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三杰”,永远的“青年”

2021-05-17邢多多郑晶心

风流一代·青春 2021年5期
关键词:恽代英瞿秋白

邢多多 郑晶心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建党之初,成员们非常年轻,他们渴望学习、渴望经历、渴望战斗,正如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蔡和森所说:“一大批中国的有志青年去了革命后的苏联,到那里去学习革命后的经验,见识革命的成果,参加革命的实践。”这其中就包括“常州三杰”——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清明节后,本刊记者走进“常州三杰”纪念馆,探寻他们的求学之路、成长之路。

张太雷: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

“在天津大学的校史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张一直未被领走的毕业证书,这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式国立大学文凭的主人,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张太雷。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随着导游的讲解,张太雷的青春之路在我们眼前展开。

张太雷原名泰来,寓意“否极泰来”,后因他立志化作“惊雷”,冲散阴霾,警醒世人,改造社会,遂改名为太雷。张太雷牺牲时年仅29岁。到底是谁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又让他甘愿用生命踐行铮铮誓言呢?

张太雷未满8岁,父亲去世,依靠其母帮佣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他从小勤奋好学,上小学时每门功课都优秀,校长特地批准他免交学费。1911年夏天,张太雷顺利通过常州府中学堂入门考试。那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中学里的一些老师已具有初步的民主爱国思想,这些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少年张太雷。他和同学瞿秋白就在那时不约而同地剪掉了辫子。

常州府中学堂第二任校长童伯章既是爱国人士,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家,多才多艺。他平时态度严肃,步履沉稳,一旦走进教室就变得活泼、诙谐。他教过张太雷班级的国文,课上用肢体演绎《史记·刺客列传》的情景令张太雷印象深刻。

辛亥革命后,张太雷追求真理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看的书范围越来越广,其中包括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谭嗣同的《仁学》等“禁书”。1915年5月9日,袁世凯同意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部分条款,引起全国群情激愤。张太雷和同学在教员带领下,开展抵制日货活动。当时,他掏出身上仅有的几个铜板积极响应时任学监的倡议,师生集资建筑“对日亭”,含有反日之意。

1915年夏天,张太雷和同班同学李子宽同坐一辆车去上海北大预科考场。车上有传道士演讲布道,张太雷当场站起来驳斥,李子宽大为惊讶。因为过去上学时张太雷还去过教堂,现在判若两人,犹如斗士。

凭借良好的中学基础,张太雷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北大法科预科,后因学制七年,他放弃改读天津北洋大学(后为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创办之初,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模式,以“西学体用”为办学方针,管理严格,教学水平高,被称为“东方的康奈尔”。张太雷在北洋大学学习期间,努力汲取知识,同时关注时事变化和国家命运。

1918年,北洋大学法科教授福克斯在天津创办英文报纸《华北明星报》,面向租界外国人发行。福克斯看中张太雷出色的英文功底,张太雷正需勤工俭学贴补家用,遂兼职该报英文编辑。这份报纸关注焦点包含世界动态、国内热点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等消息,迅速为年轻的张太雷打开一扇窗口,他开始接触各种思潮。

同年,李大钊写下《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著名篇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学里的许多人包括张太雷都读李大钊的文章,并受到布尔什维克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曾有同学形容那个时期的张太雷:“他已经醉心于另一种做人的标准,放弃旧的处事途径,态度很坚决。”

1918年夏天,俄共(布)党员鲍立维来到天津,找到兼职编辑张太雷,聘其为英文翻译。与鲍立维的交往,正式为张太雷打开了观察世界的窗户。张太雷的思想也有了根本性转变,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全国群起响应。张太雷作为天津地区重要的学生领袖,领导天津南开中学、北洋大学等15所大中学校的一万多人参与爱国运动。运动中,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李大钊。

1920年6月,张太雷圆满结束了历时四年的大学生涯,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但他没去领取那张毕业证,早早参加了李大钊建立和领导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共最早的成员之一,彻底走上了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瞿秋白:“学霸”少年阿双

瞿秋白出生时,头有“双顶”,于是取乳名阿双,大名瞿双。他自己有时把“双”写作“爽”“霜”,自取别号瓠白、秋白、铁梅等。“秋白”用得最多,最能表达他的人格追求,像霜雪一样洁白纯净,不随流俗。

在瞿秋白纪念馆,墙上挂着瞿秋白父母的画像,父亲文弱,母亲清秀。父亲信奉道教,擅山水画,通医道,爱篆刻。母亲金璇是名门闺秀,自幼延师教读,很有旧学根底和才气,是瞿秋白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瞿秋白5岁时,因家道中落,来到外祖母娘家星聚堂居住,进入庄氏塾馆读书,学认方块字,读背《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启蒙读本。6岁时,他转入新学制的冠英小学堂。冠英小学堂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质量高,曾被誉为“常郡各小学之冠”。瞿秋白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门门皆优,国文尤其出色。老师常把他的作文作为范文,发给学生们传阅。他曾写过《说蟹》,得到国文老师的大力表扬,说他这篇作文既生动地描绘了蟹的形象,又用“横行无忌”等语讽喻世态,很为精当,连成年人也难以达到这个程度。瞿秋白还写了《论伯夷、叔齐》一文,分析透彻,有独到见解,老师看后很兴奋,特地呈送到校长室。校长也极为赞赏,说他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竟然在百分后再加五分,一时传为校园佳话。

1909年初,瞿秋白从冠英小学堂初小班毕业;1910年春,11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读书。常州府中学堂(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是一所名满江南的名校,培养出钱穆、刘半农、刘天华、周有光、吕叔湘、张太雷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这是当时常州唯一的一所新式中学,根据当年章程,一年级学习的国文、算学(代数、几何)和外语(英语)为三门主课,随着年级升高,课程也随之增加,课业很重。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外国历史、外国地理和物理、化学等课程采用的都是英文教科书。这迫使学生在课外加强补习英文,否则难以跟上进度。

当时瞿秋白家中生活十分困难,母亲无力为他请家教,就写信拜请瞿秋白的表姐夫秦耐铭辅导他。秦耐铭受过高等师范教育,专攻英文、国文。瞿秋白每次的求学机会都很难得,他学得异常刻苦。

瞿秋白的学习侧重于文史,阅读范围广泛,读了不少国学。他对小伙伴羊牧之说:我们做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起码要懂得中国的文学、史学、哲学。要知道孔子的五经、汉代的辞赋,建安、太康、南北朝文学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特点;史学如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魏晋南北朝佛学、宋明理学等,都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否则怎能算一个中国人呢?

1915年7月,瞿秋白读完四年级上学期课程,终因家贫辍学,未能毕业而离开了学校。1917年9月,经历母亲亡故、一家星散变故后的瞿秋白来到北京,考取了不需要学费的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属的俄文专修馆。

瞿秋白很珍惜这个上学读书的机会,每天夜深人静,在灯下学习到凌晨两三点钟。不论多忙,他都要完成当天所定的学习计划。他俄语成绩出色,名列前茅。除了主课俄语,他还自修英语、法语。为了多挣钱养家,他一度还在一个法语补习班兼职,编写法文教材。利用这个条件,他自学法文,几个月之后,法文水平竟然超过了补习班的正式学员。

俄文专修馆的教材是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俄国著名作家的作品,耳濡目染,瞿秋白对俄罗斯文学、历史、哲学等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这不仅扩大了他的视野,开拓了思维,也为他第一次赴俄采訪,写就《饿乡纪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对他的政治思想、文艺观也产生了影响。

恽代英:有希望之人,如黑地有灯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理论家和青年运动的领袖。他一生留下了近300万字的著述,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他站在文化阵地的最前线,用文章解答青年思想上的困惑,身体力行引导他们投身革命,为革命引入了大量优秀人才。

1913年,18岁的恽代英考入武昌中华大学,开始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书籍。他擅长自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少有的、懂得三种外语的人才,除英语经过他人简单辅导外,日语和德语都是自学而成。

在校五年里,恰逢中国新文化运动高歌猛进,恽代英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并用文字将他的思想表达了出来。

在常州恽代英纪念馆里,陈列着他写过的很多文章。1917年,恽代英受中华大学校长陈时的聘请,担任《光华学报》主编。他对学报进行改良,力求精进,把学报办成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阵地。他专辟“论丛”“学海”“思潮”“选萃”等栏目,针砭时弊。陈独秀称赞杂志“内容可观”,夸赞恽代英是新文化运动中冲锋陷阵的一员猛士。大学期间,恽代英在《新青年》《学生》《光华学报》等刊物发表了《物质实在论》《自讼语》《论信仰》等学术论文和译文80余篇,成为我国思想理论界的一颗新星。他那热情奔放、鞭辟有力的文字也迅速在青年中广为传颂,激励大批青年投身革命。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恽代英被选为团中央执委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生涯。不久,他担任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首任主编。同月,恽代英在上海大学任教。他常工作至深夜,饿了就啃大饼或烘山芋。他讲课很投入,大热天一连三四个小时,口若悬河。汗水淌下来,他就用袖子在额头上一擦,又继续讲下去。这种忘我精神,深受学生敬佩。

1926年5月,中共中央派恽代英到黄埔军校工作,担任政治主任教官、中共党团书记。擅长青年工作的他很快成为黄埔军校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每当恽代英授课,教室内外挤满听课者,他经常移到操场上,对着千余人站在桌子上讲课。

承担党内宣传教育工作和青年运动工作期间,恽代英的足迹遍布长江之滨、珠江水畔、黄浦江旁……他以“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宣传反帝救国,传播马列主义。郭沫若曾撰文回忆:“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恽代英的一生,把治学、修身和爱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有机地统一起来。他严于律己,作风朴素。他曾在党内担任各种重要职务,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足以使他过得很体面,但他每个月只花费几块钱用于个人开支外,其余全部投入实现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中。

恽代英曾说:“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恽代英的亲属也都以他为榜样,积极投身革命。他牺牲后,儿子恽希仲从未拿过一分钱“特补”,邻居也不知道他是革命烈士的儿子。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几度追思恽代英,称他是“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应“永远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

猜你喜欢

恽代英瞿秋白
恽代英:“我是共产党员,必须革国民党反动派的命”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永鳏痴郎”恽代英:十年独身报亡妻
“永鳏痴郎”恽代英:十年独身报亡妻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瞿秋白: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
《多余的话》与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