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创作研究
2021-05-17殷梅
殷梅
[摘 要]当前,中国动漫创作处于低潮期,同时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面临困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动漫创作将是一种双赢的发展形态。在对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剧作、表现形式与配乐三方面构建基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创作策略。首先,动漫剧作创作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进行分类创作,打造动漫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动漫表现形式创作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烙画、黑陶制作等传统美术和技艺的表现形式,形成动漫作品独具特色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再次,动漫音乐创作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戏曲、音乐等,强化动漫作品的民族风格。
[关键词]动漫创作;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剧作;动漫技术;动漫音乐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1)01-0109-05
Research on animation creation based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Qingdao
YIN Me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animation creation is in a low period,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ity of Qingdao faces difficulties. The appl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nimation creation will be a win-win development form.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Qingdao,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imation cre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Qingdao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drama, expression form and soundtrack. First of all, animation drama creation should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creat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animation works. Secondly, the expression form of animation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expression form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techniques such as the pyrograph and black pottery prod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o as to form the unique expression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animation works; technology such as pyrography and black pottery production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reation of animation forms; thirdly, the creation of animation music should introduc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opera, music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tyle of animation works.
Key words:animation creati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Qingdao; animation drama; animation technology; animation music
近年來,中国动漫创作产出数量庞大,但特色鲜明、质量精美的作品却鲜有,同时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困难、传播范围狭窄的困境。具体到青岛市,虽然近年来创建了动漫产业园,但本土动漫创作推出的成功作品并不多,而且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明显的传承困境。如果将动漫创作和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将会给双方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基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漫创作的必要性
(一)动漫创作需要民族文化根基
动漫(Animation & Comic)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是现代产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中的动漫主要指的是动画。目前在动漫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日本。
美国动漫诞生于1906年,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不管是取自古典文学作品的公主系列、影射美国日常生活的动物系列,还是科幻战场个人英雄主义的超人系列,都散发着浓厚的美国文化特色。即使是来源于欧洲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的《白雪公主》《小美人鱼》等,蕴含中国元素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作品,依然具有鲜明的美国文化特色。日本动漫诞生于1917年,虽然起步晚于美国,但在建立起日式文化特色后异军突起,并成为日本的一大支柱产业。其动漫作品精致小巧,而且一丝不苟的文化特色也影响了日本动漫的特质。例如奠定日本动漫基础的手冢治虫创作的《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宫崎骏创作的《龙猫》《千与千寻》等作品,在国际上引发了一股日式动漫的潮流。
中国动漫历史发展较为曲折。中国动漫诞生于192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5年间,中国动漫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期。这期间共创作动画约115部,涌现了一批至今仍然堪称经典的艺术精品,如《牧笛》《大闹天宫》等,在国际上屡获殊荣,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文革”中中国动漫创作受到冲击,出现了12年的创作低潮。1977—1989中国动漫出现了第二次创作发展高潮,涌现出一批如《雪孩子》《哪吒闹海》《山水情》等优秀作品。1990年中国动画走上商业化道路后,中国动漫自主创作少,山寨模仿多,整体陷入低迷[1]。现在中国动漫作品数量虽有提升,但质量不够精良,虽有《哪吒传奇》《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反应较好的作品,但与《大闹天宫》等经典作品相比,尚有差距,国内动漫创作依然处于低潮期。
从美、日动漫作品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动漫在国内国际引起广泛好评的优秀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才是立足国际的成功作品。因此,中国的动漫创作需要以本国的民族文化为根基,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开拓创新。而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青岛市本地传统文化的结晶,以此为本助力动漫创作,必将形成动漫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赢的局面。
(二)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发展传承困境
截至2018年,青岛市已经成功申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9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级47项,市级130项(其中扩展项目13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众多种类。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数量大、种类多,但大部分面临传统受众减少、新生代接触越来越少、资金匮乏、自发式传承接近断代等困境。
1.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众减少
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旧时代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是当时人们排解生活烦恼、接受文化熏陶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新文化和娱乐对传统文化娱乐项目带来极大冲击。而且传统文化项目大多与现代社会生活存在隔膜,难以吸引年轻人,它们一般只能在本地形成小的辐射圈,鲜有年轻人主动去了解和接受。受众越少,传承越难,这成为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最大问题。
2.无力维持的尴尬境地
受众减少、文化圈子越来越小,愿意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付出资金和精力的人也就越少。比如传统戏剧,在现代主流媒体中上演的机会非常少,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能局限于乡村义务演出。辛苦付出而没有收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资金问题处于无力维持的尴尬境地。
3.自发式传承的断代危机
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囿于自己的小圈子,传承形式一般是家族式代代相传或熟人推介收徒,甚至部分还存在“传子不传女”“教徒留一手”等陈规。这种自发式的传统传承方式,一般没有规范的文字记录,采用口传心授。面对受众减少、文化圈子也愈发狭隘的现状,这种自发式传承更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一些家族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甚至出现后代拒绝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情况。这是传统自发式传承与现代社会相脱节造成的传承断代困境[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漫创作相结合的必要性
当前國内动漫创作的低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说明两者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些困境,需从吸引动漫受众和变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传承方式两方面入手。青少年是动漫作品的主要受众,但当前很多面向低幼的动漫作品,可观赏性差,文化表现贫乏,很难吸引他们的关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及思想内容与现代社会的隔膜,也使得青少年对其不感兴趣。因此,根据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创作相应的动漫作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来提高动漫作品创作的品位,深化作品的思维厚度,潜移默化地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向心力,既能提升动漫作品的文化格调,打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动漫作品,也可通过作品受众的增加,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进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且事实证明,传统文化与动漫这种新媒介的结合,的确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增加了其传播深度。如美国动画《花木兰》改编自中国的传统诗歌作品《木兰辞》,在中国播出后,引起了青少年对这首叙事诗极大的兴趣,引发了青少年的文化共鸣[3]。
部分取材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作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漫创作相结合具有可行性。如豫剧、吕剧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豫剧著名剧目《朝阳沟》、吕剧著名剧目《墙头记》已被成功改编为动画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崂山民间故事专集中的《崂山道士》,在1981年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编摄制成同名木偶动画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基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剧作创作策略
为实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动漫作品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动漫作品的目标,需要对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详尽的筛选,对筛选出来的项目根据文化特色进行分类。具体的剧本创作上,可采取分类创作的策略,对原著进行相应的改编,创作出多个系列的动漫作品,包括故事片动漫、纪录片动漫、戏曲动漫、宣传广告动漫等。
(一)故事片动漫
1.民间传说动漫
基于民间传说故事进行改编创作,是至今国内外动漫作品广泛采用的一种创作方向,如中国的西游记系列作品,国外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系列作品等。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大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积淀,从内涵和品质上有着较高的保证,改编时一般只需重点考虑动漫语言表现的效果,对动漫剧作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特别丰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胡峄阳传说,既有济世救人的故事,也有扬善惩恶的事迹,还有主人公多谋善断的各种传奇,很适合作为改编创作的素材。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改编,既可以像美国动画《花木兰》那样取其精髓,添加各种神异元素,改编成侧重主人公成长的人物传记类剧作,又可以杂糅多篇传说,突出重点事迹,创作浓缩的动漫剧作。青岛市本地民俗活动如周戈庄上网节(田横祭海节),可从发掘历史渊源的角度,结合地域神话内容,利用其场景、流程等现有元素,同时将现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融入其中,搭建全新故事架构,创作出有深厚文化意境的神话故事传说。用祭海节的民俗为皮,全新的文化思想为骨,将会是创作具有胶东文化风格神话故事类动漫作品的一个方向。
2.体育竞技动漫
基于传统体育、游艺和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漫化改编创作,推广传播相应种类的体育竞技项目,弘扬拼搏奋进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是体育竞技类动漫的主要创作方向。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体育、游艺、竞技类项目非常丰富,如尹式八卦掌、古彩戏法—二十四孝、鸳鸯内家功、武当太乙门等都是体育竞技动漫创作的优秀资源。创作体育竞技动漫剧作,既可直接选取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为蓝本进行创作,也可通过虚构塑造更有戏剧冲突的主人公,展现其学艺过程的诸多艰辛,将学习技艺融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戏剧冲突中,结合不同背景时期国家和社会特点,展示主人公学习才艺过程中成长的遭遇,描摹“追求和谐、崇尚道德”的体育情怀,弘扬“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挫折、不畏牺牲、勇于拼搏、超越自我”的传统体育精神,以此开创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类动漫作品的先河。
3.职业技能动漫
职业技能动漫是以介绍某一职业或传统手工艺的具体材料、工序、技艺等为主题的动漫作品。日本此类动漫作品较多,可以提供有益借鉴。如小川悦司的漫画作品《中华小当家》,是美食题材漫画的鼻祖之一,其展示了大量独具特色的美食制作过程。
青岛市的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如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包含的传统职业对普通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而职业技能类动漫作品可以针对这些职业特征,用富有趣味的知识讲解与故事情节相结合,促进人们对相应职业的了解,进而通过对这些职业的展示,带动相应职业类动漫剧作的创作发展。职业技能动漫剧作创作还可把角色的人生经历与相应历史时代特色结合,制造合理的矛盾冲突,表现时代发展变化对传统的冲击,同时展现职业特点和文化魅力,弘扬中国民间艺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现实生活动漫
现实生活动漫以反映现实生活为题材,多采用在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细节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优秀动漫作品如日本的《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在故事场景中展现日本挂鲤鱼旗的男孩节、女孩节、樱花节等。在动漫作品中巧妙植入传统文化,让观众在欣赏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青岛市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劈柴院市井民俗、东夷渔祖郎君庙会等,都具有鲜明的胶东地域风格。若在动漫剧作的创作中,直接加入此类场景,既提升了整个作品的文化内涵,又可达到故事情节和民族文化相得益彰的共赢效果。
5.人物传记动漫
人物传记类动漫是以展现人物的人生故事为主线的动漫作品。人物传记动漫既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人物做宣传,保留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也使得动漫作品承载了历史的厚重。
目前,青岛市共有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去世),2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些传承人的經历和事迹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普遍年龄较大的情况下,及时采录影音资料并加以整理,既可对现存史实进行记录和保留,也可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创作提供素材。
(二)纪录片动漫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相对传统的纪录片,动漫化创作的纪录片既有劣势也有优势。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动漫化之后,因为其画面的特点,让观众认可其真实性具有相当的难度,这是其劣势。但是由于动漫可以通过科学的计量精确虚拟还原场景,也可以通过虚拟场景方便地展示过去、未来,这都是传统纪录片无法比拟的优势。
2009年经上海世博局批准制作的,作为世博会特许商品的中英版音像制品《中华五千年》,是我国第一部面向世界的动画历史纪录片,介绍了大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作纪录片动漫作品提供了借鉴。如可将青岛市的绿茶制作技艺、手工花灯、黑陶制作技艺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动漫善于表现虚构场景和准确还原三维工艺制作过程的技术,创作出面向世界推介青岛市传统手工艺的动漫作品。
(三)戏曲动漫
戏曲动漫是在创作中汲取和借鉴戏曲舞台表演及造型等元素的一种动漫,剧本一般要有突出的戏曲元素。2015年发布的百集水墨动画片《水墨京韵》,包含了《甘露寺》《贵妃醉酒》《空城计》《锁麟囊》和《铡美案》等25部京剧,为戏曲动漫创作提供了范本。戏剧动漫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动漫风格,其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形式。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茂腔和柳腔艺术,是早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项目,对它们进行相应的改编创作,制作成戏曲动漫,将会是今后发展青岛市戏曲动漫的重要方向。
(四)宣传广告动漫
动漫广告是通过媒体软件创意制作的动漫形式的广告作品,既有普通产品推广类,也有社会公益宣传类。随着动漫技术的发展,加上动漫作品生动夸张的特点和灵活时尚富有吸引力的特色,宣传广告动漫作品越来越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特色元素导入宣传广告动漫作品中,如民族饮食、服饰、器物和民俗场景等,既可以通过动漫广告展示传统文化,又使得动漫广告作品别具胶东风格。
三、基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表现形式创作策略
动漫作品首先是视觉产品,对画面的表现形式有较高要求。美国动漫制作的技术软硬件水平明显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3D技术及还原毛发表现等细节的计算与渲染技术特别精良。与美国动漫表现形式着重与电脑技术和电影特效的全方位运用不同,日本动漫更强调民族文化的融入,利用文化优势取得动漫作品的成功。如宫崎骏的作品中,没有高超的3D技术,也没有逼真的毛发仿真,却创造了唯美空灵的画面氛围。宫崎骏一般采用手绘制作的传统方式,其充满日本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脸谱和流畅的动作设计,与作品营造的画面氛围和谐生动,别具审美意境。
在目前中国动漫软硬件方面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日本动漫的表现形式值得借鉴。当然,在中国动漫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动画人为树立民族风格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创造了各种独特的动漫表现形式。如动画作品《大闹天宫》是我国闻名世界的成功作品。导演万籁鸣引入电影的拍摄表现手法,采用广角透视、蒙太奇等技术。画面设计方面,严定宪在张光宇设计的三篇初稿基础上,采用中国京剧脸谱特点创作出了深入人心的美猴王形象,几乎奠定了后来作品中所有孙悟空形象的基础。1958年中国制作了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后又吸取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陆续拍出《渔童》《金色的海螺》等,水墨風格剪纸片《鹬蚌相争》在国际上屡获大奖。1960年创作折纸片《聪明的鸭子》,同期创造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世界影坛。此外,中国动漫作品还有布偶动漫、木偶动漫等各种形式,也都以独特的动漫技术和表现手法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着丰富的传统美术和技艺,如葫芦雕刻、指墨画、烙画、剪纸、黑陶制作等。以青岛市这些传统美术和技艺的表现形式为基础,通过吸纳创新加入动漫表现形式的创作中,尝试创作新的动漫表现技巧和手法,开创青岛市传统文化风格的动漫种类,这也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动漫表现形式创作的重要策略。
四、基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音乐创作策略
完整的动漫作品一般都有片首曲、片尾曲、主题音乐和大量的背景音乐,甚至还有相应的角色歌。美国的《唐老鸭和米老鼠》《猫和老鼠》等作品,就是把背景音乐与动漫节奏融合运用到出神入化程度的代表。熟悉的配乐,明晰的节奏,能够带来强烈的即视感。
日本的动漫作品对音乐也相当重视,一般都会聘请专门的音乐人来量身定做,少部分会选取已有的日本流行音乐(JPOP),一些小制作的动漫作品播出后甚至仅仅因为相关音乐的流行而走红。在日本还会发行大量与动漫相关的激光唱片(CD),如COLLECTION(选集)、IMAGE ALBUM(印象集)、IMAGE SONG(印象曲)等。
对比美日作品,中国动漫作品音乐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动漫音乐方面可圈可点的作品并不多。《大闹天宫》在动漫音乐方面是较为成功的,其独特的配乐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作曲家吴应炬先生自述,为给《大闹天宫》动画片配乐,最先考虑的就是中国的戏剧配乐,中国的京剧剧目《大闹天宫》,南方的猴戏,其民族配乐都是被广大观众认可的。最后动画《大闹天宫》兼用了昆曲、京剧和广东粤剧的音乐材料。总体上来看《大闹天宫》的配乐为作品增色不少。
动漫音乐在动漫作品中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作为情节元素,二是作为背景烘托。在大多数作品中这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一个动漫作品的音乐(配乐)集合。真正好的动漫音乐,要做到画中有音乐、音乐中有画的音画交融的高超境界。但这样优秀的中国动漫音乐却非常少,大部分中国动漫音乐创作稍显单一,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直到1999年《宝莲灯》正式上画,借鉴美国《狮子王》的成功之处,才邀请大牌明星主唱,改变了原来那种单一甚至没有主题曲的窘况。
在动漫音乐创作不占优势的现况下,借鉴中国成功动漫音乐作品的经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戏曲、音乐等引入动漫作品中是值得尝试的做法。具体策略为:一是利用青岛市本地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创作出的反映本土传统文化的动漫作品,优先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独具青岛市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作为其配乐,如古琴艺术、崂山道教音乐等。二是青岛市本土戏曲动漫,其本身就是将戏剧曲目动漫化,自然要直接选用本地戏曲如茂腔、柳腔等来进行配音和配乐;三是其他类别的动漫作品,作品中的画面和场景构建了传统文化氛围,此时的配乐一般也需择相应的民族音乐,以增添作品独特的传统文化色彩,而不是重新创作现代音乐,撕裂作品画面与音乐的关联,破坏整体氛围的营造。
总之,当前形势下中国动漫创作正处于探索转型期,盲目模仿他国作品风格虽然快捷,但失去的是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辨识度,只会沦为追随者,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青岛市的动漫事业要取得长足进步,需要坚持民族特色,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即是将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起来,通过剧作、表现形式及配乐的创新,打造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动漫作品,走民族特色的国际化开发道路。
[参考文献]
朱剑.中国动画发展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张仲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王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动漫化的传承及其传播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1):81-82.
[责任编辑 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