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赤壁赋》文下注释商榷
2021-05-17王诚远
王诚远
摘要:2019年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中《赤壁赋》文下注释有几处值得商榷。一是把“属”解释为“劝请”不规范;二是“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句翻译得不准确;三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注释弄错了句子的结构关系。经过对新教材和原教材注释进行对比,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教材;赤壁赋;注释;商榷
2019年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以下简称“新教材”)中继续选用了《赤壁赋》一文。与原《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二》(以下简称“原教材”)选用的《赤壁赋》一文相比,文下注释做了部分修改,体现了新教材编审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比如“知不可乎骤得”一句,原教材注释“骤得”为“数得,屡次得到”。“骤”译为“屡次”,比较冷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改为只注释“骤”一词为“一下子,很轻易地”。变注释一个短语为只注释一个关键词,考虑到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益于学生的学。这样成功的修正本文还有几处,在此不做赘述。
笔者认为,新教材《赤壁赋》文下注释有几处值得商榷。
一是“举酒属客”的注释。原教材注释为“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这里指劝人饮酒”,新教材修正為“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劝请”。变化在于“属”字的注释。原教材对“属”字的注释,表述既不明确,也不规范,所以修正是必要的。可是修改后的“劝请”并不是一个规范的词语,甚至都不是一个稳定的短语。《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和“百度”等搜索网站都没收录“劝请”一词,所以以“劝请”为注释是不够规范的。其实,“劝”和“请”是意义相近的两个使令动词,规范的注释应该是“属,劝、请”,就像下文的“倚,循、依”一样即可。
二是“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句,原教材注释为“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新教材注释为“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羽化,指飞升成仙”。新教材对“羽化”注释进行了修改,虽不如原注释形象,倒也还算精炼准确。两个版本教材都把“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注释为“脱离人世,升入仙境”,似乎就不够严谨了,因为这个译句只关注了“遗世”和“登仙”两个短语,漏掉了“独立”和“羽化”两个短语,而按照文言文直译为主的翻译原则,这两个短语是不应该被忽视的。笔者认为,此句译为“超越尘世,独自存在,像长了翅膀一样升入仙境”应该更为妥当。
三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一句,原教材注释为“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新教材注释为“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变化在于对“余音袅袅”的注释:大概是因为“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所以原教材注释中的“凄切”一词,过于主观而显得无中生有,故修订为“细弱”这样一个客观描述型的词语。可以说这个修订是准确的,值得肯定。但是两个版本教材对“不绝如缕”的注释,笔者认为都不够准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一句中,主语是“余音”,“不绝”是谓语,那么“如缕”呢?应该是“不绝”的后置状语,或者理解为补语也通。“不绝如缕”应该理解为“像细丝(连着)一样地不断绝”或者“不断绝就像一根细丝(连着)”。《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大词典》对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都翻译为“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而教材注释却似乎把“不绝如缕”理解成了“如不绝(之)缕”,“不绝”变成了“缕”的定语,这也是违背了句子原义的。
当然,教材编者可能考虑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是一个比喻句,主语“余音”是一个名词,那么宾语也应该是一个名词“缕”。笔者认为,这个比喻句不是“余音像细丝”,而是说“余音”似断非断的状态像细丝勉强连着的情状。
文言文的注释应该注意精当。新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等深度学习能力,所以文本下面的注释不宜过多。尤其是对文章中整个句子进行注释,更要把握必要的原则。比如,上文的“举酒属客”中,学习障碍只有一个字“属”,其他三个字是没有必要注释的,所以不必翻译整个句子。“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似乎也存在这种考虑的必要。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以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涵育新时代品格的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04046】
作者简介:王诚远(1972— ),男,河北省廊坊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