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处处有,此处月偏好
2021-05-17唐红生
唐红生
农家小院
迎着和煦的春风来到苏州,来到明月湾。
千年古樟树
明月湾是一古村名,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面朝湖水,背依青山,站在山巅俯瞰,地形似一弯明月,此为画意。相传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明月湾至唐宋时期,随着人口增加,村域逐渐扩展,街巷纵横,形成了状如棋盘的山村格局。
明月桥
走进古村,河渠曲折环绕,驳岸的青石板水迹斑斑。盈盈春水倒映着白墙、黛瓦、灯笼、小桥,倒映着一棵巨大的樟树,盘曲多姿,亭亭如盖。沿着石板街行进,笃笃的脚步声,似千年时光流逝的回音。这是用4560块花岗岩长条石铺就的主街,全长1140余米。下面即是排水沟,即便遇到暴雨,也能及时排出。
街道宽宽窄窄,两边明清时期留下的建筑点点斑驳,高高低低的围墙里窖藏着寻常人家的故事。事实上,明月湾始建何时无从考证,但至唐代已名闻遐迩,有诗仙李白等人来此寻幽,留下“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等诗句。
小巷
南宋金兵南侵,一些高官贵族为躲避战乱,迁移西山,隐居明月湾。明清时期,形成了吴、邓、秦、黄四大家族,一直同舟共济、和睦相处。许多明月湾人外出经商,发家致富,陆续兴建了一批大宅院和宗族祠堂。礼和堂、礼耕堂、瞻瑞堂、敦伦堂以及邓氏宗祠、黄氏宗祠等,至今保存完好。
礼和堂是吴家老宅,吴挺于南宋嘉泰年间迁移而来,距今已有800余年。吴挺是吴璘的儿子,吴玠、吴璘兄弟俩是南宋抗金名将,所率部队骁勇善战,大败金兀术,人称“吴家军”。
竹篱笆
吴家始终传承简朴礼让家风。二层楼建筑虽算不上气派,但东西两路布局井井有条。画格门窗、鱼鳞瓦,古朴典雅。不大的天井叠起几块太湖石,藤蔓生长期间,简约朴素。门楼上的砖雕十分精美,中间镌刻“芝兰挺秀”字样,与四周雕刻的梅兰竹图案相衬。尤其是最上方中间的兰花,脱俗婉丽,似有幽香之气,清远而悠長。
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临河而居,明显要气派多,不但占地面积大,门厅、享堂、寝堂也宽敞高大。南宋邓肃是迁至于此的始祖,邓氏宗祠由其后裔邓迁所建,现改为廉吏暴式昭纪念馆,记叙了一代廉吏暴式昭的佳话。
清末光绪年间,暴式昭至西山任甪头司巡检。他生活节俭,爱民清廉,蒙冤被罢官时,竟穷困到无米下锅。时值隆冬大雪,全岛七八千户人家自发捐米捐柴,送到他的居所。但暴式昭仅取几斗米、几担柴、几块肉、几条鱼作为家人过冬之用,其余的全分给贫困百姓。当暴式昭返乡时,数百名百姓以跪相送,依依不舍,哭声不断,场面十分感人。
黄氏宗祠
“晓培橘栽去,暮作鱼梁还。”唐代诗人皮日休笔下的明月湾人从事种橘、捕鱼等农耕活动,千百年来一直延续。每到巷口的转角处,一抬眼又一景致。与房前屋后的桔子、石榴、枇杷等果树相遇,与花花草草相遇,处处草木芬芳、生机盎然。
遥望山坡上,成片的茶树滴翠诱人。碧螺春是产自这一带有名的绿茶,古村仍传承纯手工制茶手艺。柴火将铁锅烧得热辣辣的,嫩生生的茶叶撒到锅里“杀青”,霎时,噼噼啪啪声响四起。茶农双手不停地在锅里翻动搓捻,那火候全靠手感掌握,似乎要把灵山秀水的柔情搓进,把历经千年的古韵捻进。杀了青,倒在竹帘上揉制,再烘焙即成,一道道工序卓然天成。茶农泡了一杯新茶让我品尝,氤氲中,缕缕馨香扑鼻而来,一叶叶茶缓缓舒展,仿佛从冬眠中刚刚醒来,便急切地扑向春的怀抱。轻啜两口,缓缓咽下,唇齿生香,心境如清风明月,一片澄明。
在明月湾的农家乐二楼临窗坐定,一边吃午饭,一边赏风景。窗外姹紫嫣红,拂堤烟柳,山色空濛,万顷太湖波光涟漪。美食、美景让人欢喜不已。
在我心中,明月湾酷似一位隐士,藏在湖山深处,娴静纯朴,依然保持着江南水乡村墟篱落风貌。虽然未能见到皓月当空,但已知“明月处处有,此处月偏好”。吃着“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味道鲜美,可满足味蕾;明月湾隽永、深婉,却滋润心灵。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周晓序 24754968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