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宰相死谏都不能上达天听?
2021-05-17王丹誉
王丹誉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一天,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双手紧握一封写给道光皇帝的遗书,就在皇帝正度假的圆明园上吊自杀。他以生命为代价的举动,仅仅是想对皇帝提一条几乎全国人民都会支持的合理化建议。结果此举变成了徒劳,不仅未能上达天听,也不为世人所知。
先说,王鼎的身份“大学士、军机大臣”。清朝宰相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对宰相职务实行“名实分离”,以加强皇帝的绝对权力。雍正帝之后,大学士徒有宰相之名“衔”,而无宰相之实;然而军机大臣却只有宰相之实,并无宰相之名“衔”。只有像王鼎这样,同时是大学士、军机大臣(即大学士授军机大臣,或者军机大臣加大学士),才真正拥有宰相的名义和实权。
王鼎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工作机制上,作为“调和阴阳,统率百官,天子首辅”的宰相,应该和皇帝如影随形,有什么话不能、不便、不该当面陈奏汇报?为什么他与皇帝所有的工作机制、汇报渠道、私人关系都很畅通,表面上近在咫尺,实际上却远隔天涯?
王鼎给皇帝的遗书写着:“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就是讲:当时朝廷紧锣密鼓准备签订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不应该签,千万不能开这个非常恶劣的先例;此外,当时的主和派代表、军机大臣穆彰阿不宜继续担任此职,必须对主战派代表、民族英雄林则徐平反昭雪、重新起用。
全国人民都知道,这是一个极其合理化的建议,却为什么要以这种惨烈的方式来对皇帝表达,结果还无济于事?实际上,皇帝压根就不知道这件事。
在王鼎死后的81天,《中英南京条约》如期簽订,并且随后增加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
就在王鼎撒手人寰的第一时间,军机章京陈孚恩匆匆赶到王鼎家,并不是为了祭奠国家干城,而是花言巧语先以同朝为官的同僚身份骗取信任,再以一级组织的名义“代为陈奏”,骗走了王鼎尸谏的遗奏。这致使以死报国的宰相遗书并没有上交皇帝御览,而是落入政敌之手。
陈孚恩之所以这么做,要么是与本事件有直接利害的关系人军机大臣穆彰阿授意,因为他是陈孚恩的直接领导;要么,是陈孚恩自告奋勇,挂着报效国家的羊头,卖着效忠领导的狗肉。
一名高级干部对国家的生死忠告,瞬间变质为政敌打击报复逝者本人和他家属亲友的确凿罪证。
王鼎到死也没有明白,就晚清的腐败程度,即便有他一百、一千个王鼎仍然于事无补,哪怕再加上这成百上千个王鼎的九族都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