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猫城记》中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
2021-05-17樊晶
摘 要:《猫城记》是老舍一部重要的中篇小说,也是老舍为数不多的一部政论小说,是老舍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内心极度悲观绝望时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老舍以一种外来人旁观者的视角,通过象征、隐喻,黑色幽默,以及对比的手法,写出猫国社会的黑暗腐败,以及猫国人的愚昧麻木,并用猫国社会和猫国人来象征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表达出了老舍对当时中国国民的悲观失望,作品饱含老舍对当时中国国民性的强烈批判。
关键字:猫城记;个人经历;象征;隐喻;国民性批判
一、《猫城记》内容简介
《猫城记》主要讲述了一架飞往火星的飞机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刹那机毁人亡,飞机上只剩下了“我”幸存下来,却被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带到了它们的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在猫城中我看到了猫国人一直以一种吃了会让人上瘾的迷叶为生,同时“我”还观察了猫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发现了猫国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军事落后、教育荒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因此“我”得出了猫国社会毫无拯救可能的结论。整部小说都是从“我”的视角来进行描写的,“我”联通了猫国与外部的联系,同时通过“我”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用我的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力求冷静而客观地描写出猫国人的生活现状,突出猫国人的愚昧、麻木、自私自利,以及猫国社会整体的腐败灰暗,毫无拯救的可能。
二、老舍对国民性批判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原因
《猫城记》写于1932年,1933年出版,小说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猫人社会,这种悲剧的幽默,不是为了使人发笑,而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深思。曾经有一句话讲到“寓言盛行的时代,绝不是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时代”,老舍就处在这样一个压抑的时代。当时老舍面对着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包括对出版物的严格审查限制,无法直抒胸臆地将他对中国黑暗现实状况的不满书写出来,只能以一种黑色幽默、象征隐喻的方式,从描写猫国的黑暗现实中间接地映射出中国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对于中国现状的不满。
1930年代初的旧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蒋冯阎中原大战,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战争在继续,举国慌乱。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实,社会各阶层都怀着不同的心理,有人苟且偷生,有人积极奋战。《猫城记》就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发表。这部作品在批判中国国民性的同时也在警醒众人,不要像猫国人那样生存,不然中国就真的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猫城记》也是一部政论小说,表达了老舍对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面的反馈与设想。
(二)个人性格原因
老舍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人,幼年时在刘大叔的帮助下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后来又接受了系统的现代学校教育,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了解和喜爱的,对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是十分认同的。1924年,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讲师,在英国的五年期间,老舍接触了大量的欧美名家名作,他喜欢但丁《神曲》的奇异想象,也希望像英国作家康拉德一样创作海洋小说,他的《二马》先写结局再追溯的手法就是從康拉德而来的,同时他也受到以狄更斯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这些作家不仅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使他用幽默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还深深地影响了他创作的内容,使得关注底层平民的日常生活成为老舍创作的主要内容。对外国文学与文化的深刻接触与了解,使得老舍能够从思想上远距离地观察旧中国,并且从与外国文明的对比中直接了当、毫不留情地对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进行批判。
由于长时间的远离中国,在老舍的幻想与期待中,对中国有着空前的民族自信心,这从他1931年发表的描写南洋种族混合的生活的作品《小坡的生日》中可以看出来。他认为中国人是勤劳富足、勇于开拓的,但当他满怀着“民族自信心”回到祖国之后,祖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他所有的幻想,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因而痛心疾首地写下了这部带有强烈国民性批判的《猫城记》。老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曾说过:“他年轻的时候是个悲观主义者,性格孤僻、内向、清高,总有一种压抑感,心里常是郁闷的。”[1]他也同样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带着他的努力挣扎,希望以此来带动一些中国人再为国家奋斗起来。在写作《猫城记》时,老舍是怀抱着一种悲观绝望的心情,即他理想中的中国人与现实中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差别,让他在失望中写下了这充满讽刺与批判的《猫城记》。
三、《猫城记》中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
(一)象征、隐喻的手法的运用
《猫城记》是老舍在绝望中的作品,他曾说过,“军事与外交种种的失败,使一个有些感情而没有多大见解的人,象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2]。带着满腔的愤恨,老舍要抒发自己对中国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面对当时国民党政府较为严厉的出版管制,他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虽然《猫城记》中无一字写到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却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将中国人的丑陋面貌与中国社会的腐败黑暗揭露无遗。而且作品是以“我”的视角展开的,“我”作为一个“外星人”,一个旁观者,是站在一个冷静、客观的立场上的,而老舍也尽量作到用一种客观的语言来描写,实现了没有过多的情感抒发,却情伪毕露。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但是除了火星这个科幻的地点与长着猫脸的猫人以外,我们看不出更多的科幻地痕迹,它更像是一篇寓言式小说。虚拟的火星国家,影射了千疮百孔的旧中国社会,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堕落,讽刺麻木愚昧的民族痼病和崇洋媚外的奴性,对于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情绪[3]。我们能够很轻松地看出这部作品的象征隐喻含义,老舍在这里通过假托猫人的形式来影射当时中国人的生存面貌,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内忧外患。这些猫人们也有三六九等,最下等的奴隶们也以吃迷叶为生,它们替那些有钱人看守迷叶,可他们却并不忠诚,他们也会趁乱偷吃迷叶,甚至还会杀了主人,但是他们却特别害怕枪支与外国人。而大蝎让“我”留在这片迷叶林中也是为了帮助他看住这群奴隶。这里的这群猫国人正象征着当时的中国人,他们充满了奴性,对主人没有忠诚,对外国人又过于害怕。那些猫国的学者、商人、官员无不是当时中国的学者、商人、官员的真实写照。这些学者们自视甚高,却又拿不出一些治国理政的真方案,他们看见官员、士绅就极尽奉承,只会吃迷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些年轻的学者同样只会侃侃而谈,拿不出真正的研究实绩。猫国中的官员,他们吃着迷叶,想着娶妾,讨论国家大事则让他们昏昏欲睡,一听要找妓女陪陪,便又活了过来,这正象征着当时中国黑暗腐败的官场。老舍用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实则是处处写实的隐喻,抒发了对当时时代的悲哀之情。
从“我”的视角去看猫国的人,他们整日以吃迷叶为生,吃了迷叶后他们就沉湎在自己的世界中,麻木不仁,他们不思考、不反抗、不作为,只是苟延残喘地活在这个猫城中,他们看见外国人就害怕,看见自己人就露出凶残的一面。看见别人出事,他们无动于衷,看见哪里有便宜可占,他们却蜂拥而上。猫人们卑鄙、傲慢、懒惰、利己主义、互不信任、逃避现实,也正是当时老舍以悲观心情对中国人的观照。而由这些麻木、卑鄙的猫人所组成的猫国社会,又明显地是象征着中国社会,无数个麻木不仁的个体组成了中国社会,并造成了中国社会的集体无意识。猫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情况,无不映射着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教育上,当时中国社会的教育情况也和猫国社会一样,学生大闹学潮,随意处罚老师。在作品中,许多幼年学生在刚上学的第一天就被颁发了大学的毕业证书,老师也不再是受人尊重的老师,这正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制度的荒诞。而猫人在战争中一次次地投降,割地赔款,也正象征着旧中国所经历的多次外来侵略,在这几次侵略中,中国人依然各行其是,不团结的中国社会一次次地在战争中失败。老舍在这部书里,几乎将自己所认知的国民人格缺损,都描写到猫人的“文明”中间,对这种所谓“文明”给予最坚决的斥责:“浊秽,疾病,乱七八糟,糊涂,黑暗,是这个文明的特征。”[4]老舍通过象征隐喻的手法,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不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在《猫城记》中,老舍写到了一种很特别的东西,那就是“迷叶”。迷叶是从外国而来的,几乎每个猫国人都以他为食。它们不能没有它,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每日都以迷叶为食,吃了迷叶之后会使人麻木,昏昏沉沉。这迷叶便是鸦片的象征。当初英国人带着鸦片来到了中国,使得中国人成为了精神残疾,加剧了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而且迷叶的使用人群非常广泛,从底层的平民百姓到达官贵族都在享用迷叶,这正是鸦片使得国力凋敝,国民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的表现。迷叶在作品中同样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地主阶级种植迷叶,地主之间还相互抢夺迷叶,迷叶是几乎每个猫国人都要吃的东西,它可以卖钱,甚至可以直接被当作财富来使用,在作品中那些文人学者们因为迷叶的吸引,而愿意来到小蝎这里,甚至还有两个学者在争夺一片迷叶,拥有迷叶就拥有了财富。《猫城记》中写道:“人和迷叶的价值恰相等,死了便是死了,活着总得吃迷叶。”[5]同时迷叶在《猫城记》中也成为了士大夫文化的象征,士大夫文化重空谈,喜欢吃酒享乐,不重思考、萎靡不振。迷叶正是士大夫文化的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种令人沉迷却又虚弱无力的文化,象征着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这种追求儒家伦理、恪守封建传统道德的文化正如迷叶一样使得当时中国士大夫的精神萎靡,麻木不仁。
(二)在对比中突出国人的丑陋
为了表达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老舍在《猫城记》中描写了许多具有不同品性的人,这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开始出现的是“大蝎”,这是一个猫人社会政客的典型,他唯利是图,种植大量的迷叶,为了管理好这些工人,他一边用武力镇压,一边又用各种花言巧语使“我”留下来为他看守迷叶林。为了使来年的迷叶林生长得更好,他听信了用人的尸体做肥料会更好的消息,因此他就随意地杀死了两个偷吃迷叶的工人,这充分看出了大蝎作为一个政客草菅人命、贪婪残忍的本性。作为一个政客官員,面对国家危难,大蝎无法提出任何有用的建议,他不但不为下层平民的生活考虑,也不为自己的君主考虑,当外国入侵之时,他还没有忘记应酬,还没有忘记招妓女。他正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大地主与官僚阶级,他们顽固、迂腐、盲目自大,只顾自己贪图享受,不管国家与人民的安危。他们吃着外来的迷叶,却不觉得丢脸,相反他们认为迷叶是从外国来的,所以吃迷叶是丢外国人的脸,他们的想法不仅迂腐还愚昧透顶。
与大蝎不同的是小蝎,他从国外留学回来,接受过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从内心里鄙视自己父亲那一套官僚文化,从心里看不起那些虚假、道貌岸然的学者。虽然从行为与心理,他都想极力地与这些封建愚昧的传统保持距离,但由于他的不反抗、不作为,他终究没有跳出父辈的牢笼,依然在家里的安排下早早地与自己不爱的人结了婚。他对猫人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却无动于衷、不思改变,只顾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这冷眼旁观的小蝎,正是当时部分知识者的象征,他们拥有新的思想,但却跳不出父辈的牢笼,缺乏坚定的与旧社会背离的勇气。
在《猫城记》中老舍同样选取了一个与大蝎和小蝎完全不同的人,这就是“大鹰”。大鹰与他们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既不像大蝎一样顽固守旧、冷漠自私,也不像小蝎一样懦弱。他和小蝎一样接受过西方教育,因此对中国国内的腐败愚昧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并不像小蝎一样只追求独善其身、悲观自守,他一直在努力的宣传教育国民,因此在众人中成为了格格不入的异类。他做了小蝎不敢做的完全与社会民众划清界限,成为了在社会中坚守自我、勇于行动的孤独者。他清醒地知道个人力量的微小,即便如此,他也想为国家的未来付出他自己微薄的力量。他曾对小蝎说:“万一我们俩的工作有影响呢,也许就是猫国的一个转机。”他始终不曾放弃中国民众,始终希望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改变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带来生的希望,他是众多猫国人中的异类,始终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激励着猫国人民。他不清高、不自守,始终将自己的行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比小蝎勇敢,敢于突破父辈的牢笼,敢于与社会的腐朽思想背离,敢于孤独,勇于行动。最后大鹰用自己的生命激励全体猫国人民积极抗战。“我”不愿用“牺牲”,因为他从来不以英雄自居,大鹰始终用自己的行动来拯救国家民族。如果猫国的每个人都能像大鹰一样,为国家、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整个猫国都将获得新的生机。大鹰是老舍在作品中所赞扬的人物,正象征着老舍对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的呼唤,只有多点大鹰这样的人,国家才有希望。
四、老舍对国民性批判的新开拓
老舍在《猫城记》中流露的是一种绝望的心情,他看不到猫国人的未来与希望。他在《猫城记》中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社会,在这里所有猫人的自私无耻、肮脏猥琐都无所遁形,而这又恰好象征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在探究了中国国民性之后,老舍深深感觉到,不改变国民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中国终将灭亡。老舍先生开了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新视角,既有对国民心理机制的挖掘,也有对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的心理和行为病态的挖掘。这种挖掘在以后的批判中也是很少见的,这种批判因此也构成和补充了一部完整的现代国民性批判史,对后来的国民性批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自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63.
[2]老舍.我怎样写小说[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26.
[3]陈金芝.浅谈老舍《猫城记》的深刻社会性[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12):32.
[4]关纪新.老舍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170.
[5]老舍.猫城记[M]//老舍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23.
作者简介:樊晶,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