年肉鸡出栏量和肉产量仍保持增长态势。生猪生产短期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居民肉类消费的持续转型升级,牛羊肉消费仍将保持小幅增长的趋势,因此,牛羊产业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存栏均有望小幅增加。在肉类产品供不应求的形势下,预计未来我国猪肉和牛肉进口会继续明显增加,羊肉进口小幅增加,禽肉进口将温和增加。春季后全国肉类产品市场价格虽然有季节性回落,但是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二)稳定畜禽产品市场的对策建议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动物疫情、信息不畅、国家政策和市场供需变化、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因素直接造成了畜禽肉类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9],因此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稳定畜禽产品市场亟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纵观近几年我国畜产品市场变化,先后受“禽流感”“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的影响采取的隔离、限运、扑杀、销毁等措施,都造成了畜禽产品的流通受阻和产量下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应把建立健全完备且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作为畜牧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首先,各地要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动物防疫能力与当地防疫需求相匹配。其次,加大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等重点环节病原学监测和净化工作,及时排除疫情隐患,扎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第三,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管控,加大各个环节动物检疫监督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第四,完善应急实施方案,科学开展疫情处置。
2.加强信息共享和监测预警。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供求双方无法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掌握市场的变化,从而及时作出反应和应对。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养殖户,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只能凭借养殖经验或者是当年的市场价格计划下一年的生产,从而出现“盲目跟养”而导致某一种畜产品产量过剩,最终造成价格大幅波动。因此,畜牧部门要加强产品供求、价格、销售量等市场信息监测,拓展资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为生产和消费者决策提供支撑;另外,还要定期开展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市场跟踪监测,完善信息采集、数据统计、监测预警和反馈服务互动机制,做好关键时点的形势分析与研判,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合理安排生产。
3.抓好畜禽肉市场调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居民对肉类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和稳定市场问题日益突出。首先,根据供求情况通过相关政策调控养殖规模。当市场供不应求时,政府可采取补助、减免税收、发放贷款等扶持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扩大规模;当供过于求时,可通过调整出栏和存栏量来压缩养殖规模。其次,政府应加强畜禽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走私、贩卖、私屠乱宰、串谋欺诈等扰乱市场的不法和不良行为。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活畜储备和冻肉仓储制度,发挥储备吞吐调节作用。当市场畜禽肉价格涨幅过快时,及时投放储备肉,稳定价格。另外,要大力推动产、加、销之间的衔接,建立和规范各地区活畜交易市场,鼓励养殖企业、批发市场、屠宰加工厂建立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成本,实现企业增效、农户获益、消费者实惠的整体和谐发展。
4.积极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国家的一些政策,如封山禁牧、划分禁养区、征收养殖环保税等会直接导致家畜存栏量的减少,造成畜产品价格的波动。因此,各级政府及畜牧相关部门应加强种养结合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推动饲草料种植和畜牧养殖配套衔接,培育一批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新典型、新模式实现相互促进、节本增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养殖经营主体应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依据周边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废弃物消纳范围,科学布设养殖、种植基地,合理配套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设施,加快搭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构架[10],带动企业全面有序发展。
5.鼓励和支持“线上电商+线下直销”经营模式。畜禽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要经历生产、收购、运输、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受利益最大化驱动,会造成养殖户压栏惜售或集中出售、屠宰加工企业压价收购、中间商有意囤货、市场恶意炒作等不良行为,从而引发畜产品价格非常态波动。因此,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互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鼓励畜牧经营者在“线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逐步建立健全畜产品销售、配送、宣传一体化的电子商务模式,实现畜产品信息发布、网络购销、线下体验、质量追溯、售后服务等功能[11-13]。同时,鼓励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在“线下”与批发市场、大型商场建立“点对点”直供销售网络,形成“线上电商+线下直销”经营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协同共促畜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